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2588条记录
厌氧时间对桑叶茶γ-氨基丁酸等主要成分及其感官品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厌氧时间对桑叶茶γ-氨基丁酸(GABA)等主要成分及其感官品质的影响,优化生产高GABA含量桑叶茶的制作工艺,为生产优质桑叶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农桑12号新鲜柔嫩叶片为材料,分别按绿茶型(S1)和红茶型(S2)加工工艺进行处理,并在杀青和揉捻后设置不同的厌氧时间(2、4和8 h)处理,以厌氧0 h为对照,分析不同厌氧时间处理对桑叶茶GABA等主要成分及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厌氧处理后制得的桑叶茶感官品质优于对照组,S1中以厌氧处理8 h感官品质最优,外形匀整、色泽绿尚亮、净度尚好,香气甜香带有豆香,滋味醇爽回甘,汤色黄绿明亮,叶底柔嫩尚匀整;S2中以厌氧处理2 h的审评得分最高,外形尚匀整、净度尚好、褐尚亮,香气豆香带花香,滋味浓醇,汤色黄且明亮,叶底柔嫩欠匀整.厌氧能有效提高桑叶茶中的GABA含量,随厌氧时间延长至8 h,S1中GABA含量达2.70 mg/g,S2中GABA含量达6.55 mg/g;S1中黄酮含量随厌氧时间延长至8 h时为86.04 mg/g,S2中黄酮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下同),至8 h时为23.14 mg/g.厌氧处理后,S1和S2桑叶茶中色氨酸含量显著提升,至8 h时,分别为4.53和5.07 mg/g.厌氧对S1和S2桑叶茶中5-羟色胺的影响表现不同,S1中5-羟色胺含量在厌氧初期(0~2 h)显著降低,但随着厌氧时间延长逐渐回升且差异逐渐消失;S2中5-羟色胺含量显著提高,厌氧处理8 h后含量为100 ng/g.[结论]高GABA含量桑叶茶类产品开发以鲜叶摊放1.5 h、揉捻30 min、真空厌氧处理8 h、干燥温度80℃的红茶型加工工艺为优,所制得的桑叶茶香气呈甜香带花香,滋味醇和,汤色橙黄明亮.

关键词: 桑叶茶 厌氧时间 γ-氨基丁酸(GABA) 黄酮 色氨酸 5-羟色胺 感官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红皮花生资源的农艺性状评价及小果种质筛选

种子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30份贵州保存的红皮花生资源为材料,对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果数和总枝数变异系数较高,分别为36%和33%;相关性分析表明,主茎高、总分枝与单株结果力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结果数与果型大小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10个农艺性状可简化成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1.025%,第一主成分以百果仁重和百果重影响为主,第二主成分以主茎高和侧枝长影响为主,第三主成分以百仁重影响为主.系统聚类分析表明,可将30份红皮花生资源分为4类,第Ⅰ类为小果资源,第Ⅲ类荚果空隙大,可用于加工,第Ⅳ类属大果资源.筛选出百仁重<50 g的小果种质3份(JS 166红花生、广顺红皮花生和ICG 86699).

关键词: 红皮花生 农艺性状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种质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PM 2.5影响因素分析

绿色科技 2022

摘要:以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排名前124名的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选取常住人口、家庭天然气、房屋施工面积、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总值、民用汽车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规模工业产值等8个因素,建立了影响PM2.5浓度的指标体系.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PM2.5浓度的经济因素,回归结果为常住人口、家庭天然气、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这5个因素.进一步使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当空气中的PM2.5浓度处于不同水平时的影响因素,显示变量变化的全局特征.通过Wald检验可知,各个解释变量在不同分位点对PM2.5浓度的变化影响存在显著的不同.最后运用单变量非参数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民用汽车数量对PM2.5浓度的影响.

关键词: PM2 .5 分位数回归模型 Wald检验 单变量非参数分位数回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食葵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种子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贵州地区食用型向日葵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及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以50份具有代表性的贵州地方食葵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分析,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食葵资源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均达到10%以上,其中百粒空壳率、单盘籽粒重、百粒重变异系数较大。说明贵州食葵资源改良利用的可能性较大;在相关性分析中,产量与株高、单盘籽粒数、单盘籽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空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2个农艺性状主成分因子的主要信息集中在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3.39%,单盘籽粒数、单盘籽粒重、百粒空壳率、百粒重、株高、花盘直径是食葵种质资源的主要影响因子;聚类分析将50份食葵资源在欧式距离为11时分为四类,其中第一类为食葵种植的优势类型。

关键词: 食用型向日葵 农艺性状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遥感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农业朝着智慧农业方向蓬勃发展,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科学化水平,遥感具有远距离感知、无损监测的特点,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农情监测.对遥感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原理进行了介绍,对遥感在大尺度农情监控上的应用与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具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资源调查、长势监测与产量预报、作物灾害损失评估与预报3个方面,并对遥感在农田尺度信息服务上的应用做了介绍,总结了遥感在智慧农业中应用的瓶颈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遥感技术;智慧农业;农情监测;产量预报;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1种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及主要营养成分含量

贵州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及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为消费者针对性地选择食用植物油提供指导,并为油脂加工企业生产推广食用油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普通菜籽油、双低菜籽油、橄榄油、大豆油、山茶油、玉米油、葵花油、棕榈油、调和油、花生油和冷榨紫苏油11种常见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甾醇含量,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E含量.[结果]棕榈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5.32%,属饱和脂肪酸类食用油;山茶油、橄榄油、普通菜籽油、双低菜籽油、花生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81.90%、76.21%、66.90%、64.57%、44.74%,属单不饱和脂肪酸类食用油;葵花油、玉米油、大豆油、调和油ω-6的类亚油酸含量分别为56.53%、56.82%、54.00%、45.58%,属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类食用油;冷榨紫苏油ω-3的亚麻酸含量为65.89%,属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类食用油.冷榨紫苏油的维生素E含量最高,达91.30 mg/100g;玉米油的植物甾醇含量最高,为749 mg/100g;棕榈油、橄榄油及花生油甾醇含量均低于92.70 mg/100g.[结论]双低菜籽油、普通菜籽油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64%,且ω-6与ω-3比例接近2 ∶1,是11种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最均衡的食用油.冷榨紫苏油属于低亚油酸高亚麻酸类食用油,其维生素E和甾醇含量相对丰富,配合其他食用油使用可解决我国膳食油脂肪酸组成及营养不均衡问题.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脂肪酸组成 营养 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优良的核心种质资源,为喀斯特地区生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我国不同省(区)的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为材料,2018—2019年连续2年在贵州进行10个主要农艺性状调查测定,采用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Ward法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96份生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96份生姜种质资源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77%~36.64%,以分枝数、茎叶重和根状茎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均大于20.00%;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935~2.099,以叶宽、叶长和根状茎长的H'较大,以分枝数的H'最小(1.935).单株根状茎重与分枝数、茎叶重、根状茎长和根状茎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株高、主茎叶片数、主茎茎粗、叶长和叶宽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前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63.48%,且3个主成分因子载荷在各性状间差异较明显,说明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生姜种质资源的变异.在遗传距离为10.5时将96份生姜种质资源分为6个类群,其中,类群Ⅰ、Ⅱ和Ⅴ的种质资源茎叶较重和根状茎产量较高,类群Ⅲ、Ⅳ和Ⅵ的种质资源分枝较少、茎叶较轻和根状茎产量偏低.贵州省内生姜种质群体与广西群体、湖北群体和四川群体的遗传背景较近.[结论]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分枝数和茎叶重是影响喀斯特地区生姜高产的主要性状,且广西、湖北和四川的生姜地方资源适宜在贵州生态区推广种植.从类群Ⅰ、Ⅱ和Ⅴ筛选出的14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种质可作为核心生姜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关键词: 生姜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省清镇市土壤硒含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清镇市土壤硒(Se)含量特征与空间分布,明确其背景值与基准值,探明成土母岩、表生环境(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土壤类型等)与人类活动(施肥、浇灌等)对土壤Se含量的影响,采集了清镇市表层(0~20 cm)土壤样品4 637件和深层(150~200 cm)土壤样品216件,分析了土壤p H、有机质、Se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清镇市表层土壤Se含量高于深层土壤,表层与深层土壤Se含量空间分布趋势一致;Se含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流长苗族乡、犁倭镇与站街镇接壤的区域;清镇市富硒(0.4~3.0 mg/kg)土壤面积为103 789.65 hm~2,占调查总面积的89.98%;清镇市土壤Se背景值为0.56 mg/kg,土壤Se基准值为0.35 mg/kg,该背景值是全国土壤Se背景值的1.93倍,且高于贵州省土壤Se背景值。清镇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黄壤、黄棕壤、石灰土和水稻土的土壤Se背景变化率(ΔRCSe)均增加。2009—2019年清镇市土壤p H降低了0.15个单位,表层土壤Se含量与pH负相关,与有机质和深层土壤Se含量正相关,Se元素更容易在酸性强、有机质丰富的土壤环境条件下积累富集。清镇市玄武岩发育的土壤Se含量最高,紫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Se含量最低;灌溉水与肥料均能向土壤带入Se,灌溉水Se代入量较大,年均带入量为2 205 mg/hm~2。

关键词: 土壤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背景值 基准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绿洲灌区间作绿肥及其不同利用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提升效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玉米间作不同绿肥及绿肥不同利用方式在河西绿洲灌区的生产效益.[方法]田间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该试验为河西绿洲灌区的典型种植模式,至取样时试验已进行12年.与玉米间作的绿肥作物包括针叶豌豆、甜豌豆、草木樨,每种绿肥均采用压青与根茬还田两种方式,以玉米单作为对照(CK).测定了玉米和绿肥生物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养分吸收累积量,同时取0—20?cm土样测定基础理化性质及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结果]在2020年草木樨(压青,根茬还田)、针叶豌豆(压青)及甜豌豆(压青)处理均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与CK相比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28.06%、16.74%、13.99%、9.86%,且以玉米间作草木樨处理间的玉米产量年际变异系数差值最小.草木樨压青处理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之间作的玉米株高、穗粗、穗长、穗粒数、地上部鲜重均显著高于CK.针叶豌豆压青和甜豌豆压青模式的土壤无机氮、速效钾含量分别较CK显著增加了15.39%~22.48%、9.61%~15.92%.针叶豌豆压青模式的土壤全氮和玉米籽粒氮累积量最高,较CK分别显著增加了12.70%和76.89%.针叶豌豆和甜豌豆压青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其中碱性磷酸酶活性较CK显著提升了13.46%~45.03%,甜豌豆压青处理的脲酶活性最高,较CK显著增加了19.75%.聚合增强树分析表明,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和脲酶活性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值位列前3名,分别为41.08%、10.15%和12.24%.[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绿肥间作体系下,草木樨压青或者根茬还田均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且压青还田的效果优于根茬还田.针叶豌豆和甜豌豆压青还田提升玉米产量的效果虽不如草木樨,但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酶活性及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培肥土壤.

关键词: 玉米;绿肥;还田方式;产量;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省土地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

摘要:通过对贵州省土地整治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土地整治项目制度保障缺乏;政府相关部门对土地整治助推乡村振兴帮扶力度仍然有待加强;土地整治助推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农户的人力资本建设,加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完善政府土地整治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村民自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制度.

关键词: 土地整治 乡村振兴 村民自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