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品种和生长期嘉宝果叶片酚类及挥发性物质研究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品种和生长期嘉宝果叶片酚类及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和组成,分别通过比色法、水蒸气蒸馏法和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沙巴、四季早生、福冈等9个品种嘉宝果老/嫩叶的总酚、总黄酮、精油含量和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沙巴嫩叶的总酚含量(31.87%)最高;阿根廷嫩叶总黄酮含量(24.81%)最高;沙巴老叶精油含量(2.78‰)最高,其次为沙巴嫩叶(2.42‰).老叶中相对含量在 0.05%以上的挥发性化合物有 31~44 种,均以萜类为主;嫩叶中相对含量在0.05%以上的化合物有28~40种,同样以萜类为主.除沙巴、阿根廷、大红钻老/嫩叶和福冈老叶外,其余老/嫩叶均以倍半萜为优势成分.沙巴老叶主要成分为α-蒎烯、桉叶油醇;沙巴嫩叶为β-蒎烯和α-蒎烯;阿根廷老/嫩叶、大红钻嫩叶和白艾斯老叶为β-蒎烯;福冈老/嫩叶为β-石竹烯;四季早生、大巨红晶、艾斯卡老/嫩叶为β-胡椒烯;乔尼尔老/嫩叶为β-石竹烯、β-胡椒烯.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单萜含氧衍生物、α-蒎烯、单萜烯、β-蒎烯、α-芹子烯是导致不同品种间嘉宝果老叶香气差异的主要物质;倍半萜烯、单萜烯、β-蒎烯、α-蒎烯、β-石竹烯是导致不同品种间嘉宝果嫩叶香气差异的主要物质.综上,沙巴嫩叶总酚含量最高,精油含量较高,活性挥发性物质蒎烯(α-蒎烯+β-蒎烯)相对含量高达62.41%,在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有潜在的利用价值,在医药领域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新型鹅细小病毒和鸭坦布苏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福建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能同时检测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ew-type duck reovirus,NDRV)、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和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的方法.[方法]根据NDRV、NGPV和DTMUV基因组的保守区域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预期特异性扩增NDRV、NGPV和DTMUV的片段大小分别为594、467、328 bp,建立可同时检测NDRV、NGPV和DTMUV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对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检验,并在临床上进行初步应用.[结果]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方法可同时扩增NDRV、NGPV、DTMUV的目的片段,且未扩增出其他鸭常见病原;敏感性结果显示NDRV、NGPV和DTMUV的检测下限分别为8.80×104、4.03×104、2.15×104 copies·μL?1;重复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采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167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检测结果与该3种病毒的常规单一PCR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结论]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适用于临床样品中存在以上3种病原感染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新型鹅细小病毒;鸭坦布苏病毒;多重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植草方式下果园土壤有机质组成的变化研究
《福建农业科技 》 2022
摘要:为有效阻控果园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促进果树生长,在果园长期套种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平托花生Arachis pintoi等牧草.结果表明:无论顺坡还是平台果园套种牧草,均能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为9.09% ~32.81%,和顺坡相比,平台果园套种牧草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随着试验年份的推移,所有处理土壤富里酸和胡敏酸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顺坡和平台果园套种牧草更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的积累,而且套种平托花生的效果优于圆叶决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检测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本试验根据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fcbD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经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检测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快速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最优反应条件为:外引物和内引物的浓度比为1∶7、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60 min。该方法特异性强,对兔源A型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性对照(灭菌ddH2O)均无交叉反应。该方法敏感性高,最低检出限为1×10~2拷贝/μL的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DNA,是普通PCR方法的10倍。此外,该方法重复性好,准确性高。该方法的建立为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兔 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fcbD基因 LAMP快速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APN和NEU3的敲除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侵染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基肽酶(pAPN)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侵染的主要受体,为了验证pAPN和唾液酸神经氨酸酶(NEU3)双基因对TGEV入侵机制的影响,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ST细胞的2个基因pAPN和NEU3.经过病毒感染试验,测定敲除2个目标基因pAPN和NEU3的ST细胞,对病毒的侵染变化以及病毒拷贝数的变化和细胞病变改善,同时监测病毒侵染后纤连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敲除2个目标基因pAPN和NEU3的ST细胞,明显减轻TGEV侵染引起的细胞病变,TGEV的拷贝数也明显出现下降.此外,同样滴度的TGEV侵染pAPN和NEU3双基因敲除ST细胞后,诱导ST细胞的免疫应答物IFN-β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野生型ST细胞组.pAPN和NEU3双基因的敲除,明显降低了 ST细胞中TGEV的拷贝数,同时也减轻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结果证实细胞中的pAPN和NEU3双基因可作为将来养猪生产中抗病毒治疗及抗病品种选育的靶基因.
关键词: 氨基肽酶 唾液酸神经氨酸酶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病毒的拷贝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gC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畜牧兽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建立变异伪狂犬病病毒FJ-2012株gC蛋白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掌握不同猪场猪群的gC抗体水平情况。将FJ-2012株gC基因连接至pCzn1载体,转染至Arctic express(DE3)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验证,通过矩阵法试验、临界值的确定、特异性试验、重复性和敏感性试验,建立PRV-gC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对源于不同猪场的280份血清进行PRV-gC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成功表达获得FJ-2012株pCzn1-gC重组蛋白;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的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10μg·mL-1和最佳样品血清稀释比例为1∶50,阴性和阳性判定的OD650 nm临界值为0.406~0.438,介于之间的判定为可疑;临床检测结果显示,120份盲样猪血清PRV-gC抗体阳性率为91.67%、PRV-gB抗体阳性率为95.00%,两种抗体检测结果的整体符合率为95.83%;PR不稳定的猪场血样PRV-gC抗体阳性率为96.25%(77/80),而PRV已净化的种猪场血样PRV-gC抗体阳性率为78.75%(63/80)。因此,建立的PRV变异株gC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为临床猪血清抗体检测提供了特异、灵敏和稳定的技术,也为开展变异PRV血清学调查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莆田市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测与QRDR基因突变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目前福建省莆田市鸭疫里默氏杆菌菌株对喹诺酮类相关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法对2019–2021年分离自福建省莆田市的55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菌株进行6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对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基因(QRDR)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PMQR)等6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在55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菌株中,50%以上菌株对吡哌酸、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高度耐药,且为多重耐药;90%以上菌株对氧氟沙星高度敏感.耐药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未检测到qnrA、qnrB、qnrS、oqxA等4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RDR突变分析发现,gyrA基因推测氨基酸序列中有6个位点发生突变,突变类型有S83R和S83I、S84P、D87A和D87G、A183V、N202E、Y211H;其中以S83I、N202E、Y211H的突变最多见,突变率分别为98.18%(54/55)、92.73%(51/55)、90.91%(50/55);39株耐恩诺沙星菌株中gyrA基因出现S83I(38/39)和S83R(1/39)突变,S83I突变也在3株恩诺沙星敏感菌株中发现.parC基因只在1株恩诺沙星中介菌株中出现F155S突变,这在鸭疫里默氏杆菌中未见报道.[结论]莆田市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未发现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gyrA基因的S83I突变可能是介导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关键词: 鸭疫里默氏杆菌 喹诺酮类 耐药基因 gyrA基因 parC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桔黄龙病株分布边缘效应的量化分析
《中国南方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柑桔园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植株与健康植株分布的二阶中心矩的比值(DR)和方差检验来分析HLB分布边缘效应,同时,以病株与健康株分布的一阶方向矩的比值(LR)和方差检验来判断HLB主要入侵方向.结果表明,当DR>1且方差F显著性概率p<0.05时,HLB病株分布呈显著边缘分布倾向,此时HLB具有边缘侵入效应;当DR<1且方差F显著性概率p<0.05时,认为HLB为内源性苗木带菌入侵;当DR≈1且方差F显著性概率p>0.05时,因HLB初侵染或盛发期而无法判断其侵染源.当DR≥1、|LR|≥1且方差分析均呈显著差异时,可依据|LR|在各方向的大小来判定HLB主要入侵方向.近距离桔园间,HLB传播具有边缘侵入效应与方向性,在HLB疫区建园时需注意防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琯溪蜜柚花不同生长期挥发油累积规律及挥发性成分变化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2
摘要:目的 探索琯溪蜜柚(Citrus grandis)花不同生长期的挥发油累积规律及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五点采样法在琯溪蜜柚初花期、盛花期及末花期采集开放状态为Ⅲ级的花朵,利用蒸汽回流提取的方法测定挥发油得率;采用五点采样法在琯溪蜜柚初花期及盛花期采集3种开放程度的花朵,运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GC-MS)分别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以此探索其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 柚花挥发油得率最高的时期为初花期,得率为0.18%,最低的时期为末花期,得率为0.03%.经GC-MS分析得知:柚花的初花期及盛花期均含有β-蒎烯、芳樟醇、β-罗勒烯和桧烯.其中,初花期Ⅰ、Ⅱ级主要含有β-蒎烯、β-罗勒烯和桧烯;初花期Ⅲ级至盛花期主要含有芳樟醇、β-蒎烯和β-罗勒烯.结论 柚花挥发油含量在初花期最高,其次是盛花期;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可知,不同生长期及同一生长期不同开放程度的花,挥发性成分均存在一定差异,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