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投喂频率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体成分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的生长、体成分组成和能量收支进行研究。实验设置4个投喂频率处理,分别每天投喂1(F1组)、2(F2组)、3(F3组)、4(F4组)次,共进行40 d。结果表明,F3组和F4组的刺参生长最快,其末体重均显著大于F1组和F2组(P<0.05)。投喂频率越高,刺参的摄食量越大,F4组摄食量越高,为3.67 g/(d·ind),F3组和F4组刺参的摄食量均显著高于F1组和F2组(P<0.05),但F3组和F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饵料转化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F4组的饵料转化率最高,为9.70%,而消化率却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降低。投喂频率对刺参主要体成分组成影响不大。从各处理的能量收支方程来看,F1组和F2组的粪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低于F3组和F4组(P<0.05),但占摄食能的比例均超过了50%,其呼吸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F3组和F4组。本研究表明,室内养殖刺参每天投喂3次最佳,排泄能和呼吸能较高可能是导致F1组生长不佳的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隆线蚤对微囊藻摄食消化的初步观察
《当代水产 》 2014 CSCD
摘要: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氮、磷排入水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水体的富营养化往往导致藻类疯长形成水华,水质恶化,产生异味。同时水中溶氧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许多藻类还可以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对动物和人类有潜在的危害。对于蓝藻的治理人们想了很多方法:(1)定向培藻:目前,在自然界中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条件下,蓝藻的生长速度是最快的,其次就是小球藻和栅藻。如果在养殖前期,在养殖池塘中能培养出上述两种藻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遗传连锁图谱筛选虾夷扇贝性别相关AFLP分子标记的方法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近年来他人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2011–2013年2–5月期间采集的雌性、雄性及雌雄同体虾夷扇贝进行性别相关AFLP分子标记筛选。从雄性和雌性遗传连锁图谱上选取合计18对引物组合,经3批次试验,有8对引物扩增出性别相关的条带,其中Eb Mc、Ej Mf和Ei Mk重复性好,有4对引物扩增出雌雄同体特异性条带,5对引物扩增出雌性特异性条带。结果表明,基于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筛选性别相关分子标记的方法简单可行,雌雄同体的基因组DNA与雌性和雄性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一个单独的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对4种大型水母的捕食行为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绿鳍马面鲀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比较研究了其对我国沿海4种常见大型水母(海蜇、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的捕食差异。结果显示,体重为(215±20)g的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的捕食能力最强,日均最大摄食量为(150.7±18.6)g/fish,其次是海蜇和白色霞水母,日均摄食量分别为(129.7±11.6)和(120.0±19.3)g/fish,对沙海蜇的摄食量最少,为(92.5±11.3)g/fish;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与海蜇摄食量主要受投喂量影响,与规格无关,当投喂量小于其最大捕食量时,绿鳍马面鲀可捕食其周围所有水母,当投喂量超过其最大摄食量并继续增加时,绿鳍马面鲀摄食量保持不变,但残余水母的触手和伞部边缘均被啃食,继而导致水母摄食能力丧失,难以继续生存;在适口饵料冰鲜玉筋鱼充足的情况下,绿鳍马面鲀对水母具有明显的摄食偏向性,与仅投喂水母实验组相比,其对海月水母和海蜇的日均摄食量仅降低了20.2%和16.9%。研究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对上述4种水母皆能捕食。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海蜇 沙海蜇 海月水母 白色霞水母 摄食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湾天津海域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2年5月在渤海湾天津海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物种组成与分布、鱼产力、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关系。鉴定出浮游动物28种,其中腔肠动物6种,桡足类9种,毛颚动物1种,糠虾类2种,浮游幼虫6种,其它动物4种。其中桡足类种数最多,其次为腔肠动物的水母类。调查区的浮游动物群落可分为近岸低盐类群、外海高温高盐类群、广盐类群等3个生态类群,且以后两者的种类占绝大多数。主要种类包括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短尾类幼体(Brachyura Larva)、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本次调查浮游动物的春季平均生物量(54.95 mg·m-3)与2009年的结果相比,无论从数量还是重量上来讲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根据生物量估算的浮游动物的鱼产力在4.45 kg·m-3。浮游动物丰度和pH值正相关,分布呈中间高四周低的趋势。叶绿素a的浓度对桡足类分布影响很大,盐度、温度、透明度和深度对浮游动物的分布也有重要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76~3.21之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池塘增氧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渔业现代化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1972年第一台叶轮式增氧机的诞生为标志,池塘增氧技术在我国发展了40多年,它是我国养殖总产量连续24年位居世界第一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目前国内池塘增氧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将叶轮式增氧机、涌浪式增氧机和太阳能技术在池塘增氧中的应用分别划分为成熟技术、创新技术和萌芽技术,并进行了阐述;指出目前存在的缺乏对创新技术的评价方法、研发能力不足、缺少对新技术的推广力度等问题是制约池塘增氧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结合水产养殖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对池塘增氧技术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印度尼西亚渔业发展趋势及与中国渔业合作空间
《世界农业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印度尼西亚的渔业资源极为丰富,其渔业仍属传统渔业类型。在渔业产业方面,海洋捕捞是印度尼西亚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50年以来,印度尼西亚的捕捞渔业曾持续缓慢上涨趋势。印度尼西亚水产养殖业自1950年以来曾持续缓慢上升,在2004年之后呈迅猛发展态势,主要养殖类型有海水虾类、尖吻鲈、石斑鱼、珍珠贝和藻类等。在渔业市场方面,印度尼西亚捕捞的水产品除部分内销外,很大一部分出口国外市场,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主要出口品种为金枪鱼类。在渔业管理机制方面,渔业公共事务由印度尼西亚海洋事务与渔业部负责,地方各级渔业行政管理机构和渔业协会组织共同参与管理。在渔业国际合作方面,与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美国、泰国开展广泛的渔业合作;与中国在渔业资源开发、渔业科技、渔业相关产业(如渔船修造、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等、渔业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造及维护、渔业环境监测及保护)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在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渔业尤其远洋渔业方面有更为广泛的合作空间。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渔业资源 渔业产量 渔业市场 中国渔业合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甲基-β-丙酸噻亭对哲罗鱼生长性能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对哲罗鱼(Hucho taimen)生长性能、肌肉成分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选取1 800尾初始体质量为(4.20±0.02)g的健康幼鱼,随机分为6组,设1个对照组,5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00尾。各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2%、0.05%、0.1%、0.2%和0.5%的DMPT,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室内流水饲养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饲料中DMPT添加量为0.2%时,哲罗鱼增重率和摄食率达最大值;以DMPT添加量和增重率进行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得出DMPT最适添加量为0.24%。DMPT添加量为0.05%时,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显著提高(P<0.05);添加0.2%DMPT时,血清总蛋白、球蛋白水平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显著提高(P<0.05);添加水平0.02%~0.5%时,哲罗鱼肝和肌肉蛋白质水平显著升高(P<0.05),胃、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添加水平0.05%时,脏体指数显著降低(P<0.05);各处理组肌肉脂肪和灰分含量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血清谷丙转氨酶、肌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未呈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见,饲料中添加0.2%DMPT可明显提高哲罗鱼生长性能,添加0.02%~0.5%DMPT可增加哲罗鱼肌肉和肝蛋白储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南大西洋拉氏南美南极鱼耳石形态的多样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2011年采自西南大西洋的拉氏南美南极鱼(Patagonotothen ramsayi Regan,1913)耳石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根据耳石后端、主间沟、翼叶及耳石侧表面辐射状条纹等位置存在的明显差异,可将其耳石分为6种类型。椭圆傅里叶分析所得77个特征系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6种耳石类型两两之间差异显著(P<0.05)的特征系数可达36.4%,表明6种类型耳石形态间存在较大差异。结合形状指标和椭圆傅里叶分析表明:(1)基于形态特征的耳石类型划分是可行的;(2)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拉氏南美南极鱼耳石类型多样性及其耳石形态特征;(3)椭圆傅里叶分析在拉氏南美南极鱼耳石的形态分类研究中更具优势。根据椭圆傅里叶分析重建的耳石外轮廓直观反映了6种耳石类型的差异所在。6种耳石类型在不同鱼体体长、耳石长度分布区间所占比例不同,且同一个体的左右耳石也存在一定差异,检测样本中左右耳石属不同类型的比例达20.2%。Ⅳ型仅出现在小个体中,表明拉氏南美南极鱼幼体阶段耳石形态为卵圆形,随生长发育耳石形态则渐变为梭形。各体长组中有多种类型耳石存在,表明拉氏南美南极鱼在各生长阶段均具有耳石形态多样性。今后开展拉氏南美南极鱼耳石研究时要结合多种耳石类型进行分析,并兼顾其左右耳石的差异。
关键词: 拉氏南美南极鱼 耳石 形态 多样性 形状指标 椭圆傅里叶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家系的遗传特征分析
《中国工程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连续两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再度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首次获得三个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家系(Meio-G3-1,Meio-G3-2,Meio-G3-3)。选用重组率高、中、低的30对微卫星引物,分析该三个家系的遗传构成。30个微卫星位点在三个家系中扩增到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5、38、37,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17、1.27、1.23,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1467、0.2556、0.2056,平均纯合度分别为0.853 3、0.744 4、0.794 4。三个家系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度为0.991 3、0.991 8、0.983 8,母本与子代之间的平均遗传相似度为0.994 6、0.996 8、0.992 3,三个家系间的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971 7(Meio-G3-1和Meio-G3-2)、0.981 0(Meio-G3-1和Meio-G3-3)、0.971 4(Meio-G3-2和Meio-G3-3)。结果表明,连续三代诱导雌核发育能进一步提高个体的纯合度、个体间以及家系间的平均遗传相似度,是快速建立鱼类近交系的良好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