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铜鱼种群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6对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微卫星引物对长江重庆、沙市、湖口和常熟4个江段的铜鱼(Coreius heterodon(Bleeker))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PCR分析结果表明:6对引物均能成功扩增出DNA片段并具有一定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在2~7个。每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0~3.7,平均观测杂合度(Ho)在0.4844~0.6301,平均期望杂合度(He)在0.4695~0.5622,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在0.1638~0.7392。有部分微卫星座位在一些群体中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遗传距离分析表明沙市群体与常熟群体遗传距离最远,而重庆群体与湖口群体遗传距离最近。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来自群体间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0.59%,固定系数(FST)为0.0059,这表明长江水系铜鱼群体分化极小,可看作为一个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营养级在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营养级是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的核心概念,最早用于反映食物网中生命体的位置。近年来,营养级广泛应用于群落和生态系统研究中。作者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经验,分析了国内外营养级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显示,营养级耦合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海洋生态学研究中优势明显。随着研究的深入,营养级概念的缺陷也逐渐显露,但新方法、新技术(稳定同位素方法)的产生可能为解决此问题带来帮助。在传统营养级研究基础上,近年来群落平均营养级概念的提出,扩充了营养级概念的内涵。群落平均营养级不仅可以揭示系统或群落的营养格局和结构组成特征,也能用于评估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状况和外界干扰程度,应作为群落营养动力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基于营养级的生态系统营养控制机制是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内容,是揭示系统动态变化规律的重要途径。此外,将群落大小结构和营养级相关联的新思路有效避免了营养级划分过程的局限性,是营养动力学的重要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外周血细胞的比较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光学显微镜对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外周血细胞大小及显微结构,尤其是对三倍体特有的畸形红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倍性虹鳟的红细胞及细胞核、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体积均为3:2的比例关系;各类白细胞从多到少依次为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倍性虹鳟红细胞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三倍体虹鳟红细胞短径/长径比值为0.57,近17%有哑铃形细胞核或双核;二倍体虹鳟红细胞短径/长径比值为0.67,且未见哑铃形和双核红细胞;在三倍体中观察到很多哑铃形的血栓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桁杆虾拖网选择性装置的试验分析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内、外圆环形刚性框架和柔性六角形网片组合而成的桁杆虾拖网选择性装置。所研制选择性装置在东海区近海桁杆虾拖网中,采用对比试验法开展了海上选择性试验,并针对试验期间主要渔获品种哈氏仿对虾,以Logistic曲线为选择性模型,对六角形网目水平缩结长度分别为D1=31.00 mm,D2=27.50 mm,D3=21.25 mm三种规格选择性装置的选择性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规格选择性装置均具有选择性效果,其中安装六角形网目水平缩结长度为31.00 mm和27.50 mm的选择性装置的目标网囊内哈氏仿对虾的优势体长均为75~95 mm,相应非目标网囊内哈氏仿对虾的优势体长分别为25~45 mm和35~55 mm,具有较显著的差异性;而安装六角形网目水平缩结长度为21.25 mm的选择性装置的目标网囊内哈氏仿对虾的优势体长35~55 mm,相应非目标网囊内哈氏仿对虾的优势体长同为25~45 mm。六角形网目水平缩结长度31.00 mm的选择性装置对哈氏仿对虾的50%选择体长L50最大,为48.89 mm,而选择性范围SR最小,为16.75 mm,在试验规格范围内的选择性效果最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奥利亚罗非鱼3种C型溶菌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结合RT-PCR和RACE法获得了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三种C型溶菌酶基因C-1,C-2和C-3的全长cDNA。3个基因的cDNA分别为581bp、662bp和695bp,各编码143、156和143个氨基酸(GenBank accession No:EU913095,EU913094和EU836689),相互间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63.9%~67.8%之间。3个基因均具有与其它物种C型溶菌酶相同的8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和2个活性位点Glu35和Asp52,可认为它们均为C型溶菌酶基因。在系统进化树中这3个基因首先与同属高等真骨鱼类的聚类,最后再与低等真骨鱼类的聚类,系统进化关系与传统鱼类分类地位相吻合,显示真骨鱼类C型溶菌酶的进化速度与物种的进化速度基本一致。蛋白分析软件分析显示这3个基因均具有C型溶菌酶的典型结构、相似的蛋白二、三级结构,推测应具有与C型溶菌酶相似的生理功能。但3个基因氨基酸序列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C-1的等电点较低且碱性氨基酸较少,因此3种溶菌酶可能具有生理功能上的差异与分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囊桁拖网选择性研究中对照网囊网目尺寸的选择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比作业法是拖网渔具选择性研究中重要的试验方法之一,而对比试验中对照网囊网目的选择至关重要。研究利用多囊桁拖网不同网目尺寸(20、30、35和40mm)网囊捕获的哈氏仿对虾、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渔获体长分布数据,应用几何相似原理,分析过滤性渔具的选择性,并按不同假设条件下(假设1:符合几何相似原理对渔获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假设2:对渔获种类没有选择性),探讨如何合理选择对照网囊网目尺寸。结果表明,对照网网囊网目尺寸为20mm,在上述2种假设下,对选择性模型的拟合、简化及对其它网囊的选择性参数没有显著的影响;在考虑了桁拖网渔具各网囊具有相同相对作业强度,以及桁拖网渔具与普通拖网渔具选择性分析方法上的差异等因素后,认为在此项研究中,将小于20mm网目尺寸的网囊视为没有选择性的对照网囊是可行的。
关键词: 尺寸选择性 对比试验法 对照网囊 网目尺寸 多囊桁拖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菌疏水蛋白固定化酶制备胆碱生物传感器
《传感器与微系统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Ⅱ型疏水蛋白(HFBI)为胆碱氧化酶(ChOx)固定化基质修饰金电极构建新型电流型胆碱生物传感器。对疏水蛋白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了HFBI自组装膜在不同pH值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胆碱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01~1.0 mmol/L;灵敏度为2184.06 nA.mmol.L-1.cm-2;响应时间小于6 s;检出限为0.01 mmol/L(信噪比=3)。HFBI自组装薄膜修饰的酶电极高效地保持了固定化ChOx的活性,表现出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寿命,有望为传感器进一步研究和其他表面功能化研究提供一种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的电活性生物固定化基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怒江细尾高原鳅生长特征与食性
《淡水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08年从怒江采集到的172尾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进行了生长与食性的研究。并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Logistic生长方程以及三项式方程分别拟合了细尾高原鳅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耳石适合于细尾高原鳅的年龄鉴定。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0.9996×10-5L2.9762(R2=0.9680)。体长与耳石半径间关系式为L=0.0027R1.7230(R2=0.9542)。四种生长方程均能反映其生长规律,其中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达式为Lt=246.9430(1-e-0.05964(t-0.1689));Wt=132.0300(1-e-0.05964(t-0.1689))2.9762。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为18.45龄。食性分析表明:细尾高原鳅为杂食性鱼类,食物组成主要是水生昆虫幼虫,着生藻类,原生动物及有机碎屑等。
关键词: 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 年龄 生长方程 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杭州湾洋山工程群对邻近水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2001年5月、8月以及2003-2007年5月和8月杭州湾附近水域(30°32′-30°50′N、121°53′-122°17′E)2个季节12个航次的海洋调查资料,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平面分布和年际变化、优势种对总丰度的回归贡献,及其与洋山工程群施工建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水域6年间的5月和8月总生物量年均值分别为207.41mg/m3和234.16mg/m3。2007年为两季最高值,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两季最低值。6年调查水域5月和8月的共同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5月主要优势种有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8月为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和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主要优势种对总丰度的贡献较大,尤其是5月的中华哲水蚤和8月的太平洋纺锤水蚤。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变化趋势和优势种的年际更替与工程进展有着明显的关系。施工期总生物量明显下降,主要工程区域的生物量同时降低,且主要优势种对总丰度的贡献率也降低。施工结束后,调查水域总生物量开始逐步回升,区域生物量逐步恢复到工程前水平。本研究旨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过程,并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订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提供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雌核发育二倍体仔鱼前期生长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饥饿对大菱鲆雌核发育二倍体仔鱼前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对仔鱼的饥饿不可逆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温14.5—16℃的培育条件下,大菱鲆雌核发育饥饿仔鱼卵黄于5—6日龄消耗殆尽,油球6—7日龄消耗殆尽;饥饿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4日龄,为85.3%;仔鱼的饥饿不可逆点出现在8日龄;饥饿仔鱼全长生长速度显著慢于投喂仔鱼,6日龄后全长呈负增长,并且出现胸角突出、体色暗黑、消化道萎缩等较为明显的饥饿特征。本实验同时对大菱鲆常规二倍体仔鱼的饥饿耐受情况对照研究,表明,常规二倍体饥饿仔鱼的卵黄和油球消耗规律、初次摄食率变化、PNR点及全长生长与雌核发育仔鱼无显著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