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牡蛎软体中抗菌蛋白的制备及活性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滤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CM-Sepharose FF阳离子交换柱层析法等对牡蛎软体中抗菌蛋白(Antibacterial protein,AP)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体外实验观察其对常见致病菌的抗菌作用。结果表明,此蛋白分子量在16.4—39kDa,蛋白质含量≥70%。抗菌蛋白对生孢梭菌、白色念珠菌、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肠球菌、不动菌属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MIC范围在0.125—32.0μg/ml之间,MBC范围在0.250—1.00mg/ml之间。以透射电镜观察AP对大肠杆菌的作用,提示AP可能通过作用于菌体细胞壁,发挥其抗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背角无齿蚌组织中的元素分布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Agilent7500ce型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研究了18种元素(Na、Mg、K、Ca、Zn、Mn、Fe、Al、Cu、Cr、Co、Ni、As、Se、Mo、Ag、Tl、Pb)在背角无齿蚌5种组织(外套膜、闭壳肌、足、鳃和内脏团)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鳃中元素的浓度最高,内脏团和外套膜次之,足和闭壳肌中较低。Ca、Mn、Mg、Zn、Al、Cu、Ni、As和Se9种元素浓度均在鳃中最高,Na在外套膜中浓度最高,K在足中浓度最高,Fe和Pb在内脏团中浓度最高。元素负荷量的绝大部分存在于重量较大的鳃和内脏团中,但近50%的Na却积累于外套膜、闭壳肌和足中。背角无齿蚌不同组织或器官对元素的积累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es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热带海洋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测定了野生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es肌肉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波纹唇鱼肌肉(鲜样)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分别为80.97%、18.38%、0.10%和0.49%。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15.70%(鲜重),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9.37%,必需氨基酸的组成符合FAO/WHO的标准。氨基酸的支/芳值为2.5654,接近正常人的支/芳值;依据氨基酸评分(AAS)结果,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苏氨酸(Thr),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Trp);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8.46;4种鲜味氨基酸(SAA)的总量为31.85%。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为21.86%。含有人体所必需的钠、钾、钙、镁、铁、铜、锌等元素,表明波纹唇鱼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 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es 生化组成 氨基酸 脂肪酸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含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特征与表达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合浦珠母贝含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命名为poSe-GPx)基因结构特征和在应激状态下的表达调控机制,其cDNA全长为1271 bp,5′-非编码区(UTR)长28 bp,3′-UTR长631 bp,包括4个RNA不稳定信号结构域(ATTTA)、1个保守的硒代半胱氨酸插入序列(SECIS)和1个位于poly(A)尾巴上游22个核苷酸处的多聚腺苷信号(AATAAA).开放阅读框(ORF)为612 bp,编码由20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质量约23.1 ku,理论等电点为8.29.poSe-GPx第51个氨基酸为硒代半胱氨酸(Sec),由密码子TGA编码.poSe-GPx序列中存在1个保守的GPx签名序列75LGFPCNQF82、1个活性位点序列162WNFEKF167和1个糖基化位点87NCT89.利用MatGAT软件对poSe-GPx氨基酸序列和其他物种GPx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poSe-GPx与其他物种GPx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同源性为42%-55%,相似性为56%-71%.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poSe-GPx mRNA在消化腺、鳃、性腺、血细胞、闭壳肌、肠和外套膜中都有表达.免疫应激试验结果显示,在2和4 h时poSe-GPx基因在消化腺中的表达显著上调.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基因特征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贝类组织中5种脂溶性贝毒素
《分析化学 》 2010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贝类组织中米氏裸甲藻(GYM)贝毒素、螺环内酯毒素(SPX1)、大田软骨酸(OA)贝毒素、蛤毒素(PTX2)、原多甲藻酸(AZA1)贝毒素的方法。用甲醇-水(4:1,V/V)溶液对贝类组织中GYM,SPX1,OA,PTX2和AZA1进行提取,MAX阴离子交换柱净化后,采用液相色谱分离,除OA以负离子选择反应监测外,GYM,SPX1,PTX2和AZA1以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选择反应监测模式进行质谱分析。5种脂溶性贝毒素GYM,SPX1,OA,PTX2和AZA1在各自相应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0.99。扇贝闭壳肌空白样品添加5种贝毒素的提取率均为78.6%~94.4%(n=6);精密度(RSD)为6.8%~14.9%。贝类组织中5种贝毒素GYM,SPX1,OA,PTX2和AZA1的检出限分别为0.10,0.21,2.00,0.32和0.04μ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鱼(Hucho tamen)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形态与组织学的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哲罗鱼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光镜观察,描述了其消化器官发育过程中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实验水温为7—12℃时,初始孵化仔鱼消化道细而直,两端封闭,位于卵黄囊背,随着仔鱼发育消化系统结构逐渐完善。破膜后16d消化系统完全贯通,破膜34d食道发育与成鱼基本相同,明显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出现3—4个粘膜褶皱;破膜2d在消化管道前端,胃开始分化,管壁较厚,可见明显的两层,胃原基细胞形成胃腔,破膜24d胃组织结构发育得较完整,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构成,出现胃腺;破膜后46d肠的组织结构与成鱼相同,粘膜层大量分布Ⅰ型、Ⅱ型和Ⅲ型粘液细胞;初孵仔鱼在肠背侧出现,与肝脏相互分开的一个独立的器官为胰腺组织。哲罗鱼破膜后26d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前肠、直肠以及肝脏和胰脏,破膜后36d出现幽门盲囊原基。本实验得出哲罗鱼仔鱼最佳初次投喂时间应在破膜后24—26d,即上浮后3—5d,由于破膜后46d幽门盲囊组织结构发育基本完善,可适当增加投喂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剑尾鱼2种卵黄蛋白原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卵黄蛋白原是环境雌激素效应研究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广泛应用于水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污染的评价。本研究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克隆获得了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的2种卵黄蛋白原基因—VgA和VgB,并对其基因结构和系统进化进行分析。VgA基因cDNA序列全长5159bp,开放阅读框(ORF)5058bp,编码1685个氨基酸。VgB基因cDNA序列全长5349bp,开放阅读框(ORF)5067bp,编码1688个氨基酸。2种cDNA序列均具有与已发现的卵黄蛋白原分子相似的主要特征和功能域,包括Vitellogenin结构域、VWFD结构域和多聚丝氨酸区域,且与已知其他鱼类卵黄蛋白原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循环养殖系统中多级生物处理对水质的调控作用
《淡水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根据不同生物的功能特性及其间的协同作用,建立的由芦苇湿地、沉水植被群落、人工基质固定化微生物膜、软体底栖动物和滤食性鱼类组成的自净型多级生物修复系统,对养殖塘环境改善情况。结果显示:与实施修复前的系统相比,营养盐NO2-N、NO3-N和PO4-P的去除率分别达87.46%、62.99%和75.74%;浮游动、植物的生物量分别减少92.83%和15.90%。养殖塘排水营养盐NO2-N、NO3-N和PO4-P的去除率分别为27%~96%(年均87%)、37%~84%(年均84%)和30%~17%(年均9%),CODMn的去除率为1%~17%(年均9%)。经系统多级处理后水体透明度分别提高了75%和17%,最高值达52 cm。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减少63.93%,尤其是蓝藻,平均减少68.17%。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转好,硅藻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也由小型原生动物占优向大型枝角类、轮虫转变。受控于滤食性鱼类,浮游动物生物量维持在较低水平。
关键词: 养殖塘 浮游生物 水化学 自净型多级生物修复系统 生物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南部太平洋褶柔鱼种群结构与繁殖生物学
《生态学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08年11月—2009年9月黄海南部帆张网太平样褶柔鱼渔业调查资料,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胴长组成结构、性比、初次性成熟胴长以及胴长与体重关系等基础生物学参数的季节变化,阐述了该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种群结构动态及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在该水域常年均有分布,其中秋、冬季以性成熟个体为主,春、夏季以幼体为主;该水域太平洋褶柔鱼雌性个体数量显著多于雄性,总性比为0.60,当胴长(LM)在190~280mm范围内时,性比(rsex)与胴长之间的关系符合:rsex=3×10-5LM1.8017;雌、雄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均呈现随胴长增大而升高的趋势。该水域太平洋褶柔鱼个体的性腺体指数月变化显著,以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表明该水域太平洋褶柔鱼群体的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冬季;性腺体指数与性腺成熟度(除Ⅴ期外)和胴长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雌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较大,为201.9mm;雄性较小,为174.3mm。不同性腺成熟度阶段,太平洋褶柔鱼胴长与体重的关系不同,在其个体生长发育后期,体重增加主要受性腺发育的影响。
关键词: 黄海南部 太平洋褶柔鱼 性比 初次性成熟胴长 性腺体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