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鳗鲡迟缓爱德华氏菌偶联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免疫学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迟缓爱德华氏菌是目前水产养殖中主要的病原菌,其感染谱甚广,危害巨大。因此,研制能有效预防这种致病菌的疫苗,将会极大的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法用OMP-LPS偶联物、OMP、LPS、FKC(福尔马林灭活全菌)以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按相同程序分别免疫鳗鲡。通过溶菌酶活性检测、微量凝集反应试验,结果鳗鲡经OMP-LPS偶联物、OMP、LPS以及FKC疫苗免疫后,各免疫组间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均远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OMP-LPS偶联组抗迟缓爱德华氏菌(E.tarda)E29L株的抗体效价较单纯的LPS组、OMP组,FKC组抗体滴度高,且持续时间长;对迟缓爱德华氏菌(E.tarda)E29L株的攻击,OMP-LPS偶联组保护率为84%,高于单纯OMP组的80%,LPS组的44%和FKC组60%。结论 OMP-LPS偶联物、OMP、LPS、FKC添加佐剂ISA763,各组的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不添加佐剂各组(P<0.05),除了FKC+ISA763佐剂组外,其余各组均与不添加佐剂各组差异极显著(P<0.01),且添加佐剂各组保护率都明显高于不添加佐剂各组,说明添加ISA763佐剂能够更好的启动鱼类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鱼脂类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脂类在鱼类营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为机体提供生长所需的必需脂肪酸等营养物质,机体中的必需脂肪酸对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至关重要。此外,脂类在能量供应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海水鱼类必需脂肪酸、鱼油替代、脂类营养与水产品品质关系以及海水鱼饲料这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就未来海水鱼脂类营养与饲料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腐败菌生长动力学研究和货架期预测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0、3、7、10℃贮藏大菱鲆中希瓦氏菌生长数据,建立了大菱鲆0~10℃贮藏中特定腐败菌生长动力学模型和剩余货架期预测模型。感官、化学和微生物生长动态分析表明,希瓦氏菌为大菱鲆0~10℃贮藏中的特定腐败菌。Gompertz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希瓦氏菌的生长。采用Belehradek方程描述的温度对希瓦氏菌最大比生长速率和延滞时间的影响均呈较好线性关系。以5℃贮藏大菱鲆中希瓦氏菌生长数据,对所建立的生长动力学模型和剩余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得到最大比生长速率、延滞时间、货架期的预测值相比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4.36%、5.61%和6.74%,表明建立的模型可以快速准确的预测大菱鲆0~10℃贮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和剩余货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芙蓉鲤鲫(芙蓉鲤♀×红鲫♂)的性腺组织学及繁殖性能研究
《淡水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解剖观察、组织切片及人工催情等方法,研究芙蓉鲤鲫(Cyprinus capiofurong.♀×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的性腺发育及繁殖性能。结果显示:解剖观察,芙蓉鲤鲫性腺发育异常的个体占83.64%,性腺外观基本正常的个体占16.36%。组织学观察,芙蓉鲤鲫性腺可分三类:两性嵌合体占21.13%,其中以精巢为主的16.90%,以卵巢为主的4.23%,它们性腺发育迟缓,在繁殖季节成熟系数也没有明显变化,性腺多为一侧发育或两侧不对称,两种性腺细胞均不能成熟;雌性个体占40.84%,在生殖季节卵巢可发育到第IV时相,但未见其细胞核发生偏移;雄性个体,占38.03%,在生殖季节只能发育到精子细胞阶段,不能产生成熟的精子。经人工催产,芙蓉鲤鲫少部分个体有发情产卵行为但不能正常受精。结果表明芙蓉鲤鲫为两性败育类型。
关键词: 芙蓉鲤鲫(Cyprinus capio furong.♀×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 性腺 两性嵌合体 可育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与海南养殖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与特性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中国广东、海南罗非鱼主养区发生爆发性疾病的多个养殖场的罗非鱼病鱼体上,分离到多株致病菌株。人工感染试验显示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有多株经腹部注射分离细菌浓度为1×106CFU/mL时可使100%的受感染鱼死亡,选择其中7株强毒株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与鉴定。不同菌株对药物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与菌株来源无相关性,29种抗生素中对13种敏感、7种不敏感、9种存在菌株的差异。各分离菌株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呈β溶血。采用链球菌快速鉴定系统ID32STREP、Lancefield分析及多项补充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初步判断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PCR扩增16S rRNA基因和GBS-specific gene cfb(CAMP factor)基因的全长序列,BLAST分析显示所有菌株的16S rRNA基因与GenBank上登录的无乳链球菌的相应序列高度同源(>99.8%),各分离菌株间的16S rRNA基因序列也高度同源(≥99.9%?100%)。各菌株cfb基因序列高度同源(100%),BLAST显示与已知无乳链球菌的相应序列也具有高度同源性(≥99.0%)。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判定广东与海南罗非鱼主养区2009年夏季发生的罗非鱼爆发性疾病的病原菌为无乳链球菌。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致病性 生理生化 16SrRNA cfb基因 药物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基睾丸酮在罗非鱼苗种体内的消解规律
《水生生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养殖场在大规模养殖下,甲基睾丸酮用于尼罗罗非鱼苗雄性化后在苗种体内的消解规律。采用含200mg/kg甲基睾丸酮的饲料持续喂养尼罗罗非鱼苗30d来进行雄性化,随后鱼苗放入池塘来进行甲基睾丸酮的消解实验,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时间鱼苗体内甲基睾丸酮的残留量,并用SPSS Statistics 17.0统计软件结合EXCEL 2003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来研究甲基睾丸酮的消解规律。结果表明,两次投喂间甲基睾丸酮在罗非鱼体内是缓慢减少的,但是在罗非鱼雄性化期间甲基睾丸酮在罗非鱼体内具有一致性。此外,停药后甲基睾丸酮消解比较缓慢,在停药约115d,鱼苗体重为(14.12±2.12)g时甲基睾丸酮才基本无检出,拟合回归得到指数方程y=1779.6e-0.0369x,R2=0.9332。这说明甲基睾丸酮的消解符合指数递减,后期消解缓慢,建议在养殖过程中不宜使用甲基睾丸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遗传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物素-磁珠吸附微卫星与质粒二次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克隆牙鲆微卫星,并利用所得到的引物分析野生群体遗传结构。共获得2805个阳性克隆,测序得到3120个含微卫星的序列。其中完美型、非完美型和混合型分别占57.97%、7.25%和34.78%。用Primer3.0软件设计牙鲆微卫星引物,从中筛选出具稳定多态性的30对,分析中国黄海、渤海海域4个不同海区牙鲆野生群体(大连、北戴河、丹东、青岛)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93~9.94,平均为6.95;观测杂合度为0.532~0.895,平均为0.753;期望杂合度为0.635~0.902,平均为0.820;Hardy-Weinberg平衡指数(d)的变化范围为-0.247~0.512,其中7个位点表现为杂合子过剩(d>0),其余位点表现为杂合子缺失(d<0)。聚类分析显示:4个群体聚为两类,大连与丹东聚为一类,北戴河与青岛聚为一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盐胁迫对银鲳幼鱼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逐级降低水体盐度的方法,将银鲳幼鱼分别在盐度25、20、15和10的条件下饲养至120 h,检测不同盐度下、不同时间点银鲳幼鱼肠道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活力。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脂肪酶的活力总体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0.05);淀粉酶的活力呈升高的变化趋势(P<0.05);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力的变化趋势不同,胰蛋白酶的活力呈现升高的趋势(P>0.05),而胃蛋白酶活力呈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说明盐度降低会对银鲳幼鱼肠道的消化酶产生激活作用,从而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达到补充机体所损失的能量的目的。但对于不同种酶,激活的顺序和程度却不尽相同,甚至当超出一定的耐受范围后,酶活力反而被抑制。在本研究中,随着盐度的下降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脂类物质首先被大量消耗,然后是淀粉类物质,而蛋白类物质在整个过程中的利用率较低。因此建议,在雨季来临之前,提高脂类和淀粉类物质的投喂量,将有助于提高幼体对低盐度的耐受性及其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潮爆发后青岛海域石莼属绿藻的多样性分析
《海洋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潮爆发后在青岛沿海潮间带采集了12株石莼属绿藻,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这些绿藻进行多样性鉴定。经过PCR扩增获得了12株藻的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序列以及完整的5.8SrDNA序列。经过序列分析发现,不同藻株的ITS区域在序列长度上存在差异;G+C含量也存在差异,但是都处于较高的水平,最高的接近72%。ITS区域多序列比对结果及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这些藻株存在种的多样性,而且由分子鉴定得出的多样性与形态上呈现的多样性并不完全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青岛海域绿潮爆发后石莼藻类仍然存在较好的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沿岸海域牡蛎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及其污染评价
《海洋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冷原子吸收光度法对2007年6月份在东海沿岸海域采集的牡蛎(Ostreasp.)样品中的Cu、Zn、Pb、Cd、As、Cr、Hg、Ni共8种重金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Cu和Zn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重金属的含量,且两者之间存在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海洋贝类的生物质量标准相比,牡蛎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基本上都还没有超过各自的第二和第三类评价标准,这说明当前东海沿岸海域牡蛎的生物质量总体上尚较好。各类重金属在东海沿岸海域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以长江口含量为最高,其余海域含量较低,各海域重金属污染程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环境质量较好,第二类环境质量一般,第三类海域环境污染程度较严重,人类活动是污染的主要来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