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产贝毒裸甲藻共生海洋细菌ECSYW-28的分离鉴定及产类胡萝卜素生物活性研究
《食品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产贝毒裸甲藻中分离到一株新的产类胡萝卜素共生细菌,对该菌株进行细菌多相分类学鉴定分析。16S rRNA序列(GenBank登录号GU385809)同源性分析表明:该菌株与其进化关系最近的模式菌株Kocuria rosea DSM20447T的同源性为95.1%(小于确定新种的阈值97%),通过SherlockMIDI脂肪酸鉴定系统确定其细胞壁主要脂肪酸为anteisoC15:0及isoC15:0。综合生理生化、BIOLOG细菌鉴定及分子生物学等特性,将该菌株确定为Kocuria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Kocuria sp.ECSYW-28。γ射线辐照及H2O2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强抗辐射性及抗H2O2能力。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其类胡萝卜素组分主要为β-胡萝卜素及未知结构物质B。类胡萝卜素抗氧化能力的ESR波谱分析表明,物质B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具有显著清除效果。对该菌株中参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hytoene synthase,crtB)及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hytoene dehydrogenase,crtI)基因进行了PCR特异性扩增及生物信息学比对,证实该菌株中存在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分子遗传基础。
关键词: 贝毒 抗辐射 类胡萝卜素 分类学鉴定 生物合成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翡翠贻贝CYP4基因克隆及其表达水平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简并引物PCR以及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获得了总长度为1197bp的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 CYP4基因cDNA序列。根据所获得的翡翠贻贝cDNA序列设计定量PCR引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技术测定了CYP4基因在野生翡翠贻贝消化腺、足和性腺中的表达水平。此外,本研究还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经过Aroclor1254暴露处理对翡翠贻贝性腺中CYP4表达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定量测定。研究结果表明,CYP4基因在野生翡翠贻贝消化腺、足和性腺中均有表达,且其表达水平具有组织差异和性别差异;Aroclor1254暴露处理对翡翠贻贝性腺CYP4基因的表达水平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并且这种诱导作用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本研究为CYP4基因作为生物大分子标记物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支持。
关键词: CYP4基因 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成熟肽的克隆、重组表达及活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RT-PCR方法从大菱鲆肝组织克隆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成熟肽片段,分析表明,此成熟肽由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有3个链内二硫键。将扩增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上,实现了IGF-I成熟肽和GST蛋白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plysS中的融合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34ku,诱导4h时占菌体总蛋白的59%,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blotting免疫印迹表明,融合蛋白可以特异性地被anti-GST抗体识别。包涵体经6mol/L盐酸胍变性溶解及脉冲法稀释复性后,通过GSTrapFF亲和预装柱纯化,获得了电泳分析纯的融合蛋白。以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蛋白生物活性,结果显示,纯化蛋白能促进大菱鲆肾脏细胞的增殖。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cDNA克隆 重组表达 包涵体 融合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温条件下氟苯尼考在罗非鱼体内的药物动力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HPLC-MS-MS方法,研究了给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caureus单次口服(12 mg/kg)氟苯尼考后其体内的药代谢规律。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在罗非鱼体内吸收迅速,1 h后血液和肌肉中的药浓度均超过1.0μg/mL(mg/kg),能够有效杀灭绝大多数水产病菌,Tmax和Cmax分别为5.05 h、6.67μg/mL和6.80 h、8.49 mg/kg,维持有效药物浓度(以MIC=1.0μg/mL计)以上的时间大于50 h,组织滞留时间较长;血液和肌肉中的t1/2β分别为11.18 h和12.67 h,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48.8μg/(mL.h)和225.2 mg/(kg.h);氟苯尼考在血液中的吸收和消除速率均快于肌肉,但最高药物浓度较肌肉中低。在本试验条件下,给药59 h后罗非鱼各组织中的药物含量均低于美国FDA(1 mg/kg)及加拿大标准(0.8 mg/kg),说明氟苯尼考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大麻哈鱼幼鱼血液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模拟大麻哈鱼幼鱼降海洄游水域环境盐度,设0(淡水对照)、5、10、15、20共5个盐度组,以体质量(26.57±6.32)g、全长(14.44±1.05)cm幼鱼分别进行130 d饲养试验,通过血液生化指标分析及肝组织观察,研究了大麻哈鱼降海期对不同盐度适应过程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血清渗透压和血清Na+、Cl-变化趋势与水体盐度变化基本一致.高盐度(15、20)组血清Na+、Cl-、Mg2+含量与低盐度(5)组和淡水组差异显著;各盐度处理组血清K+含量均显著低于淡水组.盐度10组的血糖浓度显著高于盐度5和20组;各盐度处理组总胆汁酸与淡水组差异显著;幼鱼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含量随盐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淡水组TP和GLB含量显著高于盐度15和20组.淡水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高盐度组差异显著.低盐度(盐度0、5)下试验幼鱼肝细胞有部分破裂现象,肝组织空泡化严重.各组试验鱼生长和成活率无明显差异,生理生化指标显示大麻哈鱼幼鱼降海期适应盐度以10~20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Dmrt3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同源克隆了半滑舌鳎Dmrt3基因的部分cDNA片段,片段长度为228bp,NJ系统发育树显示,半滑舌鳎Dmrt3基因cDNA片段与红鳍东方鲀、青鳉以及斑马鱼的Dmrt3基因cDNA片段同源性最高,首先聚为一支。实时定量分析了Dmrt3基因在半滑舌鳎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高温处理和甲基睾酮处理组的雌性、雄性和伪雄鱼的性腺组织中的表达。Dmrt3基因在雌性和雄性的脑、垂体、性腺、肝脏、脾脏、心脏、肾脏7个组织中都有表达,但是表达量有差异,在精巢中的相对表达量高,Dmrt3基因在精巢的表达与其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卵巢中的表达很微弱,结果预示Dmrt3基因可能在雄性的性腺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温处理组的雌性、雄性和伪雄鱼的性腺组织之间Dmrt3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但都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雄鱼(P<0.01)。高温处理组的伪雄鱼与对照组雌鱼性腺中Dmrt3的表达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甲基睾酮处理组的雄鱼和伪雄鱼性腺中Dmrt3的表达都显著高于对照组雄性(P<0.01)。从孵化后43d到5月龄,Dmrt3的相对表达量很低,7月龄时表达量显著升高,9月龄时达到最高峰,12月龄时表达量下降,这也预示Dmrt3基因在半滑舌鳎性腺的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促进生殖细胞发育的重要转录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条石鲷仔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4月15日-5月5日在浙江省舟山水产研究所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人工繁殖期间,逐日选择胚胎和仔鱼样本,连续解剖观察发育后期胚胎和前期仔鱼,光镜观察仔鱼矢耳石和微耳石的形态、日轮数,测定其直径,研究条石鲷的耳石日轮和生长。结果表明,受精后约26h,条石鲷胚胎听囊内出现1对矢耳石和1对微耳石;仔鱼孵出第2天形成第1个轮纹,之后每天形成1轮,孵化后天数(N)和矢耳石日轮数(D)的关系为N=D+1;在第8天左右,矢耳石上出现第2条明显的标记轮,为初次摄食轮。仔鱼耳石长径(rs,μm)与鱼体体长(L,mm)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rs=18.146L-44.436;矢耳石长径rs与微耳石长径rl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rs=0.6125rl+1.9882。根据结果确认,矢耳石轮纹可作为条石鲷仔鱼日龄的判别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邻苯二甲酸酯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联合毒性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48 h单一毒性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4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造成胚胎发育畸形甚至死亡,具有特定最敏感的毒理学终点;4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单独作用时毒性大小顺序依次为DBP>DEHP>DEP>DMP;在4种PAEs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混合暴露正交试验中,DBP和DEHP存在交互作用,对其致死毒性和发育毒性影响最大;DBP虽然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毒性和发育毒性影响不明显,但DBP可导致胚胎发育的严重畸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低温保存对罗氏沼虾胚胎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超低温冷冻保存(-196℃)对罗氏沼虾胚胎内总三磷酸腺苷酶(ATPase)、肌酸激酶(CK)、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等酶活性的影响。运用试剂盒分别测定了冷冻前后罗氏沼虾胚胎内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超低温冷冻保存后,胚胎内7种酶的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总ATPase、CK、LDH和SDH的活性分别从冻前的1.322±0.162 U/mg prot、0.404±0.015 U/mg prot、352.225±23.214 U/gprot和2.067±0.139 U/mg prot下降到0.087±0.003 U/mg prot、0.010±0.002 U/mg prot、5.890±0.658 U/gprot和0.552±0.138 U/mg prot;SOD、CAT和GSH-Px的活性分别从冻前的19.217±0.677 U/mg prot、3.587±0.233 U/mg prot和7.626±1.106 U/(min.mg)下降至3.579±0.234 U/mg prot、1.773±0.227 U/mg prot和1.524±0.096 U/(min.mg);MDA的活性从1.015±0.038 n mol/mg prot上升到20.937±0.320 n mol/mgprot,超低温冷冻对罗氏沼虾胚胎酶活性有显著性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