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中添加水解鱼蛋白对半滑舌鳎稚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0%、20%、40%和60%)的水解鱼蛋白(Fish potein hdrolysate,FPH)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稚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28d饲养实验结束后,对试验鱼生长指标、鱼体消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AKP)及肠道发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鱼的存活率为64.44%—78.88%,其中20%与40%添加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实验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随饲料中FPH添加水平升高呈下降趋势,20%添加组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且60%添加组与对照组(FM)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鱼体消化酶(脂肪酶、淀粉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比活力在14d与28d时的强弱关系不一致。鱼体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大小依次为:20%组>40%组>对照组>60%组,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半滑舌鳎肠道微绒毛长度和黏膜厚度均以20%添加组为最优,显著优于其他3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饲料中FPH的添加水平为20%时,能提高半滑舌鳎稚鱼的存活率及生长性能,并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关键词: 水解鱼蛋白 半滑舌鳎稚鱼 消化酶 碱性磷酸酶 肠道组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水域中华鲟幼鱼与6种主要经济鱼类的食性及食物竞争
《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4年6月至8月和2005年6月至8月在长江口崇明岛东滩水域插网所获取的鱼类样本,对东滩水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和其它6种主要经济鱼类的食性、食物竞争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鲟、窄体舌鳎(Cynoglissus gracilis)为底栖生物食性;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为游泳生物食性;刀鲚(Coilia ectenes)和凤鲚(Coilia mystus)为浮游动物食性;鲻(Mygil cephalus)和鮻(Liza haematochiela)为腐屑(有机碎屑)食性。中华鲟幼鱼及6种主要经济鱼类食性按照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大小排列:中华鲟(IRI):鱼类>端足类>多毛类>蟹类;窄体舌鳎(IRI):虾类>瓣鳃类>鱼类;中国花鲈(IRI):鱼类>虾类>等足类>蟹类;刀鲚(IRI):糠虾类>虾类>桡足类>鱼类;凤鲚(IRI):糠虾类>桡足类>虾类>鱼类;鲻(IRI):有机碎屑>底栖藻类>瓣鳃类>桡足类;鮻(IRI):有机碎屑>底栖藻类>瓣鳃类>桡足类。长江口崇明东滩中华鲟与6种经济鱼类饵料重叠系数显示,中华鲟与窄体舌鳎的饵料重叠系数达到了0.4,而与其余5种鱼类的饵料重叠系数均小于0.12。这表明窄体舌鳎对中华鲟幼鱼的食物有一定的竞争力,其余5种鱼类对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竞争强度较低。
关键词: 长江口 崇明东滩 中华鲟 经济鱼类 食物组成 食物竞争 饵料重叠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浒苔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研究
《海洋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确定了Fenten(水杨酸法)反应所需水杨酸、H2O2和Fe2+的浓度,并用水杨酸法对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水提多糖及其酸提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进行了测定,同时,与合成抗氧化剂BHT和TBHQ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浒苔水提多糖及酸提多糖对羟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效果,且清除率与浓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酸提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大于水提多糖。在较高质量浓度(>1.2 g/L)时酸提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是水提多糖的2倍。
关键词: 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 多糖 羟自由基 清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魿)鱇属鱼类的渔业生物学与渔业的研究概况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世界上7种具有渔业价值的魿鱇属(LOPHIUS)鱼类的相关研究为依据,从年龄鉴定、生长规律、繁殖习性和机制、早期生活史、摄食习性、洄游规律等方面,综述了魿鱇属鱼类的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对国内外魿鱇渔业资源利用和管理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旨在为研究中国东、黄海黄鲼鲸(LOPHIUS LITULON)种群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合理利用策略提供借鉴;同时该文所阐述的研究方法学也可为其他深海和底层鱼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中华鲟成鱼与幼鱼肌肉成分比较
《营养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野生中华鲟成鱼(成鱼)与中华鲟幼鱼(幼鱼)肌肉成分及品质的差异。方法采用国标的方法,对肌肉中各成分进行相应分析。结果野生中华鲟成鱼肌肉中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均显著低于幼鱼(P<0.05),而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显著高于幼鱼(P<0.05)。成鱼和幼鱼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63.35、72.02,其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模式。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成鱼显著低于幼鱼(P<0.05),分别为8.87%、22.99%。矿物质含量丰富,其中常量元素(P和Mg)含量成鱼显著高于幼鱼(P<0.05)。结论成鱼和幼鱼的肌肉中均含有较丰富的氨基酸和脂肪酸,但两者间比较幼鱼的肌肉成分优于中华鲟成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虹鳟(♀)×山女鳟(♂)杂交种胚胎及仔鱼发育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人工繁育技术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进行了种间杂交实验,并对杂交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进行了观察,通过观察,详细描述了其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各个阶段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在水温为4.3-9.2℃的条件下,杂交受精卵的有效发育积温达到206.01℃·d发眼,完成胚胎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为387.44℃·d,杂交鳟的胚胎发育速度介于双亲之间;初孵仔鱼,全身透明,血液循环和心跳清晰可见,肛突明显,背鳍原基出现;破膜后20d,全长为21.25±1.40mm,此时约半数卵黄囊体积明显减小,可以看见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出现;破膜后40d,个别发育较快的个体开始在水中游动,主动摄食;破膜后45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全,仔鱼具有游泳能力,50d后几乎全部上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湿度对黄喉拟水龟胚胎发育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9种不同温湿度组合条件(25℃和-12kPa、29℃和-12kPa、33℃和-12kPa、25℃和-150kPa、29℃和-150kPa、33℃和-150kPa、25℃和-300kPa、29℃和-300kPa、33℃和-300kPa)下孵化了黄喉拟水龟卵,研究了温度对黄喉拟水龟卵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及其与湿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喉拟水龟卵的初始质量、孵化温度、湿度及温湿度相互作用均显著影响孵化过程中卵质量的增加;同一温度下,孵化湿度越高,卵的终末质量越大;而孵化卵的终末质量与孵化温度并不呈线性相关;孵化温度显著影响黄喉拟水龟卵的孵化期,温度越高、孵化期越短,孵化湿度及温湿度相互作用对孵化期的影响不显著;孵化温度和湿度显著影响孵化成功率和卵壳龟裂率;25℃和33℃处理组孵出幼体中发现畸形个体,而29℃处理组中未发现;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出幼体的质量、背甲长和宽、腹甲长和宽、体高和尾长;孵化湿度只对孵出幼体的背甲长有影响,对其他被检测的幼体特征无显著影响;温湿度的相互作用对所有被检测的孵出幼体特征无叠加或减弱的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CpG-DNA序列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离体培养免疫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ercoll密度离心等技术,对异育银鲫的头肾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进行离体培养,经人工合成的CpG-DNA序列作用后,测定其对头肾巨噬细胞的氧、氮呼吸爆发活性和对外周血白细胞增殖的影响,从CpG-DNA核心CG两端的侧翼序列(种属)、核心CG的数量和位置等方面观察CpG-DNA基序对异育银鲫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670较1826和2006具有更显著的增强巨噬细胞的氧呼吸爆发活性和白细胞的增殖作用(P<0.05);1670-N与同浓度1670比较具有更强的提高白细胞的增殖能力;1670-D比同浓度的1670更能显著地促进白细胞增殖和巨噬细胞的氮呼吸爆发活性(P<0.05);1670-R对巨噬细胞氧、氮爆发活性及外周血白细胞的增殖无显著促进作用。结果证明了CpG-DNA可以通过促进巨噬细胞的氮氧爆发活性和增强外周血白细胞的增殖来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同时这种作用受到核心CG两端的侧翼序列、核心序列的位置数量及核心CG顺序的影响。
关键词: CpG-DNA 巨噬细胞 氧爆发活性 氮爆发活性 外周血白细胞增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演变分析
《海洋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系统分析,简化了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并剖析了近50年来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化特征,这对进一步阐明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变化特征以及研究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表明,渤海主要鱼类可聚为4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和腐屑食性鱼类,在此基础上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可简化为3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和碎屑→底栖动物→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和头足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二条食物链);碎屑→腐屑食性鱼类(第三条食物链)。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已取代第二条食物链渔业资源成为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第三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生物量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已成为继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的第二大类渔业资源。渔业捕捞、渤海次级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各渔业资源生物自身生长和繁殖特点的不同是导致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