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3株镰刀菌的鉴定、对野燕麦的致病力及其对5种作物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鉴定的方法,对分离自青海感病野燕麦Avena fatuaL.植株、患病微孔草Microula sikkimensis Hemslon根际土壤以及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植株的3株镰刀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3株镰刀菌分别为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和厚垣镰刀菌F. chlamydosporum。离体和活体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3株镰刀菌对野燕麦种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温室接种试验中3菌株对野燕麦表现出较强的致病作用,鲜重抑制率高。盆栽生测法评价其对青海省主栽作物的安全性,发现3株菌对禾本科作物小麦和青稞具有较强的侵染力,对蚕豆、豌豆及油菜相对安全。3菌株有望成为阔叶田作物(蚕豆、豌豆、油菜等)微生物除草剂的候选菌株。


新疆干旱区与青海寒区菊芋品种比较与优化栽培技术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进行了南芋1号、青芋2号、青芋1号和能芋1号在青海及新疆非耕地品种比较和低成本优质栽培技术研究。结果如下:南芋1号和青芋2号在青海大通县产量较高,南芋1号、青芋2号、青芋1号和能芋1号在新疆表现与在青海大通县表现完全不同,南芋1号块茎及生物产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在新疆,南芋1号在E处理下产量最高,在C处理下最低,不同处理下单株块茎个数也不同,同样,青芋2号在E处理下产量最高,而在C处理下最低,不同处理下单株块茎个数也不同,说明不同试验处理对南芋1号和青芋2号块茎影响显著。在青海,南芋1号在E处理下产量最高,而在B处理下最低,不同处理下单株块茎个数也不同,说明在青海不同试验处理对南芋1号块茎影响显著。而青芋2号产量较南芋1号高,在B处理下产量最高,而在E处理下较低,不同处理下单株块茎个数也不同,说明不同试验处理对青芋2号块茎影响也显著。在新疆和青海不同耕作措施对菊芋块茎产量和块茎个数影响较显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根据不同品种采取适当栽培措施能达到理想产量。


青海东部地区春油菜需肥规律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寻找最适合青海东部地区春油菜生长的施肥比例。[方法]采用4+X试验设计方案研究油菜在不同N、P、K肥施用量组合下各生物学性状与施肥的关系,并对所设5个处理进行对比,寻找出最优施肥量组合。[结果]春油菜在相同时期对N、P、K的需求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苗期养分吸收为N>K>P,抽薹期至盛花期对养分的吸收为N≈K>P,结荚期对养分的吸收为K>N>P,成熟期对养分的吸收为N>K>P。因此,根据油菜的需肥规律,在苗期、抽薹期、花期和成熟期均应注重施用N肥,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加强P、K肥的配合施用。[结论]青海东部地区春油菜生长的施肥最佳N∶P2O5∶K2O配比为1.00∶0.14∶0.94。


2株海洋真菌的鉴定及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
《中国生物防治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1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种,对2株海洋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水溶性提取物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1002F2水溶性提取物对高粱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和番茄早疫菌Alternaria solani的抑制活性较高,EC50值分别为1.34g/L和0.94g/L;菌株1009F1水溶性提取物对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和番茄早疫菌的抑制活性较高,EC50值分别为0.63g/L和0.65g/L。形态学鉴定及ITS rDNA序列的同源分析结果表明,菌株1002F2为曲霉属Aspergillussp.真菌,菌株1009F1可能为Whalleya microplaca。


青海省旱雀麦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危害与防除
《中国植保导刊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旱雀麦(Bromus tectorum L.)为禾本科1年生杂草。其适应性强,繁殖系数高,传播途径广,蔓延速度快。青海省生产上应用野麦畏、高效氟吡甲禾灵有效控制了野燕麦危害后,放松了对农田禾本科杂草的管理。在20世纪90年代零星发生的旱雀麦逐渐蔓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海东部地区春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春油菜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和有机肥能促进苗期根的生物量,增幅在52.5%~57.5%;能提高油菜生物量的积累,地上部分生物量可增加16.03%,地下部分生物量可增加28.57%。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增施有机肥处理产量增加13.1%,增施氮肥、硼肥和硫肥处理产量增加25%,垄膜沟植施肥处理产量增加27%。综合分析各处理经济收益,以处理4(增施氮肥、硼肥和硫肥)为最佳,每公顷净收入达到8 303.8元,产投比为5.1。


柴达木野生大肥菇菌丝体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食用菌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柴达木野生大肥菇菌丝细胞群体适宜进行生长温度测定及培养基的筛选,结果表明,柴达木大肥菇菌丝体在PDA、JFPDA、FPDA培养基上均能生长良好,但在PDA培养基上菌丝体浓密、生长稳定。在25℃下平板培养时菌落直径的增长速度最快。柴达木大肥菇菌丝不同温度培养与江苏、东北等地大肥菇菌株对比试验表明,柴达木大肥菇与国内其它省区的大肥菇菌株菌丝体25℃~30℃最适生长温度不同,15℃以下至25℃以上的培养温度均不适宜柴达木大肥菇菌丝体的生长,20℃~25℃为柴达木大肥菇菌丝体生长适宜温度区间。该试验为柴达木大肥菇制种、栽培等提供准确的培养时间与培养温度,为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