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肥料和密度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4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分别对氮肥、磷肥、钾肥和密度进行3重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密度组合与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小区产量之间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施肥、密度对马铃薯光合速率的影响为钾肥>氮肥>磷肥>密度;对马铃薯小区产量的影响为钾肥>磷肥>氮肥>密度;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与小区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过低、过高的氮肥、磷肥、钾肥均施用量均可以抑制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随着马铃薯密度的增加,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逐渐降低,并且降低速率不断加快。氮和磷、氮和密度、钾和密度对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正互作。氮和磷、氮和钾、磷和钾配合施用对块茎产量的影响为正互作。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最高时的最优组合为纯N 172.5 kg.hm-2,P2O5112.125 kg.hm-2,K2O 90 kg.hm-2,密度6万.hm-2。马铃薯块茎最高理论产量时的最优组合为纯N 172.5 kg.hm-2,P2O5112.125 kg.hm-2,K2O 67.5 kg.hm-2,密度6万.hm-2。


春性甘蓝型油菜胚状体成苗影响因素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春性甘蓝型油菜胚状体成苗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提高胚状体成苗效率,缩短DH群体构建的时间。【方法】以小孢子培养获得的5964个子叶形胚状体为材料,研究了胚状体长度、培养基分装方式、琼脂质量浓度、低温处理时间与胚状体成苗的关系。【结果】胚状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的放置方式影响其形态发育;长度为3~4mm的胚状体成苗率最高,达到60.1%;分装方式Ⅲ,即分装20min后封口,培养基凝固后表面没有积水的培养基出苗最好,成苗率达到65.2%;随琼脂质量浓度的增加,胚状体成苗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琼脂质量浓度为12g/L时的成苗率最高,达到61.3%;4℃低温处理14d可使胚状体一次成苗率提高到65.5%。【结论】缺氧和低温处理影响胚状体的形态发育;胚状体发育程度影响成苗率;相对干燥的环境有利于成苗;琼脂质量浓度通过影响培养基中可利用水的分配、培养瓶内湿度以及乙烯浓度影响小孢子胚成苗率;低温可能通过影响胚状体内源激素水平起到提高成苗率的作用。


蚕豆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外植体、培养基、基因型及放置方式对蚕豆不定芽诱导效果和植株再生的影响。[方法]以蚕豆幼胚、未成熟子叶、成熟子叶、成熟子叶节为材料,通过诱导不定芽→分成单个小植株→诱导生根这一过程检测不同外植体、培养基、基因型、放置方式对不定芽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所试4种外植体中,以成熟子叶节芽诱导频率最高,可达95%;不同外植体所需要的适宜培养基不同;不同基因型对蚕豆子叶节诱导芽效果差异很大;子叶节垂直半埋于培养基比平置于培养基时,其芽诱导效率高,且不定芽在IBA浓度为120mg/L的MS培养基上诱导生根,长成完整小植株。[结论]该研究建立了蚕豆器官发生再生植株的试验程序,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试验依据。


循化线辣椒种植密度试验
《北方园艺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循环露地线辣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循化线辣椒露地种植每穴最适宜定植的株数为8~12株,株行距为40cm×40cm,采取起垄覆膜,垄高为25cm。


马铃薯渣脱水技术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马铃薯渣的水分含量为91.42%,添加不同的脱水剂,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生产条件。结果表明,采用L1(6215)正交试验,确定马铃薯渣脱水最佳生产工艺,即含水量为88.91%(见正交试验结果)的马铃薯渣中添加氧化钙1.77%,氢氧化钠0.035%,氯化钠0.88%。马铃薯渣由糊状形成分散的固体颗粒所需时间最短,并可提高马铃薯渣的贮藏期和利用价值。


几种因素变化对箭筈豌豆和毛苕子生长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播量、施肥情况和播种方式3个因素对箭筈豌豆和毛苕子生长的影响。[方法]以2种作物的植株密度、株高、分枝数及鲜草产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这3个因素对箭筈豌豆和毛苕子生长的影响。[结果]播量对2种作物的植株密度均有显著性影响,对鲜草产量影响不大,而对株高和分枝数无显著影响;施肥种类对2种作物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影响;混播对2种作物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各种因素对2种作物生长影响效果不一致,从鲜草产量和降低成本方面考虑,箭筈豌豆是优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