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苍山芽胞杆菌多样性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了解芽胞杆菌资源多样性,为芽胞杆菌功能资源挖掘和菌剂开发奠定基础。【方法】从云南苍山采集土壤10份,涂布法分离芽胞杆菌,采用16S rRNA基因同源性进行鉴定。【结果】分离获得了75株芽胞杆菌,5个属、19个种,分别属于芽胞杆菌属Bacillus的14个种、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的2个种、赖氨酸芽胞杆菌属Lysinibacillus的1个种、嗜冷芽胞杆菌属Psychrobacillus的1个种和短芽胞杆菌属Brevibacillus的1个种。根据分离频度分析得知,云南苍山土壤中的芽胞杆菌优势菌群为韦氏芽胞杆菌B.weihenstephanensis、图瓦永芽胞杆菌B.toyonensis、假蕈状芽胞杆菌B.pseudomycoides和解木糖赖氨酸芽胞杆菌Lysinibacillusxylanilyticus,其他种类分布极其不均匀。苍山路边土壤中的芽胞杆菌的Margalef、Simpson、Shannon、Pielou、Brillouin和Macintosh指数较高,可能与其不受植物影响相关。韦氏芽胞杆菌、图瓦永芽胞杆菌和解木糖赖氨酸芽胞杆菌等3个种在3个生境的土壤中均有分离到,Margalef、Simpson、Shannon、Pielou、Brillouin和Macintosh指数较高,与生境相关性小。根据数量和分离频度对芽胞杆菌种类进行聚类,19个种的芽胞杆菌种类可分为4类。【结论】苍山土壤中蕴藏着丰富芽胞杆菌种类和数量,多样性高,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关键词: 芽胞杆菌 云南苍山 16S rRNA 多样性 分离频度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能力比较
《应用昆虫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和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捕食能力,为果园二斑叶螨生物防治剂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捕食功能反应的方法研究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作用。【结果】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能力均随着螨态的增大而降低,对卵的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幼螨、第一若螨、第二若螨、成螨。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卵、幼螨的捕食能力强于加州新小绥螨,功能反应参数a/Th值分别高出55.2%和30.1%,而加州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第一若螨、第二若螨的捕食能力强于巴氏新小绥螨,a/Th值分别高出67.5%和114.5%,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捕食能力相当,a/Th值均为4.5。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均对二斑叶螨的卵和幼螨表现出嗜食性,而对若螨和成螨没有嗜食性。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存在种内干扰,加州新小绥螨的干扰系数(0.328)大于巴氏新小绥螨(0.324)。【结论】在室内环境稳定的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能力强于巴氏新小绥螨。
关键词: 加州新小绥螨 巴氏新小绥螨 二斑叶螨 功能反应 捕食选择 捕食干扰


幼龄胶林下种植密度和方式对菠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幼龄橡胶林下菠萝种植密度和方式对菠萝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金菠萝"为材料,在不同种植密度水平(A:38 500株/hm~2,B:51 300株/hm~2)下,设置单行和宽窄行种植,比较菠萝外观和内在品质及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B密度+宽窄行种植时,菠萝D叶长度大于单行种植,恢复期和催花期地下根系干重较大;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最大;小区产量和公顷产量均较高;果实成熟期D叶鲜重、D叶干重显著高于A密度种植;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物酶、磷酸酶的活性最大,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最多,适用于幼龄橡胶林下间作菠萝,产量可达64 330.2 kg/hm~2,并对土壤的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东南沿海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工程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围绕"东南沿海区域"即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五个省市以及"森林食品安全""海洋渔业资源战略"两个特色专题的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研究,着眼于国际视野,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统计数据分析、计量模型预测等方法,分析影响区域内粮食及食物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自然资源禀赋、食物供给与需求变迁、食物安全保障能力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探寻在现有资源紧缺和国际化绿色化背景下,确保粮食与食物可持续的发展方略.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战略,实施三产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全绿色化、生态化战略,实施全球化战略的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立足东南沿海科技需求和政策目标,提出包含动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工程、优质农产品与生态农业工程、大数据精细化农场装备管理工程等十大工程技术措施.


花椰菜转录组SSR位点分析及其分子标记开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发适合花椰菜的SSR分子标记,为花椰菜品种遗传关系鉴定、遗传图谱绘制等提供候选标记。【方法】以24份花椰菜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MISA软件对其转录组SSR位点信息进行分析,设计SSR引物,对这些引物进行PCR扩增,开发高多态性花椰菜的SSR分子标记;利用差异条带对不同花椰菜材料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从转录组数据中得到66 450条Unigene基因,包含10 715个SSR位点,发生频率为12.09%,平均分布距离为5.9kb。SSR位点中优势类型为二核苷酸重复基序,出现频率占总SSR的51.16%;其次是三核苷酸,占总SSR的47.37%。重复序列基序共49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重复基序主要为AG/CT、GA/TC和AAG/CTT。有1 164个长度≥20bp的SSR位点,获得具有潜在高多态性的SSR引物6 119对。随机设计的40对引物中有31对引物能进行有效扩增,其中有17对引物在24份花椰菜品种中表现出多态性。UPGMA分析显示,在遗传距离为0.625时,17对多态性引物可将24份花椰菜分为3类。【结论】开发的花椰菜SSR标记类型丰富,出现频率高,具有较高的可用性。
关键词: 花椰菜 简单重复序列 转录组 多态性 分子标记 基因位点分析


地中海粉斑螟卵饲喂的异色瓢虫对豆蚜捕食作用评价
《应用昆虫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地中海粉螟Ephestia kuehniella Zeller卵为饲料人工繁育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为对象,测定其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最佳寻找密度和捕食功能,明确不同饲料处理对异色瓢虫控害能力的影响,为其大量繁殖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室内测定分别饲喂不同处理地中海粉斑螟卵和豆蚜的异色瓢虫成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结果】不同处理的异色瓢虫成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取食新鲜卵、紫外线杀灭卵、冷冻卵、冷冻卵加蜂蜜、豆蚜的异色瓢虫对豆蚜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88.20、97.73、78.64、101.81、107.70只,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相同猎物密度下,各处理的异色瓢虫寻找效应相近;在无竞争状态下最佳寻找密度以豆蚜处理最大,为31.89只,紫外线处理卵、冷冻卵加蜂蜜处理次之(30.40只,30.27只)。【结论】与饲喂豆蚜处理相比,地中海粉斑螟卵饲养的异色瓢虫成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无影响,仅会影响数值,但是冷冻卵加蜂蜜的处理,捕食功能各指标与豆蚜处理最为相近,且冷冻卵易保存易使用,可在大量饲养中采用。


鸭腺病毒3型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家禽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鸭3型腺病毒(Duck adenovirus type 3,DAdV-3)为近年来新发的以引起鸭肝脏肿大出血、肾脏大面积出血点为特征的鸭群新发疫病。为建立特异性的检测DAdV-3的PCR方法,研究通过分析鸭群中鸭腺病毒A型(DAdV-A)、鸭源禽腺病毒4型(FAdV-4)、鸭2型腺病毒(DAdV-2)和DAdV-3的Fiber 2基因特征,建立特异性检测DAdV-3的PCR方法。结果显示:优化后的PCR方法最佳退火温度为54℃,对DAdV-3扩增片段大小为548 bp;敏感性强,最低检测限为36.4 pg;特异性好,对DAdV-A、FAdV-4、鸭病毒性肠炎(DEV)、番鸭细小病毒(MDPV)、鹅细小病毒(GPV)、鸭圆环病毒(DuCV)和鹅多瘤病毒(GHPV)均无特异性扩增。表明该方法可有效用于开展新发DAdV-3的流行病学调查。


红曲茶黄酒多酚色谱分析及其对小鼠抗氧化酶活力影响
《中国酿造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该研究将绿茶加入红曲黄酒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红曲茶黄酒酚类物质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法检测小鼠血清的抗氧化酶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并以传统工艺红曲黄酒对照,考察添加绿茶共发酵对红曲黄酒酚类物质及小鼠体内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绿茶共发酵可使红曲黄酒新增4种绿茶特征酚类物质和咖啡因,儿茶素、绿原酸、没食子酸及总酚含量分别提高27.38%、29.52%、30.77%和37.69%;与传统红曲黄酒相比,小鼠血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酶活力分别显著提高3.05%、12.50%(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2.98%(P<0.05)。添加绿茶共发酵不仅可丰富传统红曲黄酒的酚类物质组分及含量,还可提高传统红曲黄酒的抗氧化能力。


山区茶园"生产-生态-生活"耦合及其技术对策
《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下乡调研,总结并分析福建省山区茶园成功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主要针对山地茶园存在水土流失与茶园经营单一及生产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结合红壤山地生态复合茶园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时期发展山区“生产-生态-生活”耦合茶园(简称“三生”)的总体思路,阐述了“三生”耦合茶园的理论内涵,其是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通过茶园系统内部各结构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其在时序有效链接、空间合理布局和生产生态匹配中产生正向联系和优势叠加作用,实现山区茶园生产、生态、生活功能的影响挖掘与充分利用,形成山区茶园整体性的耗散结构与有序性耦合链接的特定农业开发系统.从科学开垦与水肥调控工程、水土保持与立体种养工程、生态恢复与地力保育工程、水分涵养与茶园景观工程、绿化环节与茶旅结合工程、多样发展与康悦养生工程等6个方面总结提出了“三生”耦合茶园模式构建要素与技术实施要点.通过定位试验的能值分析表明,“三生”茶园能值自给率比常规茶园提高36.31%,可持续发展指数是传统茶园的2.68倍,说明在生产效率和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三生”茶园模式均优于常规茶园.结合福建茶业绿色振兴实际,提出了发展“三生”耦合茶园的技术与管理对策,以期为茶业企业与家庭农场在绿色发展过程提供参考及其借鉴.
关键词: 生产-生态-生活 茶园 有效耦合 模式构建 绿色发展


甜加糯玉米新品种甜糯133的选育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满足消费者对糯玉米新品种的需求,通过自交系的创制,选育品质更佳的甜加糯品种供推广种植。【方法】2012年冬,采用自育自交系×外引自交系的杂交模式,组配多个玉米自交系杂交组合;2013年鉴定筛选出若干组合于2014-2015年参加联合多点品比试验,在品比试验中,改01-1b×中zip233表现最佳,于2015年定名为甜糯133。【结果】2016-2017年,甜糯133参加福建省甜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15 793.6 kg·hm~(-2),比对照品种苏玉糯5号增产22.79%。2018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玉20180007)。【结论】该品种属中大穗型甜加糯鲜食玉米单交种,具有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稳产性较高、品质优等特点,适宜在福建省及相似生态区推广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