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头季抗倒伏能力和两季产量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探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头季抗倒伏能力及两季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佳辐占、天优华占和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于拔节初期叶面喷施多效唑、乙烯利和抗倒酯,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头季茎秆特性、力学指标及两季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甬优2640基部节间抗折力和植株抗推力最大,抗倒伏能力强;佳辐占基部节间最长,株高最高,倒伏指数高,抗倒伏能力最差;天优华占基部倒伏指数小,抗倒伏能力介于前二者中间。与喷施清水对照相比,多效唑处理植株节间长、株高、茎壁厚与对照差异较小,增加了倒3节间(N_3)茎粗和倒4节间(N_4)和N_3的抗折力,降低了N_4和N_3的倒伏指数;乙烯利处理则显著增加了N_4长度,N_3茎粗和株高,对茎壁厚没有明显影响,增强了N_3抗折力,降低了N_3倒伏指数;抗倒酯处理缩短了N_4、倒2节间(N_2)长,降低株高,增加N_3茎粗和N_3、N_2的茎壁厚度,增强了N_4、N_3的抗折力,降低了各节间的倒伏指数。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均降低了头季产量,多效唑和抗倒酯处理增加了再生季产量,乙烯利降低了再生季产量。分析产量构成因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主要影响了总穗粒数,头季总穗粒数减少,再生季总穗粒数增加。天优华占和甬优2640两季总产量均较对照降低,佳辐占总产量多效唑和抗倒酯处理较对照增加,乙烯利处理较对照降低。【结论】抗倒酯处理增强了再生稻头季茎秆的抗倒伏能力,而对两季总产量无显著影响,对再生稻头季抗倒伏栽培具有现实意义。


印度南瓜延伸因子基因CmEF1a的克隆与分析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真核生物延伸因子(EF1a)是一种重要的内参基因,广泛应用于RT-qPCR中。为获得印度南瓜EF1a基因,开发合适的荧光定量PCR引物,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RT-PCR方法获得了1条长度为1 701 bp的cDNA,命名为CmEF1a,GeneBank登录号:MH310443。结果表明,CmEF1a包含1个ORF,大小为1 344 bp,编码447个氨基酸,理论分子大小约为49.30 kD,蛋白质等电点为9.14。Wolf Psort分析发现, CmEF1a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基质中;Motif Scan分析显示, CmEF1a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2~432位和322~430位分别为EF1结构域和EF1的C端保守结构域。同源性分析表明,CmEF1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同为葫芦科的中国南瓜、甜瓜和黄瓜同源蛋白的相似性达到99%,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对RT-qPCR引物,该引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扩增效率,在印度南瓜不同组织和不同胁迫处理下均能稳定表达,适合作为内参基因应用于印度南瓜基因表达研究。本研究结果为印度南瓜重要功能基因的表达分析及相关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提高水稻施肥推荐的可靠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的设定偏误和多重共线性危害导致建模成功率低的问题,研发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扩大模型适用性。【方法】在福建省平和县和仙游县选择了13个水稻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作为研究案例。田间试验均采用"3414"设计方案,即:1) N_0P_0K_0;2) N_0P_2K_2;3) N_1P_2K_2;4) N_2P_0K_2;5)N_2P_1K_2;6) N_2P_2K_2;7) N_2P_3K_2;8) N_2P_2K_0;9) N_2P_2K_1;10) N_2P_2K_3;11) N_3P_2K_2;12) N_1P_1K_2;13) N_1P_2K_1;14)N_2P_1K_1。其中,"2"水平为试验前当地氮磷钾推荐施肥量,"0"水平表示不施肥,"1"水平和"3"水平的施肥量分别为"2"水平的50%和150%。在一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基础上,利用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在每个试验点分别构建了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和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利用已有的668个水稻"3414"田间试验结果,比较验证了两种模型的拟合效果和推荐施肥量的可靠性。【结果】在构建的13个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中,有2个模型的结果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3个肥效模型属于非典型式,而构建的13个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均得到了典型式。通过668个水稻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验证表明,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比例达到30.1%,而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未能通过的比例下降到23.4%。在推荐施肥量外推的非典型式中,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的比例为4.0%,而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则提高到30.7%。在系数符号不合理和无最高产量点的两种非典型式类型中,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的比例分别达到32.3%和14.4%,而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则分别降低到6.9%和0。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的典型式比例仅为19.5%,而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典型式比例则提高到39.1%,是前者的2.0倍,明显提高了田间试验结果的建模成功率。【结论】大样本田间试验充分证明,相比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采用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进行早、中、晚稻推荐施肥,提高了建模的成功效率和模型的实用性,是可靠性更高的模型。
关键词: 水稻 氮磷钾 肥效 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 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


福建漳州番茄黄化曲叶病病原分子诊断及暴发成因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9月福建漳州地区龙海市东园乡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种植区暴发病毒病害,导致严重减产,同时病区内烟粉虱(Bemisia tabaci)虫害发生严重。为明确该地区番茄病毒病突然成灾原因,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番茄病毒病原、病区内烟粉虱的生物型以及虫体带毒情况进行分子检测,并通过室内接毒实验对烟粉虱的传毒性和传毒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漳州番茄病毒病原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该病区采集的烟粉虱为B生物型,B型烟粉虱具有极强的获毒和传毒能力;虫体对TYLCV病毒携带率为100%。本研究证实了外来入侵烟粉虱在TYLCV病毒传播中的重要媒介作用,揭示了福建省番茄种植区病毒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这为将来该病毒的防治提供了依据和帮助。
关键词: 番茄 黄化曲叶病毒(TYLCV) 烟粉虱 成灾因子


基于钻石模型的食用菌产业扶贫潜力分析与思考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目的]产业扶贫是我国农村扶贫的核心,而食用菌产业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分析食用菌产业扶贫的潜力和问题对贫困地区制订食用菌扶贫政策和提高扶贫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方法]依据钻石模型理论,结合贫困地区和扶贫产业选择的特点,在保留钻石模型4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将绿色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纳入钻石模型的组成要素。[结果]在此基础上,针对食用菌产业特点,对自然资源禀赋、市场消费增长速度和稳定性、产业的流通能力、组织规模效应、绿色生态、贫困户有效参与程度等6个方面进行了潜力因素分析,并从生产的结构性过剩、地区扶贫失衡、行业技术壁垒、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足等角度对食用菌扶贫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研究最后从开展大数据市场预警、转变扶贫政策导向、加强生产要素优化、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等4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钻石模型 食用菌产业 扶贫潜力 问题分析 对策建议


冬瓜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评价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冬瓜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以黑皮冬瓜低温、高温、干旱胁迫处理不同时间的叶片和正常处理不同组织为试验材料,利用RT-qPCR技术,结合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评价7个候选内参基因(28SrRNA、UBQ、RPⅡ、GAPDH、EF-1α、UBC21和TUA)稳定性。结果表明,7个候选内参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胁迫处理下表达丰度及稳定性存在差异; EF-1α在低温胁迫处理下表达稳定性最好; UBQ和TUA在高温和干旱胁迫处理下表达稳定性最好; EF-1α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稳定性最好。本研究结果为冬瓜内参基因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中国南瓜转录组SSR信息分析及其分子标记开发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对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开展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61 882条Unigene,利用MISA软件搜索1 Kb以上的12 526条Unigene,共检测出5 407个SSR位点,分布于4 348条Unigene中,出现频率为43.17%,平均分布距离为4.76 Kb.优势重复基序为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分别占总SSR的47.92%、24.45%和19.66%.二核苷酸重复基序中以GA/TC为优势重复基序,三核苷酸重复基序以GAA/TTC为主.利用Primer 3.0共设计出6 489对SSR引物.从92对有效扩增引物中随机选择30对引物,对30个中国南瓜种质进行多态性验证分析,其中18对(占60%)引物表现稳定可重复的多态性.利用UPGMA作图,可将30份供试材料分为2类.利用中国南瓜转录组数据进行SSR标记开发能获得较高频率的SSR位点,且类型丰富,为中国南瓜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更丰富可靠的标记选择.


橄榄转录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及其影响因素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橄榄密码子使用偏好特征,以福榄1号橄榄为材料,利用codonW和EMBOSS等软件分析橄榄转录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参数,并探讨偏好性形成的可能因素。结果表明,橄榄转录组平均有效密码子数(ENc)、密码子G和C(GC)含量及密码子第3位上G和C(GC3s)含量分别为51.80、0.435和0.377,表明橄榄转录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较弱,且倾向使用富含A和T且以A或T结尾的密码子。橄榄转录组高低表达基因样本之间同义密码相对使用度(RSCU)差异较小,其中CGC、ATC、CTC和ACC等可作为橄榄最优密码子群。密码子组分分析、中性绘图分析、ENc-GC3s关联分析和偏倚分析结果表明,橄榄转录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可能是以突变压力为主,多种作用方式共同影响的结果。此外,烟草和酵母菌可作为橄榄目标基因异源转化的理想受体系统。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橄榄遗传背景和分子进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