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用于水产品中多氯联苯二代污染物鉴别
《分析化学 》 2014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鉴别多氯联苯二代污染物羟基多氯联苯的方法,并用于水产品中羟基多氯联苯的分析。在60℃下,羟基多氯联苯经硅烷化衍生40 min,在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全扫描模式(Full scan mode)下进行扫描,得到一级质谱全扫描图谱,确定3-羟基-多氯联苯101(3-OH-PCB101)、4-羟基-多氯联苯106(4-OH-PCB106)、4-羟基-多氯联苯112(4-OH-PCB112)等7种衍生化合物丰度最高的碎片离子,以此碎片离子为母离子,在二级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进行扫描,得到二级质谱全扫描图谱,确定母离子产生的丰度最高的特征子离子,以此对应的离子对及其比例对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分别得到7种羟基多氯联苯衍生物的一级、二级质谱图,通过串联质谱法对每种目标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仪器检出限范围为0.02~0.14μg/L,定量检出限为0.09~0.48μg/L。将本方法用于水产品中羟基多氯联苯的鉴别,结果满意。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多氯联苯 二代污染物 羟基多氯联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O#柴油和原油水溶性成分在黑鲷(Sparus macrocephlus)体内的富集动力学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石油是海洋环境中的一类重要污染物,为探索石油烃在海洋生物体内的生物富集动力学特征,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在室内模拟了黑鲷(Sparus macrocephlus)对0#柴油和东海平湖原油水溶性成分(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WAF)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释放过程中黑鲷体内石油烃的动态检测以及对检测结果的非线性曲线拟合,获得黑鲷对0#柴油、原油WAF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平衡状态下黑鲷体内石油烃含量CAmax和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得到的各动力学参数分别为:黑鲷对0#柴油WAF的吸收速率常数k1范围为3.46-4.87、k2为0.047 6-0.070 8、BCF为48.79-102.30、CAmax为1.53-2.93 mg/kg、B1/2为9.79-14.57 d;黑鲷对原油WAF的吸收速率常数k1范围为2.12-5.75、k0.036 3-0.050 5、BCF为58.35-147.21、CAmax为4.01-7.00 mg/kg、B1/2为13.71-19.08 d.黑鲷对0#柴油、原油WAF的吸收速率常数k1、BCF均随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减少,对0#柴油和原油WAF的释放速率常数k2与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无明显相关性,CAmax整体随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研究表明,0#柴油在黑鲷体内的富集量低于原油WAF、释放量略高于原油WAF,不同种类石油的烃类组分可能是主要控制因子之一.图2表2参2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荡湖网围养殖“护渔活水”绩效评价分析
《江西水产科技 》 2014
摘要:在长荡湖网围主养河蟹基础上,实施"护渔活水"模式试点,种植浮萍、伊乐藻等水生植物,使用生物制剂,放养鲢鳙、黄尾鲴、螺等(生物总量27.67g/m3)调控水质,达到高温减损、主养增收等目标,667m2新增综合经济效益2371元,其中放养利润占85.53%;667m2消减总氮113g、总磷33g,667m2输出总氮7.43kg、总磷0.52kg,增加碳汇33.67kg、消耗藻类4488.69kg,667m2生态效益价值1380.68元,其中输出藻类和氮磷生态效益价值占65%与3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长相关优势基因型在大口黑鲈‘优鲈1号’选育世代中的聚合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先前研究所获得的8个与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为检测目标,分析其优势基因型在大口黑鲈选育群体中的分布数量,探索生长相关分子标记应用于大口黑鲈基因聚合育种的潜在可行性.【方法】采用STR基因分型技术对大口黑鲈‘优鲈1号’F2、F3、F5和F6选育群体的生长标记基因型进行检测,8个生长标记中含有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别位于IGF-I、POU1F1、PSSⅢ和MSTN基因上)和4个微卫星位点(分别是JZL60、JZL67、MisaTpw76和MisaTpw117).【结果和结论】试验鱼所含优势基因型的数量为0~6个,F2、F3、F5和F6选育群体中优势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平均数量依次为2.12、2.70、2.90和3.08,呈现逐代递增趋势;优势基因型的分子标记数量与大口黑鲈生长速度呈同步递增趋势,说明人工选育在一定程度上聚合了优势基因.
关键词: 优势基因型 聚合 STR 基因分型 大口黑鲈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养脊尾白虾的生长与繁殖特性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4
摘要:研究了2012年7——12月和2013年4——9月山东省日照地区池养脊尾白虾的生长与繁殖特性。结果表明,脊尾白虾生长呈等速生长,体重日增长率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脊尾白虾肥满度与体长和季节相关。利用von Bertalanffy方程拟合池养脊尾白虾生长模型,计算得出极限体长、拐点月龄和极限月龄。观察到脊尾白虾性成熟个体最小体长为35.93 mm,体重为0.68 g;抱卵个体最小体长为36.35 mm,体重为0.73 g;最大抱卵个体体长为72.82 mm,体重为6.73 g。繁殖高峰均出现在4、5、7和8月,整个养殖期间最后繁殖个体出于9月底。脊尾白虾抱卵量(Y)与体重(W)之间呈直线相关,直线方程为:Y=261.48W-0.561 8。在水温为17~25℃和盐度为28~31的条件下,池养脊尾白虾的孵化幼体数量(X)与其体重(W)之间呈直线相关,其直线方程为:X=179.87W-244.25,估算出脊尾白虾卵子孵化率为46.00%。建议在日照地区于4月初放养抱卵脊尾白虾亲虾进行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2年夏季长湖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植物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明长湖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水环境影响因子,并确定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于2012年夏季对长湖浮游植物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调查检测分析,运用藻类生物学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长湖水体营养状态进行综合评定,同时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对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夏季长湖浮游植物共有53种(含变种、变型),隶属于7门41属,其中以绿藻最多(24种,占总数量的38.9%),其次为蓝藻(15种,占总数量的36.0%)和硅藻(7种,占总数量的14.1%)。优势种(优势度指数大于0.02)共10种,其中两栖颤藻(Oscillatoria amphibia)是4个区域的共有优势种,最高优势度达0.72。浮游植物丰度为12.03×106–62.13×106 cell·L–1,平均值为27.71×106 cell·L–1。浮游植物丰度的平面分布呈现圆心湖、海子湖、马洪台、庙湖依次降低的特点。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89–3.24,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23–0.83。选取叶绿素a、总磷、总氮、透明度和化学需氧量5项参数计算得出综合营养化指数。通过藻类生物学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发现:2012年夏季长湖处于中度富营养化到富营养化程度。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空间分布主要受总氮、总悬浮物、总磷、溶氧以及亚硝酸氮等环境因子的影响。针状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acicularis)、两栖颤藻、席藻属(Phormidium)、鱼腥藻属(Anabeana)等蓝藻对总氮的需求较大。长湖各站点由于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形、人为干扰以及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它们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关键词: 典范对应分析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富营养化 长湖 浮游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滤床净化池溏养殖排放水系统研究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传统池塘养殖排放水净化设施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等问题,研制了立体弹性填料和陶粒生物滤床,构建了生物滤床净化池塘养殖排放水系统,系统由养殖池塘、立体弹性填料滤床和陶粒滤床等组成.通过分析对池塘排放水净化效果,确定了适合池塘养殖排放水净化处理的水力停留时间(HRT);通过分析池塘水质、藻类变化等,确定了生化滤床净化再循环利用系统的池塘水体循环量、生物滤床与养殖池塘组成比例等参数.根据以上参数运行循环水养殖系统,可使池塘水体中的营养盐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还可以优化水体中的藻类结构,减少养殖用水和污染排放.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多个池塘养殖场,为池塘养殖排放水净化再利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鮰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免疫斑点叉尾鮰后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
《水产学杂志 》 2014
摘要:在水温(25±1)℃下,给平均体质量(80±5)g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腹腔注射福尔马林灭活的鮰爱德华氏菌(Formalin-killed Edwardsiella ictaluri,FKE)后,第2、4、6、8、14、21,和28d测定外周血液免疫指标,并在免疫后第28天进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注射鮰爱德华氏菌灭活菌苗后,斑点叉尾鮰外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显著升高,白细胞分类组成变化显著,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与凝集抗体效价显著上升。第4d免疫组红细胞和白细胞达峰值2.52×106/μL和4.67×105/μL,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分类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均在第4d达到峰值,分别为22.3%、5.67%、39.3%和4.3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淋巴细胞分类百分比、凝集抗体效价在第21d达到峰值,分别为54.33%和1:341.3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免疫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4.3%。福尔马林灭活的鮰爱德华氏菌免疫后,斑点叉尾鮰获得较强的抗鮰爱德华氏菌感染保护能力,为进一步研究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免疫奠定基础。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鮰爱德华氏菌 灭活疫苗 免疫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低温冷冻保存对七带石斑鱼胚胎酶活性的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是一种生长速度快、低温下耐受性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较少,对其种质资源进行长期保存迫在眉睫。本研究以七带石斑鱼胚胎为实验材料进行种质冷冻保存,探讨超低温冷冻(-196℃)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Na+/K+-ATPase、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的影响,以检测抗冻剂在冷冻保存中对胚胎的影响。本研究分别测定了经过PM(24%1,2-丙二醇(PG)+16%甲醇(MeOH))、PMG(15.75%1,2-丙二醇+8.75%甲醇(MeOH)+8.75%甘油(Gly))和PMGT(15.75%1,2-丙二醇+8.75%甲醇(MeOH)+8.75%甘油(Gly)+5%海藻糖(trehalose))3种玻璃化液处理冷冻前后七带石斑鱼胚胎内6种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胚胎分别经过以上3种玻璃化液处理后,6种酶活性均发生显著性变化,与冷冻前相比,冷冻后胚胎内MDA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之相反,冷冻后胚胎内的SOD、CK、Na+/K+-ATPase、LDH和GSH-Px酶活性与冷冻前相比,均显著下降,且差异显著(P<0.05)。而在PM玻璃化液处理后的未冷冻胚胎中Na+/K+-ATPase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冷冻使MDA酶活性显著升高,而使其他5种酶的表达量水平降低。PM玻璃化液对CK和Na+/K+-ATPase的活性影响较小,说明对胚胎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为七带石斑鱼胚胎超低温冷冻保存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