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马铃薯病毒外壳蛋白融合基因转化马铃薯及其抗病性分析

中国马铃薯 2021

摘要:将多种病毒的有效核酸片断拼接成融合基因转入马铃薯可获得多抗马铃薯材料。针对马铃薯生产中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并经常混合感染的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和马铃薯S病毒(PVS),开展了利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兼抗4种马铃薯病毒转基因马铃薯材料的研究。试验在前期获得含4种马铃薯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片段的质粒p ART27-XSYV-rh的基础上,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转化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品种‘陇薯3号’,PCR扩增和PCR-Southern杂交证明,4价融合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qRT-PCR分析表明,该融合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能正常表达。3株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2株对4种病毒同时具有抗性;1株对PLRV侵染表现阳性,对另外3种病毒同时具有抗性。

关键词: 马铃薯病毒 融合基因 转基因马铃薯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作区党参黑膜栽培施肥数学模型研究

陕西农业科学 2021

摘要:采用三因子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通过2017-2018年党参黑膜栽培施肥大田试验,建立产量、效益与氮磷钾施用量的数学模型,探讨各肥料的单因子效应及其交互效应。结果表明,肥料主效应N>K>P,互作效应中N、P之间存在负效应。结论:合理的N、P、K配施可实现党参的最大产量和施肥纯收益,以产量高于3 000 kg·hm-2,施肥纯收益大于100 000元·hm-2为约束条件,优选出最佳变量区间为:x1 0.308~0.749,x2 0.222~0.749,x3 0.422~0.899,即N 213~260 kg·hm-2,P2O5 102~130 kg·hm-2,K2O 56~69 kg·hm-2

关键词: 旱作区 党参 黑色地膜覆盖 施肥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麻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林业科技通讯 2021

摘要:天麻(Gastrodia elata)的生长需要蜜环菌提供营养,探索天麻生产中不同栽培方式对营养条件的补充或改善情况,对促进天麻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天麻 Gastrodia elata 栽培 正交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河东地区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striiformis f. sp. tritici)越夏气候区划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气候变化等环境条件对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域和海拔高度的影响,采用修订的小麦条锈病菌越夏气象指标,即夏季最热8 d平均气温为主导指标、期间大气相对湿度为辅助指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甘肃河东小麦条锈病菌越夏气候区划研究。结果表明,甘肃河东地区小麦条锈病菌可越夏范围向西向北有所扩展、海拔高度下限有所下降。陇中北部、陇中南部、陇东高原、六盘山区、陇南北部、陇南南部可越夏海拔高度下限分别为1 700、1 400、1 200、1 200、1 100 m和2 000 m,与二十世纪80年代相比,分别下降了600、200、200、200、500 m和500 m,区域范围向西向北扩展到了陇中北部和甘南州等地。可越夏区以上涉及国土面积达到了近790多万公顷(hm2),占区域总面积的79%。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菌 越夏 气候区划 甘肃省河东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88份玉米种质资源普通锈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甘肃农业科技 2021

摘要:为明确288份玉米农家种和自交系对普通锈病的抗性差异,于2018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榆中园艺场通过田间自然感病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的288份种质资源中,未发现高抗(HR)材料;表现抗病(R)的材料有33份,占11.46%;表现中抗(MR)的材料有95份,占32.99%;其余116份和44份表现感(S)和高感(HS),各占供鉴材料的40.28%和15.28%。对普通锈病表现中抗及以上的农家种有34份,占供试农家种的44.73%;表现中抗及以上的自交系有94份,占供试自交系的44.34%。该鉴定结果可为抗锈病育种提供抗源材料。

关键词: 玉米 普通锈病 抗性鉴定 农家种 自交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斑牡丹高光效修剪技术初探

西北园艺(综合) 2021

摘要:紫斑牡丹为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木本花卉,以基部腹面有明显的深紫色斑而得名。紫斑牡丹抗逆性强,抗寒耐旱抗盐碱,病虫害少,以花大色艳香浓而蜚声国内外,在园林绿化中具有广阔前景。甘肃临夏、临洮、兰州、榆中及陇西等地广泛栽培。但笔者在对紫斑牡丹地方品种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10~12年生紫斑牡丹均存在枝条过密、郁闭,生长势变弱的现象。笔者以紫斑牡丹地方品种"观音面"为实验材料,总结提出紫斑牡丹高光效修剪技术,为紫斑牡丹生产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洋葱茎基盘腐烂病药剂田间筛选试验

植物保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甘肃河西地区洋葱茎基盘腐烂病发病重、药剂防效差的问题,本试验选取7种药剂,在移栽时进行蘸根处理,观测分析不同药剂处理对洋葱植株成活率、生育期、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申嗪霉素悬浮剂500倍液蘸根处理对洋葱茎基盘腐烂病防治效果较好,植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定植后30 d的防治效果为80.89%,57 d的防治效果为64.45%,产量为7 029.85 kg/667 m2,增产率达到26.77%。在洋葱定植时可以使用该药剂进行蘸根处理,57 d内对茎基盘腐烂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且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为甘肃河西高海拔冷凉区洋葱绿色优质生产提供了技术方法。

关键词: 河西高海拔冷凉区 洋葱 茎基盘腐烂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田氮磷面源污染防控技术规程

甘肃农业科技 2021

摘要: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栽培技术、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监测等方面规范了适用于甘肃省旱作玉米种植区的山坡地、梯田、台地的氮磷面源污染防控技术规程.

关键词: 玉米 氮磷面源污染 防控技术 规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模式对当归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及代谢通路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作障碍严重限制了当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探索当归(Angelica sinensis)高效栽培技术,本研究在当归主产区甘肃省渭源县设置5种种植模式(A:豌豆-当归-当归,对照;B:豌豆-小麦-当归;C:豌豆-蒙古黄芪-当归;D:豌豆-马铃薯-当归;E:豌豆-休耕-当归),于采挖期分别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理化特性和细菌基因组DNA相对丰度,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当归根际土壤理化特性、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代谢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1)5种种植模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理化特性差异较大。与对照相比,C模式根际土壤的电导率显著增加,B、D和E模式的电导率略有下降,B、C、D和E模式的土壤CO2呼吸速率显著提高。2) 5种种植模式的当归根际土壤细菌隶属于26门368属,其中,芽单胞菌门的芽单胞菌属、变形菌门的鞘脂单胞菌属和酸杆菌门的Subgroup6属为优势菌属。与对照相比,B、C模式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D模式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E模式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3) 5种种植模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的pH值、电导率、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变形菌门细菌的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4) 5种种植模式下,当归根际土壤中6种代谢通路细菌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C模式对当归根际土壤理化特性和细菌群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是克服当归连作障碍的主要种植模式。

关键词: 种植模式 当归 根际土壤 理化特性 细菌群落 代谢通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地区玉米镰孢茎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草地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宁夏地区玉米镰孢茎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及优势病原菌,本研究于2020年采集宁夏地区玉米(Zea20mays20L.)茎腐病样品36份,对所采集样品进行组织学分离、纯化和单孢分离,参照Nelson等分类系统进行形态学鉴定,并结合镰孢菌特异性引物EF-1α进行序列分析。本研究共获得209株镰孢菌,包括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20graminearum20species20complex)、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木贼镰孢(F.equiseti)、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胶孢镰孢(F.subglutinans)、半裸镰孢(F.incarnatum)、锐顶镰孢(F.acuminatum.)、黄色镰孢(F.culmorum)和燕麦镰孢(F.avenaceum),其分离频率依次为28.2%,23.9%,20.1%,8.1%,7.2%,6.7%,2.9%,1.9%和1.0%。其中,禾谷镰孢复合种在宁夏5市均有分布,且致病性强,为宁夏地区玉米镰孢茎腐病优势致病菌。

关键词: 宁夏 玉米茎腐病 镰孢菌 TEF序列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