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蛭弧菌Bdh5221对银鲫肠道菌群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360尾体重为50 g左右的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随机分为3个组,每个组设立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鱼。将蛭弧菌Bdh5221菌液以0、104、107CFU/g(饲料)的浓度喷洒于基础饲料上投喂银鲫,于第7、14、21、28天时检测银鲫肠道蛭弧菌Bdellovibriosp.数量的变化。在两个试验组蛭弧菌数量基本达到稳定(即第28天)时,测定蛭弧菌Bdh5221对银鲫肠道菌群和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组的大肠杆菌、气单胞菌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乳酸杆菌数量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双歧杆菌数量有上升的趋势,拟杆菌变化不明显;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酚氧化酶及107CFU/g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由此表明,在饲料中添加蛭弧菌具有改善银鲫肠道菌群和提高免疫相关酶活性的作用。

关键词: 银鲫 蛭弧菌Bdh5221 肠道菌群 非特异性免疫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石鲷的耗氧率与窒息点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4~8月,采用Winkler法研究了70日龄(平均全长37.68mm,平均体重1.07g)和105日龄(平均全长65.71mm,平均体重5.58g)的条石鲷在不同温度(15、20和25℃)、不同盐度(20、25和30)下的耗氧率、窒息点及耗氧率昼夜变化。结果表明,105日龄组的相对耗氧率明显低于70日龄组,但个体耗氧量明显高于70日龄组;耗氧率随幼鱼体重的增加而相对减少。盐度一定时,温度升高,相对耗氧率和个体耗氧量都随之增大。盐度对70日龄幼鱼组的耗氧率影响显著(P<0.05),对105日龄幼鱼组影响不显著(P>0.05)。盐度25左右、温度20~25℃时是条石鲷苗种培育和生长的最适盐度和最适温度。条石鲷在温度15~25℃、盐度20~30下的窒息点为1.6021~2.9538mgO2/L,窒息点随着个体的增大而降低;温度、盐度对条石鲷窒息点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条石鲷耗氧率的昼夜变化明显,白天的耗氧率平均为0.9459mgO2/g.h,夜间平均为0.2727mgO2/g.h,白天的耗氧率是夜间的3~5倍,条石鲷白天代谢旺盛并持续到夜间22∶00左右。

关键词: 条石鲷 耗氧率 窒息点 昼夜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4个选择性繁育后代群体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检测由3个牙鲆基础群体组合交配建立的4个选择性繁育后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本研究利用10对微卫星引物分析了其遗传结构信息。计算结果表明,等位基因数3~10个,平均等位基因数5.7个,有效等位基因数1.3571~4.597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2.9832,各个位点的平均观测杂合度0.2083~1.0000,平均期望杂合度0.2081~0.7956,多态信息含量0.1671~0.7501,其中中度多态位点两个,高度多态位点7个,各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日本亲鱼与抗病亲鱼杂交后代群体、抗病亲鱼自繁后代群体、抗病亲鱼与黄海野生亲鱼繁殖后代群体、日本亲鱼自繁后代群体。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遗传多态水平均较高,对4个选择性繁育后代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值进行X2检验表明,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显著。日本亲鱼自繁后代群体与中国海域亲鱼繁育后代群体(抗病亲鱼自繁后代群体和抗病亲鱼与黄海野生亲鱼繁殖后代群体)的遗传距离较远,分别为0.2724和0.3310。根据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利用NJ法构建系统树,抗病亲鱼自繁后代群体和抗病亲鱼与黄海野生亲鱼繁殖后代群体聚为一支,日本亲鱼自繁后代群体和日本亲鱼与抗病亲鱼杂交后代群体聚为一支,对遗传偏离指数的分析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平衡差异很大。

关键词: 牙鲆 养殖群体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点叉尾鮰致病菌株的鉴定及特性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菌株IP0004是从患病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肝脏中分离出的一株致病菌。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确定其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shigelloides。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极生单鞭毛,无芽孢,有荚膜;发酵葡萄糖、麦芽糖、海藻糖产酸,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精氨酸双水解酶、β-半乳糖甙酶、α-半乳糖甙酶为阳性;其生长盐度为0~25,pH值为5~10,最适生长温度为37℃。菌株IP0004 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与类志贺邻单胞菌16SrRNA相应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均大于99%,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该菌株与类志贺邻单胞菌聚为一类。菌株IP0004的细胞毒性外膜蛋白COMP(cytotoxic outer-membrane protein)基因与类志贺邻单胞菌的COMP基因序列相似性大于99.9%,说明该菌株为类志贺邻单胞菌,具有COMP基因,有一定的致病力。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菌株IP0004对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头孢唑林、氧氟沙星敏感,而对新生霉素、利复平、复方新诺明不敏感。

关键词: 类志贺邻单胞菌 斑点叉尾鮰 分类鉴定 细胞毒性外膜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海养殖环境复合生态净化菌群的筛选及其净化功能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由浅海网箱区富营养沉积物经多步富集和筛选获得高效复合生态净化菌群,对浅海养殖区的有机物、氨氮和亚硝酸氮有明显去除效果。研究了不同条件对复合菌液去除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和有机物能力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净化条件。结果表明,复合菌添加量、葡萄糖添加量,处理时间、温度、pH和盐度对复合菌的去除效果均有影响,实验条件确定为复合菌的添加量为3%、处理时间为4d、温度为30±2℃、pH值为8.1±0.2、葡萄糖添加量为2g/L和盐度为(30±10)g/L时,去除效果达到最佳,此时氨氮、亚硝酸氮和溶解有机物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9.1%、85.2%和88.7%。

关键词: 养殖环境 复合菌 生物修复 异养硝化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饲料对海月水母生长性能的影响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5种饲料对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伞体直径为2.50 cm±0.10 cm)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共分5组,每组设3个平行,分别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冰冻卤虫、冷冻干燥卤虫、国产微粒饲料和国外微粒饲料,依照投喂饲料的不同,各组分别记为G鲜活、G冰冻、G干燥、G国产、G国外组,实验共进行30 d。结果表明:饲养30 d后,5组海月水母伞体的平均直径依次为(5.01±0.10)、(4.78±0.20)、(4.62±0.11)、(4.23±0.05)、(4.42±0.06)cm,卤虫无节幼体组生长性能最好,水母伞体直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冰冻卤虫和冷冻干燥卤虫组次之,国产微粒饲料组生长性能最差;国产微粒饲料组的成活率为95%,其余各组成活率均为100%;卤虫无节幼体组的收缩频率平均为1次/s,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其余4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收缩频率平均为0.5~0.66次/s;冰冻卤虫组的三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国内微粒饲料组的三态氮含量次之,也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本实验结果表明,卤虫无节幼体是海月水母较理想的饵料,冰冻卤虫和冷冻干燥卤虫次之。国产微粒饲料因为在营养组成、水中稳定性和悬浮性方面较差,饲养海月水母的效果也较差。

关键词: 海月水母 饵料生物 微粒饲料 生长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S-222对牙鲆麻醉效果

渔业科学进展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MS-222为麻醉剂,在13~14℃水温条件下,用浸浴麻醉方法测试了不同麻醉剂浓度和不同麻醉时间对牙鲆复苏时间、复苏率和24h存活率及长时间麻醉对复苏率的影响以及超有效浓度麻醉剂(60mg/L)麻醉后的抗露干能力。预备实验证明,本试验条件下麻醉剂的有效浓度为50mg/L。实验表明,将麻醉剂浓度从50mg/L提高到200mg/L,供试鱼被麻醉的时间由288s缩短至50s,复苏时间由94s延长至106s;用60、100和200mg/L的麻醉液持续麻醉后,可获得100%复苏率的最长麻醉时间分别为64、32和32min,牙鲆经MS-222麻醉后抗露干时间延长。牙鲆麻醉后复苏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一旦复苏,牙鲆24h内的存活率可达100%。实验表明,MS-222的合理麻醉浓度为60mg/L,此浓度下最长麻醉时间为64min,麻醉露干时间应低于60min。

关键词: 牙鲆 麻醉剂MS-222 理想麻醉剂浓度 复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壳色虾夷扇贝的RAPD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PD技术对两种壳色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及其分化进行研究。用筛选出的22个随机引物对白色贝和褐色贝各40个个体进行RAPD扩增,进行群体内及群体间的遗传学分析。白色贝共检测出128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的比例为79.5%,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424;褐色贝共检测出127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的比例为78.9%,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423。白色贝和褐色贝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为0.961和0.039,二者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052,遗传分化的程度较低。结果表明,白色贝和褐色贝之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位点的比例和遗传多样性等的差别不明显,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S285-1在褐色贝大部分个体中都能获得扩增片段,但在白色贝所有个体中均未见这个位点的扩增片段,推断S285-1为白色贝的特异阴性片段。

关键词: 虾夷扇贝 壳色 RAPD 遗传多样性 遗传距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虾贝病毒分离纯化技术概述

渔业科学进展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年来由于水产动物病毒病的流行,在世界范围内给水产养殖业,尤其是鱼类、对虾类和贝类养殖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病毒的分离纯化作为研究病毒病的必要手段,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综述了这3种水产动物病毒分离纯化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 水产动物 病毒 分离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氏珠母贝两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性状和贝壳珍珠质颜色比较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珍珠贝育种规划(Pearl Oyster Breeding scheme,POBs)"中,马氏珠母贝的两个地理种群——印度养殖种群和三亚野生种群正在作为两个基础群(Basic population)建立专门化品系,通过杂交获得杂种优势,构建杂交配套系以培育优良品种。从形态上看,印度养殖种群体个体大,而三亚野生种群体个体小;三亚野生种群的壳宽系数为0.18,大于印度养殖种群的0.15,三亚野生种群的贝体外形较凸,而印度养殖种群的贝体外形扁平。三亚野生种群的壳重指数(25.30)大于印度养殖群体(18.80)。通过成像色度检测分析系统分析,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的颜色特征值——三刺激值和颜色参数;比较两个种群颜色参数Lab时表明,三亚野生种群贝壳珍珠质颜色的明度(L)大于印度养殖种群,色品比印度养殖种群更偏向绿色(-a)和黄色(b),印度养殖种群色品偏向蓝色和红色。两个种群间贝壳珍珠质的色差(ΔEab)为10.69,属于大色差,感觉强烈。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地理种群 形态性状 珍珠质颜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