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底泥环境中孔雀石绿的方法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用高效液相荧光法检测养殖池塘底泥中孔雀石绿的方法,比较了不同提取液对孔雀石绿的提取效果,针对相应的提取液用正交试验建立最佳提取方案,采用硼氢化钾将孔雀石绿还原成隐色孔雀石绿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前处理中采用甲醇和二氯甲烷混合提取比较简单,最适宜提取方案是提取液用量为20 mL,震荡提取5 m in,重复提取2次;硼氢化钾还原效果良好,用量2 mg即能将该体系中的孔雀石绿完全还原。本方法在0.5~800 ng/mL范围内具有很好的线性,孔雀石绿总量最低检出限为0.36μg/kg。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2.4%~84.8%、88.1%~92.3%,相对标准偏差为3.16%~4.74%、1.91%~4.11%。
关键词: 孔雀石绿 养殖池塘底泥 硼氢化钾 高效液相 荧光检测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豆油代替鱼油对虹鳟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组织酶活性的影响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用豆油代替鱼油对体重为(33.75±0.28)g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性能、免疫和组织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分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80尾鱼,分别添加18%(质量分数,下同)鱼油(G1组)、6%鱼油+12%豆油(G2组)、3%鱼油+15%豆油(G3组)和18%豆油(G4组)。试验期间水温为12.5~16.5℃,溶解氧为7.8~10 mg/L,每天饲喂2次,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豆油部分或全部代替鱼油对虹鳟试验末体重、体长、肥满度、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日增重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G2组试验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分别较对照组(G1组)提高7.99%、11.85%和13.89%,饵料系数下降12.82%。与G1组相比,G3组鱼血浆和肝脏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肝脏和肾脏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1);G4组鱼肝脏中溶菌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G2、G3组也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组鱼鳃中丙二醛活性显著(P<0.05)或极显著降低(P<0.05);G3组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G3、G4组鱼肾脏中CAT也显著升高(P<0.05)。可见,用豆油可以部分代替鱼油用于虹鳟生产,但用豆油完全代替鱼油会影响虹鳟鱼体的免疫力。试验表明,用添加质量分数为6%鱼油+12%豆油的饲料饲养虹鳟时,虹鳟的生产性能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周期性饥饿对鮸幼鱼肌肉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为(22±2)℃条件下,研究了周期性饥饿对早繁鮸Miichthys miiuy幼鱼肌肉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一直投喂(S0组)、隔日投喂(S1组)、饥饿3 d投喂3 d(S3组)、饥饿6 d投喂6 d(S6组)、饥饿9 d投喂9 d(S9组)和饥饿12 d投喂12 d(S12组)。结果表明:随着周期性饥饿时间的延长,鮸幼鱼肌肉水分的含量明显上升,各饥饿组鱼的水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S1、S3组与S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6、S9、S1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这3组与S0组之间蛋白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和糖类含量明显下降,除S1、S3、S6组外,其余各组间脂肪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组间糖类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鮸幼鱼肌肉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均较高。经过不同时间周期性饥饿后,各试验组鱼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和氨基酸总量与S0组均差异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SFA)显著下降(P<0.05),按下降的百分比计,下降趋势为C21:0>C17:0>C18:0>C15:0>C14:0>C22:0>C24:0>C16:0>C23: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按上升的百分比计,上升趋势为C18:3n-3>C20:4n-6>C20:5n-3>C18:3n-6>C22:6n-3>C18:2n-6。说明鮸幼鱼在周期性饥饿过程中,首先利用饱和脂肪酸,然后利用低不饱和脂肪酸,最后才动用高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 PUFA>∑n-6 PUFA>∑n-3 PUF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列杂交分析比较两个养殖群体杂交牙鲆抗病力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双列杂交设计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两个养殖群体:日本群体(J)和中国抗病选育群体(C)进行群体间杂交和群体内自繁,获得C(♀)×C(♂)、J(♀)×J(♂)、J(♀)×C(♂)和C(♀)×J(♂)4个交配组合的子一代。针对受精率、孵化率、白化率和存活率4个性状进行了组合间的比较,计算了各项性状的杂种优势率,对组间各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在受精率、孵化率及存活率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其中C(♀)×J(♂)后代在孵化率和存活率两个性状上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33.99%和31.37%。对4个性状的表型相关分析表明,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相关系数为0.657,受精率和存活率相关系数为0.432,分别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分析结果认为,两个不同群体间的种内杂交是牙鲆优良品种培育的有效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重组分泌表达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viral reddish body iridovirus,TRBIV)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并在正反向引物中分别引入EcoR I和Not I酶切位点,从而将PCR扩增得到的TRBIV MCP基因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GAPZαA的GAP启动子的下游位点,并电转化入大肠杆菌DH5α宿主菌内。经抗生素Zeocin筛选、PCR、EcoR I和Not I双酶切以及测序分析,构建了含有α-factor信号肽的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GAPZαA MCP。重组表达质粒pGAPZαA MCP经Avr Ⅱ单酶切后电转导入毕赤酵母X-33中,挑选阳性克隆,提取表达上清经SDS-PAGE和Western-blot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TRBIV MCP基因在酵母中成功实现分泌表达。阳性重组酵母菌经过72h诱导培养后,重组TRBIV MCP的表达量高达60.2μg/ml左右。
关键词: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 主要衣壳蛋白 毕赤酵母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添加剂对哲罗鲑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哲罗鲑Hucho taimen在室内玻璃钢水族箱中用流水饲养,研究了小肽、柠檬酸、氯化钠和大蒜素对哲罗鲑(6.35 g±0.21 g)摄食、生长、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养殖周期为56 d,水温9.2~14.1℃。结果表明: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小肽后,显著提高了哲罗鲑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也显著升高(P<0.05),而体成分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5%柠檬酸和1.0%氯化钠对哲罗鲑摄食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0.5%柠檬酸组哲罗鲑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25 mg/kg大蒜素显著降低了哲罗鲑的摄食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鱼体水分升高(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降低(P<0.05),血清生化指标变化不显著(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vp28基因的表达及其与血细胞的结合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GenBank上WSSV囊膜蛋白基因vp28的序列,设计合成引物,PCR扩增得到vp28基因,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BAD/gⅡIA-VP28并转化大肠杆菌E.coli。用L-阿拉伯糖在37℃诱导重组基因工程菌,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显示有与预期大小31kDa相符合的目的蛋白。荧光显微镜方法分析显示,表达的VP28可与克氏原螯虾血细胞结合。结果表明,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pBAD/gⅡIA-VP28不仅能够表达vp28基因,而且表达的VP28具有很高的抗原结合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盐度地区集约化养殖的吉富罗非鱼的生长特性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珠海低盐度地区(盐度2~8)集约化养殖的吉富罗非鱼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共进行174d。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在整个养殖期间体重增长速度较快,平均日增重5.58 g,最快可达13.25 g,平均日增重率为2.54%;养殖130 d后,平均体重可达600 g左右,其体长和体重的关系为W=0.0582×L2.89(R2=0.9968),体长生长方程为L=-0.0169t3+0.1911t2+2.3675t+0.7124(R2=0.9947);肥满度初期较高,最高为6.19,养殖中期有所下降,后期恢复到4.22;饵料系数平均为1.4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DMAP诱导栉孔扇贝异源雌核发育二倍体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紫外线遗传灭活的长牡蛎精子激活栉孔扇贝卵子,运用L9(34)设计不同6-DMAP的处理条件来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第二极体抑制型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早期胚胎。以雌核发育担轮幼虫为材料,滴片法制备染色体并采用计数法统计倍性,分析不同6-DMAP浓度、诱导时机和诱导持续时间对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率的影响,并统计早期胚胎畸形率。结果表明,不同6-DMAP浓度、诱导时机和诱导持续时间对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率均有显著影响;早期胚胎畸形率与二倍体的诱导率呈负相关,y=46.632-0.891x(r=-0.813,P<0.01)。6-DMAP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的最佳处理条件为:20%~25%受精卵排放出第1极体时,60μg/ml的6-DMAP持续处理25min可得到最高的诱导率为29.5±5.36%。研究结果为6-DMAP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染色体加倍提供了一定的细胞学依据和技术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壳色虾夷扇贝的同工酶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技术对两种壳色虾夷扇贝的闭壳肌进行了同工酶检测分析与比较。8种同工酶(MDH、ADH、ME、SOD、EST、GDH、SDH和α-AMY)共检测出17个位点,其中白色贝有7个多态位点,褐色贝有6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P0.99)的比例分别为41.18%和35.29%,白色贝和褐色贝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有效数目(Ae)分别为1.1421和1.1040,预期杂合度分别(He)为0.0919和0.0674,实际杂合度(Ho)分别为0.1275和0.0907,多态位点的遗传偏离指数表明,白色贝具有更高的遗传变异水平和多样性水平。位点Est-3可以作为鉴定白色贝和褐色贝的特异性蛋白质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