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用链球菌疫苗免疫罗非鱼前后其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SSH)成功构建了罗非鱼O reochrom is nilotica被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疫苗免疫前后正、反两个淋巴细胞cDNA差减文库,富集了免疫过程中表达谱发生变化的淋巴细胞基因,并对文库进行了斑点杂交筛选、测序和ESTs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文库富集了高丰度的差异表达基因,阳性率较高。正向文库中筛选得到21个免疫期间表达丰度上调的基因,其中1个基因与罗非鱼已知基因具有相似性,10个基因与其他鱼类已知基因相似,1个基因与其他物种已知基因具有相似性,9个为未知新基因;负向文库中筛选得到24个免疫期间表达丰度下调的基因,其中3个与罗非鱼已知基因具有相似性,15个与其他鱼类已知基因相似,6个为未知新基因。进一步功能注解发现,正向文库功能基因包括免疫信号传导相关蛋白、防御相关蛋白、肿瘤免疫相关蛋白和淋巴细胞相关蛋白,这些基因免疫后表达丰度升高,提高了机体免疫抵抗力。负向文库功能基因包括细胞免疫相关蛋白、感染相关蛋白和肿瘤发生相关蛋白,这些基因免疫后表达丰度降低,可以降低机体感染和发病几率。
关键词: 罗非鱼 链球菌 疫苗 差减文库 免疫相关基因 斑点杂交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脑组织cDNA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Gubler-Hoffman法构建了耐低温鲤Cyprinus carpio脑组织全长cDNA文库,经测定库容量为5.7×105cfu/mL,文库的重组率接近95%,平均插入片段长度为1 500 bp,符合文库保存和筛选实验的要求。同时,根据鲤与低温相关的消减cDNA文库中低温下特异表达基因的片段序列,设计了PCR引物,并在此cDNA文库中进行PCR检测和序列测定。使用BLAST软件将测序的10个cDNA序列同GenBank等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显示,8个阳性克隆有相关同源性,2个克隆为功能未知的基因,全长率接近7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鳞鱼三个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AFLP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AFLP对牡丹江(Mudanjiang River,MD)、鸭绿江(Yalujiang River,YL)和乌苏里江(Wusuli River,WSL)的3个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野生种群共72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扩增得到55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541个,多态性为96.78%。对3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Nei氏基因多样性等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基因多样性(H)t平均值为0.3512±0.0208;种群内基因多样性(H)s平均值为0.2137±0.0152;群体间的基因多样性(Ds)t为0.1375。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914,种群内的基因多样性占总群体的60.85%,种群间为39.15%,而基因流系数(Nm)为0.7776。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群体平均近交系数(Fs)t为0.55336,变异44.84%来自群体间,55.16%来自群体内。三个群体中牡丹江群体的细鳞鱼种内多态性比例最高,而乌苏里江群体最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低温冷冻对俄罗斯鲟精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超低温(-196℃)对精子的损伤机理,采用试剂盒测定了冷冻前后俄罗斯鲟精浆和精子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酶活性。结果表明,经过超低温冷冻保存后,俄罗斯鲟精子活力下降,添加抗冻保护液冷冻后的精浆中SOD、CAT、GSH-PX活性较鲜精组显著升高(P<0.05),较未添加保护液组显著降低(P<0.05),GR的活性则显著低于鲜精组(P<0.05),但显著高于未添加保护液组(P<0.05);添加抗冻保护液冷冻后的精子中SOD、CAT、GSH-PX活性较鲜精组显著降低(P<0.05),较未添加保护液组显著升高(P<0.05),GR活性则显著高于鲜精组(P<0.05),但显著低于未添加保护液组(P<0.05)。这说明超低温冷冻对俄罗斯鲟精子的抗氧化系统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影响精子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恩诺沙星在养殖大菱鲆体内的残留及消除规律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11~12℃水温条件下,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连续口服恩诺沙星7d后肌肉、血清和肝脏组织中该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残留及消除规律进行了研究。大菱鲆肌肉、血清和肝脏中残留的恩诺沙星药物用二氯甲烷提取,在不同的时间点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药物浓度,最低检测限为0.01μg/ml,平均回收率为75%~87%。研究结果表明,恩诺沙星按一级动力学过程从体内消除,在3种组织中消除速率不同,在肌肉、血清和肝脏中的消除曲线方程分别为C=1.560e-0.0310t、C=1.147e-0.0189t和C=0.920e-0.0271t;恩诺沙星在3种组织中的消除半衰期较长,分别为22.53、36.67和25.57d。在给药后的第94天,肌肉组织中的恩诺沙星浓度持续保持0.168μg/g,尽管NY5070-2002无公害水产食品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残留限量MRL(Maxi mumresidue li mit)要求为0.05μg/g,但本试验数据提示,大菱鲆肌肉组织中残留的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超过了标准,建议合理的休药期应不少于120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条件对细菌工程菌产WSSV-VP37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pBAD/gIIIA-VP37重组表达载体构建的基础上,研究发酵工艺参数对重组WSSV-VP37(rVP37)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并对重组质粒的稳定性和重组菌的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BAD/gIIIA-VP37表达的rVP37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菌体中,发酵温度及诱导时间影响rVP37蛋白表达和菌体产量,以37℃诱导5h最佳。重组质粒在宿主菌中具有良好的分离稳定性,WSSV-VP37基因的插入对宿主菌的生长规律影响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鳀鱼中痕量金属浓度与体长的关系
《海洋环境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在黄海采集的各种体长的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中6种痕量金属(Zn、Cu、Fe、Al、Mn和Sr)和3种主要元素(C、N和P)的浓度。除Zn浓度在4~5倍内变动外,其余5种痕量金属浓度的变动范围均接近或超过一个数量级;并且,这6种金属均显示出了浓度随体长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对于3种主要元素,N和P的含量也与体长存在负相关关系,而C却显示出了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Zn和Cu在鳀鱼内的浓度变化较为接近,可能验证了这两种金属与生物体内新陈代谢活动较为密切的性质;而其余4种金属的浓度变化规律更为接近,可能反映了陆源输入的影响。
关键词: 痕量金属 C N P 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 黄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营养通道模型的渤海生态系统结构十年变化比较
《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82年和1992年渤海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应用EwE建模软件,构建了两个时期的营养通道模型,并比较分析了10a间渤海生态系统结构以及渔业资源的变化。模型包含鳀、黄鲫、蓝点马鲛、其它中上层鱼类、小黄鱼、花鲈、其它底层鱼类、底栖鱼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碎屑等17个功能群,基本覆盖了渤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分析结果表明,1992年渤海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比1982年有所下降;小型中上层鱼类成为渔业资源的主要成分,其生物量较1982年明显增加;由于低营养级层次渔获物数量的增加,渔获物平均营养级有所下降。从系统规模看1982年大于1992年。1982年到1992年的十年间,引起渤海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捕捞因素。1982年与1992年渤海生态系统均处于不成熟的发育期,仍有较高的剩余生产量有待利用,因此渔业资源恢复的物质基础是有保证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桁拖网渔具刚性栅栏对鱼类的分隔效率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海捕虾桁拖网选择性能不佳,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渔业的合理管理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刚性栅栏是实现拖网渔具种类选择性捕捞的主要装置,本文根据在吕四渔场开展刚性栅栏海上生产试验,结合SELECT模型分析不同栅条间距(15、20和25mm)的刚性栅栏对短吻舌鳎、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分隔效率。结果表明,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栅栏对鱼类的重量分隔率逐渐减小,分隔栅栏对鱼类的50%选择体长(L50S)逐渐增大;对于短吻舌鳎,个体接触分隔栅栏的概率可使用常数来表示,即接触概率与个体尺寸无关,接触概率在0.2—0.4之间,并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而增大(不显著,P>0.05);对于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所有进入网囊的个体都将接触刚性栅栏;不同鱼类接触栅栏概率的显著差异说明不同鱼类在网囊中的不同行为习性。
关键词: 分隔栅栏 分隔效率 多囊桁拖网 短吻舌鳎 小黄鱼 棘头梅童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