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星突江鲽染色体核型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头肾细胞为材料,采用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体细胞体内培养法,经空气干燥制备了染色体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星突江鲽的染色体数目为48条,包括46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两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未发现异型染色体对和随体。核型公式为:2n=48,2sm+46t,NF=5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和蓝鳃太阳鱼鳃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扫描电镜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鳃的表面微细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口黑鲈和蓝鳃太阳鱼鳃的表面结构和微细结构与其它硬骨鱼类基本相似,鳃弓和鳃耙表面被具环形微嵴的上皮细胞所覆盖,表面观凹凸不平;大口黑鲈鳃耙的尖齿直径和长度分别为蓝鳃太阳鱼鳃耙的3.4~3.8倍和2.1~3.8倍;两种鱼的鳃丝末端略为膨大呈勺状,鳃丝表面都具有规则或不规则分布的环形微嵴、沟、坑、孔等结构;大口黑鲈鳃丝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蓝鳃太阳鱼的鳃丝间距离仅为大口黑鲈的83%~88%;大口黑鲈鳃小片的高度、厚度和片间距都大于蓝鳃太阳鱼。文中还比较探讨了大口黑鲈和蓝鳃太阳鱼的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和饵料密度对栉孔扇贝稚贝滤水率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静水法研究了恒定温度(24±0.5℃)、饵料密度(3.0×104cell/ml)、不同盐度(20、25、30和35)和恒定温度(24℃±0.5℃)、盐度30、不同饵料密度梯度(3.0×104、4.5×104和6.0×104cell/ml)对栉孔扇贝稚贝(壳长1.177~2.017mm)滤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栉孔扇贝稚贝的滤水率(FRS)开始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在25~30之间存在最大值,然后随盐度的升高而下降,与盐度(S)间的相关关系为FRS=-30.893S2+1691.5S-19610(r=0.847,以整体干重计算)或FRS=-0.022S2+1.2236S-14.522(r=0.928,以个体数量计),通过公式推算在盐度27.8时FRS达到最大值,为3.54L/g.dw.h(2.49×10-3L/h.ind);投饵密度(Q)对栉孔扇贝稚贝的滤水率(FRQ)有显著影响(P<0.05),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FRQ=-0.0693Q2+0.6484Q-1.0835(r=0.722),其变化趋势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抛物线趋势,推算金藻密度为4.7×104cell/ml时滤水率最大,为0.43×10-3L/h.in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青素与螺旋藻对血鹦鹉体色的影响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用添加虾青素和螺旋藻的饲料饲喂血鹦鹉(红魔鬼Cichlasoma citrinellum和紫红火口C.synspilum杂交所得的子一代),研究了虾青素和螺旋藻对血鹦鹉体色的影响。试验1: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30、100、300、500、700、900 mg/kg虾青素,饲养60 d后,各试验组鱼的尾鳍色素含量分别为24.12、34.62、88.42、110.91、146.83、163.56、167.67 mg/kg(干组织),皮肤中色素含量分别为34.02、48.31、68.68、79.41、118.87、132.50、141.97 mg/kg(干组织)。试验2: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1%、3%、5%、10%、15%的螺旋藻,饲养60 d后,各试验组鱼的尾鳍色素含量分别为24.12、30.22、33.47、47.74、55.79、62.35 mg/kg(干组织),皮肤中色素含量分别为34.02、38.66、36.99、39.70、52.74、54.62 mg/kg(干组织)。研究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和螺旋藻均可有效改善血鹦鹉体色,且虾青素的增色效果显著强于螺旋藻,建议虾青素的适宜添加量为500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方中草药对尖吻鲈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尖吻鲈Lates calarifer(初始体重16.94 g±0.12 g)为对象,投喂添加不同水平复方中草药的饲料,研究了复方中草药对尖吻鲈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共分6组(对照组、A~E组),A~E组饲料中复方中草药的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05%、0.1%、0.2%、0.4%、0.8%,对照组饲料中不添加。每组设3个重复,饲养试验共进行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组和E组尖吻鲈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显著提高(P<0.05),E组鱼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E组鱼的血糖浓度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B组鱼的谷丙转氨酶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能改变尖吻鲈的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莱州湾及附近水域理化环境及营养现状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7年8月对莱州湾及附近水域的调查资料,讨论了温度、盐度、pH、溶解氧(DO)、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3-P)等理化因子的分布特征,并对该水域的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西部和西南部水域表层和底层的DIN含量较高,均呈向东北方向递减的趋势;表层PO43-P含量分布较为均匀,在湾口中部水域有一小范围的高值区,并呈向四周逐渐递减分布。底层水平基本与表层一致,但其高值区范围较大,等值线较为密集。营养盐与盐度的相关分析表明,DIN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DIN主要来自河流径流的输送;而PO43-P与盐度相关性不十分显著,这表明莱州湾PO43-P的补充并非主要来自河流径流输入,而是以有机物的分解矿化再生为主,同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由水域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看,N/P值均大于Redfield比值16,P显得相对缺乏。根据营养化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指数计算结果,2007年夏季莱州湾水域营养水平基本属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有机污染程度属3级,表明该调查水域受到轻度有机污染。
关键词: 莱州湾 溶解无机氮 磷酸盐 营养现状 潜在性富营养化 有机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对条石鲷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条石鲷仔稚幼鱼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18、22和26℃时,初孵仔鱼的PNR点分别出现在6~7d、6~7d和4~4.5d。仔鱼开口摄食时间随温度降低而滞后,22℃时初次摄食率最高,26℃时初次摄食率降至50%以下。温度对仔稚幼鱼耐饥饿的能力影响明显,18和22℃时,前期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4~5d,而13日龄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2.5d,24日龄稚鱼的为1.5~2d,实验鱼饥饿3d后,大部分已经不能恢复摄食。在26℃时,前期仔鱼和13日龄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为1.5d,24日龄稚鱼为2~2.5d,而45日龄幼鱼在22和26℃时半数死亡时间都为6d,表明随着生长发育,苗种对饥饿耐受能力明显增强。饥饿对条石鲷幼鱼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饥饿条件下的仔鱼全长和体重增加远远低于对照组,甚至出现体重的负增长,30日龄幼鱼在饥饿条件下的体重损失率达到50%以上,而45日龄幼鱼饥饿后的体重损失率约为10%,13日龄仔鱼阶段是条石鲷早期生长发育阶段中较为敏感的阶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盐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影响及初孵仔鱼饥饿耐受力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盐度、温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的影响和初孵仔鱼对饥饿的耐受力。结果表明,胚胎发育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0~35,最适盐度范围为25~30,孵化率都在89%以上,盐度低于20或高于35,孵化率都降低。盐度对孵化时间有一定影响,盐度高于35或者低于15条件下孵化时间都延长。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7℃,孵化率都在77%以上,最适温度范围为23~25℃,孵化率达89%以上,低于19℃或者高于27℃时孵化率降低且初孵仔鱼畸形率升高。胚胎孵化时间与温度成负相关关系,胚胎发育速率与温度成正相关关系。条石鲷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阈温度)为10.06℃,有效积温值为405.3℃.h。对胚胎发育的Q10值进行了计算。饥饿条件下,条石鲷初孵仔鱼8日龄全部死亡,半数死亡时间出现在第6天,饥饿对初孵仔鱼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肇庆江段鲤早期发育形态及其补充群体状况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6年2—7月在珠江肇庆江段进行鱼苗采样,监测该江段鲤早期资源状况,同时对人工鱼巢中鲤的胚胎进行培育、观察。结果表明:鲤鱼苗出膜时,发育期已达眼黑素期,胚胎发育时序较一般鱼类提前,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鳔一室期,鱼苗体长为7.5 mm,胸鳍基部无色素,身体肌节数为36对左右;孵出后第25 d,鳍条完全形成,出现少量鳞片,基本具备成鱼的特征。2006年肇庆江段鲤产卵期主要在2月初至4月下旬,有多批次的产卵,鲤总鱼苗径流量初步估计为2.39×106尾。同时,对珠江肇庆江段鲤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其保护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种群SSR分析中样本量及标记数量对遗传多度的影响
《动物学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45对微卫星分子标记(SSR),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自然群体为实验材料,探讨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所需的最适样本量与标记量。实验设置6个样本量梯度,9个标记量梯度。对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察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等遗传多样性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样本量、微卫星标记的数量和多态性水平对群体遗传多样性均有较大的影响,其中等位基因数与样本量大小呈显著正相关,而杂合度随标记量的增多而剧烈波动。当取样量大于40,标记量大于25时,各遗传参数值趋于稳定。因此,在应用微卫星标记对水产动物自然群体的遗传学研究中,要根据所研究种类的特点,尽可能采样40尾以上,采用25个以上标记,避免由人为选择的偏差对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的正确评估所造成的影响。同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陕西草鱼自然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评估,结果显示该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M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7.26、4.21、0.73、0.68,认为该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样本容量 标记量 草鱼 自然群体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