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疣梭子蟹水通道蛋白1 cDNA及其盐度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总长为1 712 bp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水通道蛋白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PtAQP基因。该基因5′和3′非编码区分别为153 bp和788 bp,开放阅读框为771 bp,推测编码256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27.0 kD,理论等电点为8.26。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tAQP含有6个跨膜区和2个NPA单元,具有与MIP家族匹配的保守氨基酸序列,属于稳定蛋白;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PtAQP氨基酸序列与可口美青蟹(Callinectes sapidus)AQP1的同源性最高(87%),与可口美青蟹紧密聚为一支;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PtAQP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而在胃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通过分析PtAQP基因在盐度胁迫中的表达规律发现,盐度胁迫可显著改变PtAQP基因在三疣梭子蟹鳃和肝胰腺中的表达模式,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最后下降到初始水平的表达趋势。该研究结果表明,PtAQP基因在三疣梭子蟹渗透压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水通道蛋白 盐度胁迫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肝胰腺细小病毒(HPV)PCR检测及流行情况调查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产行业标准《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病诊断规程第1部分:PCR检测法》(SC/T7203.1-2007)的方法,对2011-2013年期间我国沿海7个省市主要养殖对虾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对虾样品进行该病毒携带情况的筛查。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0.07 fg,相当于大约20个病毒拷贝。结果显示,639份样品的HPV阳性检出率为18.47%。其中,在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中均有阳性检出,且仔虾、幼虾、成虾各个阶段均可检出HPV,表明HPV已在我国养殖对虾中存在并流行。本研究结果为对虾养殖生产提供了疫病的科学数据,为我国养殖对虾中该病的流行情况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对虾 肝胰腺细小病毒(HPV) PCR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养殖中多层式臭氧混合装置效率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臭氧消毒是工厂化水产养殖中水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提高臭氧的混合效率,依据臭氧溶解理论,研发了一种多层式臭氧混合装置,并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填料、气液比、填料高度对臭氧溶解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鲍尔环作为填料,在一定范围内减小气液比、增加填料高度,有利于提高臭氧的溶解效率。当填料高度为0.7m、水流量为6 m3/h、臭氧化气体流量为0.1 m3/h时,即气液比为1/60、水处理量为190 m3/h·m2,臭氧的溶解效率可以达到78%左右。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易于安装与维护、混合效率高和不易堵塞等特点,为优化循环水养殖水处理工艺与系统、提高臭氧混合效率和经济性提出了一种确实可行的良好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探讨新时期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资 》 2014
摘要:随着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现代渔业建设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休闲渔业作为现代渔业重要的一部分,也应抓住机遇,探索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洲鲥鱼卵巢发育规律和性类固醇激素变化研究
《中国工程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组织学、形态学及电化学等技术方法,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美洲鲥鱼雌性亲鱼卵巢发育和性类固醇激素的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美洲鲥鱼属于非同步分批产卵类型;根据卵巢外部形状大小及色泽等的不同,可将美洲鲥鱼卵巢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期;根据卵母细胞的形态结构、卵黄物质的积累和滤泡细胞的变化,将卵子发生划分为6个时相;卵巢周期变化过程中,肝脏指数(HSI)和肥满度(CF)变化不显著,性腺指数(GSI)与血浆中雌二醇(E2)水平表现出与性腺发育协同一致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美洲鲥鱼 卵巢发育 卵子发生 组织学 形态学 性类固醇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苯萃取-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鱼肉中甲基汞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4
摘要:目的建立甲苯萃取-原子荧光光谱检测鱼肉中甲基汞的方法。方法样品经48%氢溴酸水解、甲苯萃取、0.05 mol/L硫代硫酸钠反萃取后,应用AFS-9230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测定,同时经此前处理后的样品采用DMA-80直接测汞仪进行测定,与原子荧光光谱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原子荧光光谱法以及直接测汞仪直接测定的结果与标准物质定值吻合,确证该方法的可靠性,适用于鱼、贝等水产品中甲基汞的测定。采用该方法对鱼肉中总汞与甲基汞成分分析标准物质GBW10029以及英国食品分析水平评估计划(food analysi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cheme,FAPAS)的罐装鱼肉样品(样品编号07189)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与参考物定值吻合,回收率分别为96.1%,97.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鱼肉中甲基汞含量的定量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型鲤疱疹病毒双重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快速检测2型鲤疱疹病毒(CyHV-2)的方法,本研究针对CyHV-2三联体蛋白基因的两段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CyHV-2双重PCR检测方法,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扩增的目的片段分别为218 bp和369 bp。特异性试验显示仅CyHV-2扩增出特异性片段,其它病毒均呈阴性;灵敏性试验表明该方法最低可以检测到3×102拷贝/μL的病毒量。对2012年~2013年采集自江苏、湖北、江西、宁夏等地的鲫鱼(Carassius auratus)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样品的阳性率为87%。以上结果表明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用于CyHV-2的快速检测和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2型鲤疱疹病毒 双重PCR 流行病学调查 快速诊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抗淋巴囊肿病相关SSR标记的筛选与鉴定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中国牙鲆群体的抗淋巴囊肿病相关SSR标记,实验采用分群分析法对102个牙鲆个体(感病56个,抗病46个)进行了抗淋巴囊肿病相关SSR标记的筛选。首先构建了抗、感基因池(抗病个体和感病个体各15个),并利用178对微卫星引物对其进行了扫描;对于在抗、感池间扩增出差异条带的引物,用构建基因池的30个个体对其进行了第一次单个体验证;对于在第一次单个体验证中差异显著的引物用102个个体进行了第二次验证。结果显示,有4对引物(scaffold440_22585、scaffold826_5003、scaffold703_4284和scaffold185_597)在抗、感基因池间扩增出了差异条带;经第一次单个体验证,表明scaffold826_5003(P=0.023)和scaffold185_597(P178bp=0.028,P173bp=0.009)的差异条带在抗、感个体中呈显著性差异;经第二次单个体验证,发现scaffold185_597的差异条带在抗、感个体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60.9%和14.3%(P=0.001),差异显著;对scaffold185_597在10个抗病个体中扩增出的差异条带进行了克隆并测序,经BLAST比对,证实其为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基因组与细胞工程研究室公布的牙鲆微卫星标记scaffold185_597中的一段,同源性达到96%。研究表明,微卫星标记scaffold185_597可能与牙鲆抗淋巴囊肿病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_1形态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的形态特征以及与其亲本子代的关系,运用常规测量方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 3个群体6月龄幼鱼的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对3个群体的12项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杂交F1体型呈椭圆形,侧扁而粗壮,体侧具7条灰褐色横向条带,杂交F1在体色条纹上均具有云纹石斑鱼与七带石斑鱼的特征;可量、可数的性状中有6项性状偏向于云纹石斑鱼,5项性状偏向于七带石斑鱼,1项与二者相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与云纹石斑鱼聚为一类。研究表明,杂交F1在体色条纹上表现为二者的中间态,在形态上较接近于母本云纹石斑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