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秸秆覆盖对麦田细菌种群数量及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土壤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分析了秸杆覆盖麦田和未秸杆覆盖麦田的细菌数量变化,并系统调查了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结果表明,秸杆覆盖麦田总细菌及荧光假单胞菌数量比未秸秆覆盖麦田有明显的提高;稻秸杆覆盖有增加麦田总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效应,前期高于后期;秸杆覆盖田块和未秸杆覆盖田块小麦根际拮抗菌所占比例无显著差异,90%以上的荧光假单胞菌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拮抗能力;秸杆覆盖田小麦纹枯病发生比未秸杆覆盖田有明显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丝瓜性别分化的化学调控
《江苏农业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乙烯利和矮壮素于子叶展平期、1叶期和2叶期处理普通丝瓜,研究其对丝瓜性别分化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赤霉素处理有利于雄花分化,以2叶期100 mg/L处理的诱雄效果最好;乙烯利处理延迟和抑制雄花分化,减少雄花数目,同时也减少雌花数目,显著降低雄雌比;矮壮素处理有利于雌花分化,以1叶期200 mg/L处理的诱雌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CC-NBS-LRR基因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抗病基因核苷酸结合位点(Nuc leotide b ind ing site,NBS)设计简并性引物,从陆地棉cDNA中进行RT-PCR扩增。获得含NBS保守域的EST,进一步用RACE技术和TAIL PCR技术获得其中1个EST的全长基因序列,并获得GHNBS基因的5′调控序列。此基因被命名为GHNBS。该基因的编码区长2 583 bp,编码861个氨基酸,GHNBS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R基因具有28%的同源性。GHNBS与拟南芥的其他几个NBS-LRR基因比较发现,它们在保守区外的相似性相当低。Southern杂交和网上数据库搜索分析都表明GHNBS是1个寡拷贝基因。通过半定量RT-PCR分析发现GHNBS在棉花的蕾、花瓣、韧皮部、根及叶中均有表达且在根、叶中表达量比其它部位强,在木质部基本不表达。
关键词: 陆地棉 CC-NBS-LRR基因 GHNBS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eui基因在育种上的利用
《中国水稻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长穗颈基因eui在减轻不育系包颈度中的利用价值,以02428h为父本,培矮64S为母本和轮回亲本,经过连续3次回交将02428h的eui基因导入培矮64S,转育成了具有长穗颈基因的“P8hS”。与培矮64S相比,P8hS的株高增加35.6 cm,主要是穗颈节和倒2节间长度增加所致。eui基因的导入不仅可使培矮64S的穗包颈得到彻底改善,而且对培矮64S及其杂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水稻 隐性高秆突变体 长穗颈基因 遗传 回交转育 育种 不育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叶片形态因子的遗传力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水稻叶片形态因子在F1代的遗传规律,以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10个常规水稻品种(品系)为亲本,采用NCⅡ设计,杂交获得40个杂种F1,于乳熟期测定了剑叶的7个叶片形态因子,分析了F1剑叶叶片形态因子的基因型方差来源及其对性状的贡献率。结果表明:7个叶片形态因子的广义遗传力大小依次为:宽度>面积>比叶重>长度>叶面曲率>着生角>披垂角。其中叶片长度、宽度、面积、比叶重和叶面曲率的广义遗传力大于0.5,在F1代呈现较高遗传力;叶宽和比叶重的基因作用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叶长、叶面积和叶面曲率的基因作用则主要表现为显性效应;着生角加性效应显性效应相当;披垂角的广义遗传力最低(0.277),环境效应则最高(0.723),表明F1叶片披垂角主要受栽培条件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根据叶片形态因子在F1代的遗传规律和超级杂交稻的高产株型要求,提出了杂交稻育种中有关叶片形态因子的双亲选择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