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CIPK基因家族的鉴定及OsCIPK5受稻瘟病菌诱导的qRT-PCR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CSCD
摘要:[目的]植物通过启动一系列信号传导过程来应对外部环境,这些过程通常涉及多种蛋白激酶,包括钙调神经磷酸酶B样蛋白互作激酶(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s, CIPKs).为更加清晰全面地了解水稻CIPK基因家族,本研究根据最新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对水稻基因组中的CIPKs进行了鉴定.[方法]通过探讨拟南芥和水稻中CIPKs蛋白家族的结构特点,结合生物信息学和qRT-PCR技术系统分析水稻中CIPKs家族蛋白的结构.结合转录组数据,比较了粳稻云引受稻瘟病菌诱导后的表达情况.[结果]根据最新的水稻基因组数据,鉴定出31个水稻OsCIPK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31个OsCIPK基因可分为5个亚家族,这些亚家族具有不同的外显子-内含子和UTR的结构特点.从广谱抗稻瘟病品种粳稻云引受稻瘟病菌诱导的基因表达谱的趋势聚类中筛选出了OsCIPK5基因并对其进行了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云引中OsCIPK5基因受稻瘟病菌的诱导表达.[结论]内含子缺失和片段重复在水稻OsCIPK基因家族的扩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OsCIPK5受到稻瘟病菌的诱导表达.
关键词: 水稻 CIPK 基因家族 OsCIPK5 稻瘟病菌 qRT-PCR


3种特种水产品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比较及主成分综合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3种特种水产品肌肉中脂肪酸组成差异,并对脂肪酸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为特种水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国家标准GB 5009.168—2016对澳洲龙纹斑、青石斑鱼和史氏鲟成鱼肌肉中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再通过SPSS 17.0对各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澳洲龙纹斑、青石斑鱼和史氏鲟3种成鱼肌肉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棕榈酸和油酸,15种脂肪酸中有7种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3种成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总量(∑SFA)、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PUFA)、高不饱和脂肪酸总量(∑HUFA)、必需脂肪酸总量(∑EFA)、(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6)PUFA]和(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3)PUFA]的高低顺序为青石斑鱼>澳洲龙纹斑>史氏鲟;3种成鱼肌肉中∑PUFA/∑SFA排序为澳洲龙纹斑>青石斑鱼>史氏鲟,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最低值0.4~0.5.肉豆蔻酸、硬脂酸、棕榈油酸、亚油酸、亚麻酸(C18:3n3)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等6种脂肪酸是3种成鱼肌肉的主要特征脂肪酸;3种成鱼脂肪酸品质综合得分排序为青石斑鱼>澳洲龙纹斑>史氏鲟.[结论]3种特种水产品中以青石斑鱼肌肉的脂肪酸品质最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
关键词: 澳洲龙纹斑 青石斑鱼 史氏鲟 成鱼 肌肉 脂肪酸 主成分分析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能力比较
《应用昆虫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和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捕食能力,为果园二斑叶螨生物防治剂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捕食功能反应的方法研究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作用。【结果】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能力均随着螨态的增大而降低,对卵的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幼螨、第一若螨、第二若螨、成螨。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卵、幼螨的捕食能力强于加州新小绥螨,功能反应参数a/Th值分别高出55.2%和30.1%,而加州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第一若螨、第二若螨的捕食能力强于巴氏新小绥螨,a/Th值分别高出67.5%和114.5%,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捕食能力相当,a/Th值均为4.5。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均对二斑叶螨的卵和幼螨表现出嗜食性,而对若螨和成螨没有嗜食性。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存在种内干扰,加州新小绥螨的干扰系数(0.328)大于巴氏新小绥螨(0.324)。【结论】在室内环境稳定的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能力强于巴氏新小绥螨。
关键词: 加州新小绥螨 巴氏新小绥螨 二斑叶螨 功能反应 捕食选择 捕食干扰


花生秸秆在福清山羊中的瘤胃降解特性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花生秸秆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在福清山羊瘤胃内消化降解规律.[方法]本试验选用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福清山羊为试验动物,采用尼龙袋法,对4份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采集的花生秸秆(花生秸秆1为2016年10月28日收获于清流、花生秸秆2为2017年6月19日收获于清流、花生秸秆3为2017年6月3日收获于福清、花生秸秆4为2017年11月10日收获于清流)样本的干物质(DM)、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在各个时间点(4、8、16、24、36、48、72 h)的瘤胃降解率和降解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花生秸秆2和花生秸秆4的粗蛋白质含量较高,中性洗涤纤维较低.在福清山羊瘤胃内,4种花生秸秆样本的DM、NDF和ADF在瘤胃内降解趋势类似,均随着降解时间延长呈现上升的趋势,48–72 h花生秸秆DM的降解率达到50%–57%.[结论]综合评价,在清流10月底和11月初收获的两份花生秸秆的降解率较高,说明福清山羊对秋收花生秸秆消化率较高.


花椰菜转录组SSR位点分析及其分子标记开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发适合花椰菜的SSR分子标记,为花椰菜品种遗传关系鉴定、遗传图谱绘制等提供候选标记。【方法】以24份花椰菜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MISA软件对其转录组SSR位点信息进行分析,设计SSR引物,对这些引物进行PCR扩增,开发高多态性花椰菜的SSR分子标记;利用差异条带对不同花椰菜材料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从转录组数据中得到66 450条Unigene基因,包含10 715个SSR位点,发生频率为12.09%,平均分布距离为5.9kb。SSR位点中优势类型为二核苷酸重复基序,出现频率占总SSR的51.16%;其次是三核苷酸,占总SSR的47.37%。重复序列基序共49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重复基序主要为AG/CT、GA/TC和AAG/CTT。有1 164个长度≥20bp的SSR位点,获得具有潜在高多态性的SSR引物6 119对。随机设计的40对引物中有31对引物能进行有效扩增,其中有17对引物在24份花椰菜品种中表现出多态性。UPGMA分析显示,在遗传距离为0.625时,17对多态性引物可将24份花椰菜分为3类。【结论】开发的花椰菜SSR标记类型丰富,出现频率高,具有较高的可用性。
关键词: 花椰菜 简单重复序列 转录组 多态性 分子标记 基因位点分析


地中海粉斑螟卵饲喂的异色瓢虫对豆蚜捕食作用评价
《应用昆虫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地中海粉螟Ephestia kuehniella Zeller卵为饲料人工繁育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为对象,测定其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最佳寻找密度和捕食功能,明确不同饲料处理对异色瓢虫控害能力的影响,为其大量繁殖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室内测定分别饲喂不同处理地中海粉斑螟卵和豆蚜的异色瓢虫成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结果】不同处理的异色瓢虫成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取食新鲜卵、紫外线杀灭卵、冷冻卵、冷冻卵加蜂蜜、豆蚜的异色瓢虫对豆蚜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88.20、97.73、78.64、101.81、107.70只,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相同猎物密度下,各处理的异色瓢虫寻找效应相近;在无竞争状态下最佳寻找密度以豆蚜处理最大,为31.89只,紫外线处理卵、冷冻卵加蜂蜜处理次之(30.40只,30.27只)。【结论】与饲喂豆蚜处理相比,地中海粉斑螟卵饲养的异色瓢虫成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无影响,仅会影响数值,但是冷冻卵加蜂蜜的处理,捕食功能各指标与豆蚜处理最为相近,且冷冻卵易保存易使用,可在大量饲养中采用。


籼稻明恢86多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CSCD
摘要:[目的]探索适合籼稻明恢86多基因遗传转化的条件,为创制含高产、抗逆、抗虫、抗病等基因的水稻新材料奠定基础.[方法]以籼稻明恢86为受体材料,将构建好的含作物高产基因RRM2、耐旱基因HS1、抗除草剂基因EPSPS、抗虫基因Bt、细胞凋亡抑制基因iap和促细胞再生基因p35等多基因载体(载体分别命名为P5和P8)进行遗传转化.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多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受体材料、农杆菌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方式、G418筛选浓度和草甘膦筛选浓度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试验,探讨其适宜的转化条件.[结果]受体材料的筛选结果表明,幼胚的出愈率显著高于成熟胚,且其愈伤组织状态相对较好;各转化条件的筛选结果,农杆菌侵染浓度OD600为0.4~0.6、侵染时间15~20 min、共培养2~3 d、培养基上添加无菌滤纸、G418筛选浓度150 mg·L-1和草甘膦筛选浓度800 mg·L-1是提高转化效率的优化条件; PCR分析结果,多基因载体P5中的GUS基因成功转入籼稻明恢86.[结论]通过对培养条件的优化,可使籼稻明恢86愈伤组织的诱导愈伤率和抗性愈伤率得到显著提高.


山区茶园"生产-生态-生活"耦合及其技术对策
《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下乡调研,总结并分析福建省山区茶园成功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主要针对山地茶园存在水土流失与茶园经营单一及生产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结合红壤山地生态复合茶园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时期发展山区“生产-生态-生活”耦合茶园(简称“三生”)的总体思路,阐述了“三生”耦合茶园的理论内涵,其是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通过茶园系统内部各结构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其在时序有效链接、空间合理布局和生产生态匹配中产生正向联系和优势叠加作用,实现山区茶园生产、生态、生活功能的影响挖掘与充分利用,形成山区茶园整体性的耗散结构与有序性耦合链接的特定农业开发系统.从科学开垦与水肥调控工程、水土保持与立体种养工程、生态恢复与地力保育工程、水分涵养与茶园景观工程、绿化环节与茶旅结合工程、多样发展与康悦养生工程等6个方面总结提出了“三生”耦合茶园模式构建要素与技术实施要点.通过定位试验的能值分析表明,“三生”茶园能值自给率比常规茶园提高36.31%,可持续发展指数是传统茶园的2.68倍,说明在生产效率和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三生”茶园模式均优于常规茶园.结合福建茶业绿色振兴实际,提出了发展“三生”耦合茶园的技术与管理对策,以期为茶业企业与家庭农场在绿色发展过程提供参考及其借鉴.
关键词: 生产-生态-生活 茶园 有效耦合 模式构建 绿色发展


冰菜盐胁迫下的转录组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冰菜(Mesembryanthemum crystallinum)叶片抗盐相关基因组学,利用Illumina Hi-seq TM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冰菜叶片在400 mmol L-1 NaCl胁迫下转录组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从400 mmol L-1 NaCl胁迫和对照的冰菜叶片中共获得13.01 Gb Clean data,Q30碱基均大于90.08%.共获得12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包括73个上调基因,50个下调基因,其中功能注释的基因有96个.根据Unigene库序列进行GO、COG和KEGG注释,筛选出8个与抗盐性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植物激素代谢相关基因,脱落酸8?-羟基化酶、吲哚-3-乙酰酸酰胺合成酶和茉莉酮酸酯ZIM结构域蛋白基因均下调表达,生长素响应蛋白、细胞分裂素合酶基因则上调表达,糖代谢相关基因棉子糖合成酶基因上调表达,质膜H+-ATPase基因上调表达,脱水蛋白基因下调表达.这为冰菜耐盐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