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几种雅罗鱼亚科鱼类基于mtDNA序列的亲缘关系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瓦氏雅罗鱼(DL,SHJ)、贝加尔雅罗鱼(BJ)、高体雅罗鱼(GT)、滩头雅罗鱼(TT)和珠星雅罗鱼(ZX)5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对6个雅罗鱼种群共计39个样本进行PCR扩增得到mtDNA的COI、Cytb和D-loop核苷酸序列,然后利用Clustalx1.8、Bioedit7.0等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整合,最后选取长度分别为635 bp(COI)和1 095 bp(Cytb-D-loop)的序列利用MEGA5.1、DNAsp5.0、Arlequin3.1等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6个雅罗鱼种群在COI、Cytb和D-loop区段的腺嘌呤(A)+胸腺嘧啶(T)含量均高于鸟嘌呤(G)+胞嘧啶(C)含量;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高体雅罗鱼和珠星雅罗鱼COI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6个种群在Cytb-D-loop区域的遗传多样性普遍较高,其中珠星雅罗鱼变异最大。遗传距离和邻接法(NJ)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同属于瓦氏雅罗鱼的DL和SHJ群体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002和0.005),来自新疆的高体雅罗鱼和贝加尔雅罗鱼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072和0.052),滩头雅罗鱼和珠星雅罗鱼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045和0.170);不同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显示,除DL和SHJ 2个瓦氏雅罗鱼地理群体未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外,其他4个种群之间及其与瓦氏雅罗鱼2个地理群体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种群特异位点分析未找到能够区分瓦氏雅罗鱼DL和SHJ 2个群体的特异位点,但找到了多个能够区分5个雅罗鱼种的特异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生长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所用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为全人工繁殖所得的幼鱼,其初始体长为(7.04±0.32)cm,初始体重为(4.54±1.80)g,实验周期35 d。实验设计了5个温度处理组,水温分别为12℃、17℃、22℃、27℃和32℃。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水温环境条件下的幼鱼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用指数方程[W=b×exp(a d)]分别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生长的西伯利亚鲟的体重生长进行拟合,12℃、17℃、22℃、27℃和32℃不同温度下体重的生长系数a值依次为:0.037、0.057、0.061、0.050、0.020,养殖在22℃温度条件下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体重生长系数最大,而32℃温度条件下的体重生长系数最小。采用直线方程(L=a d+b)对不同温度条件下体长生长进行拟合,12℃、17℃、22℃、27℃和32℃不同温度下体长的生长系数a值依次为:0.104、0.188、0.248、0.186、0.068,养殖在22℃温度条件下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大,32℃温度条件下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小。水温对西伯利亚鲟的体重增长率(BWGR)、体长增长率(BLGR)、日增重(DWG)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有显著地影响,用二次回归曲线分别对上述生长参数与水温(T)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拟合,其中体重增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BWGR=-1 391.5+185.9T+(-4.347)T2(R2=0.991),体长增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BLGR=-174.4+25.46T+(-0.583)T2(R2=0.978),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SGR=-8.642+1.378T+(-0.032)T2(R2=0.962),日增重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DWG=-2.511+0.312T+(-0.007)T2(R2=0.909)。根据回归方程,求得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体重、体长增长水温分别为21.38℃和21.84℃,最适特定生长水温为21.53℃,最适日增重水温为22.29℃,可见,21~23℃为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综合来看,西伯利亚鲟幼鱼在相对宽广的温度范围(12~32℃)内均可生长,在22℃时生长最快,其次为17℃和27℃,在12℃和32℃时生长最慢,低温和高温均不利于西伯利亚鲟的生长,尤其是在高温时生长最慢,故在西伯利亚鲟养殖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低温调控尤为重要。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幼鱼 温度 体重增长率 体长增长率 特定生长率 日增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进一步做实做好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的浅析
《经营管理者 》 2014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人口越来越趋于老龄化。上海在全国范围内已率先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做实做好这一群体的服务与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此项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代闽省侨校办学特色之探析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4
摘要:近代华侨素有爱国爱乡、捐资兴学的优良传统,迨至20世纪初,他们回国办学蔚然成风,闽省侨办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海外的办学实践与经验为其在家乡创办的学校注入了新活力,使闽省侨校具有办学取向的外向型与开放性、育才理念的的现代性与平等性、兴学手段的灵活性与务实性等典型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0~#柴油和原油水溶性成分在黑鲷(Sparus macrocephlus)体内的富集动力学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石油是海洋环境中的一类重要污染物,为探索石油烃在海洋生物体内的生物富集动力学特征,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在室内模拟了黑鲷(Sparus macrocephlus)对0#柴油和东海平湖原油水溶性成分(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WAF)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释放过程中黑鲷体内石油烃的动态检测以及对检测结果的非线性曲线拟合,获得黑鲷对0#柴油、原油WAF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平衡状态下黑鲷体内石油烃含量CAmax和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得到的各动力学参数分别为:黑鲷对0#柴油WAF的吸收速率常数k1范围为3.46-4.87、k2为0.047 6-0.070 8、BCF为48.79-102.30、CAmax为1.53-2.93 mg/kg、B1/2为9.79-14.57 d;黑鲷对原油WAF的吸收速率常数k1范围为2.12-5.75、k2为0.036 3-0.050 5、BCF为58.35-147.21、CAmax为4.01-7.00 mg/kg、B1/2为13.71-19.08 d.黑鲷对0#柴油、原油WAF的吸收速率常数k1、BCF均随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减少,对0#柴油和原油WAF的释放速率常数k2与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无明显相关性,CAmax整体随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研究表明,0#柴油在黑鲷体内的富集量低于原油WAF、释放量略高于原油WAF,不同种类石油的烃类组分可能是主要控制因子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形重力式网箱流场效应的试验研究
《中国工程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圆形重力式网箱在动态流场中的水动力学特性,同时获得网箱系统内部与周围流场分布及流速变化规律,设计了4种不同网目形状和不同网目大小的网箱模型(C1、C2、C3、C4),选取4种不同水流流速(0.068 m/s、0.105 m/s、0.143 m/s、0.182 m/s),分别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和粒子图像测速(PⅣ)技术对网箱系统内外的流速及流场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ADV试验与PⅣ技术测量结果基本一致;来流速度不同时,单个网箱范围内的水流衰减程度差异不大;来流速度相同时,小网目网箱的减流效果优于大网目网箱;网目大小相同时,菱形网目网箱减流效果优于方形网目网箱;群组网箱减流效果明显,且随着水流通过网箱数目的增加,网箱内与网箱后的流速降低明显,其中第2个网箱中心的流速衰减率已经达到了67.6%,第4个网箱中心的流速衰减率为88.2%,网箱后的流速衰减率为72.1%。研究结果可为养殖生产实践中网箱类型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域两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状况分析及沙海蜇资源量评估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监测数据,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两种大型食用水母的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沙海蜇的年间数量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为海蜇的产量高峰期,1998年产量最高达43×104t,21世纪以来出现持续下降趋势,近年来的年产量在20×104t左右。随着近年来沙海蜇的持续爆发,该种类也成为主要的食用水母。根据近5年的监测结果,沙海蜇的年捕捞产量波动范围(11.03~55.22)×104t,年平均产量28.63×104t,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东海区的年产量维持在10×104t左右;黄渤海的年产量持续增加,2013年已达40×104t以上。评估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海域的沙海蜇资源量为266.75×104t。目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的主体已经由海蜇转变为沙海蜇,沙海蜇的利用水平为其资源量的1/5左右,有加大开发利用的潜力。针对海蜇资源衰退和沙海蜇资源量较大的现实,今后应该继续加强海蜇的增殖放流工作,加大捕捞外海沙海蜇的强度,继续加强食用水母的资源监测工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