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一种用于电力线通信的次优交织算法与DSP实现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4

摘要:交织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通信系统中,用于提高信道编码抗连续性突发错误的能力,进而提高通信质量。文章在介绍交织技术原理与交织技术分类的基础上,对窄带电力线通信主要国际标准PRIME与G3中使用的交织技术进行了复杂度分析,提出了一种次优的交织算法,该交织算法同时具有接近PRIME的低复杂度与接近G3的交织性能。针对该次优的交织算法,阐述了传统的DSP实现方法,并提出一种优化的实现方法,该方法使存储空间和执行效率得到极大改善。

关键词: 交织技术 电力线通信 优化 性能改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洛氏(Phoxinus lagowsrii)胚胎及仔鱼发育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显微照相系统对洛氏胚胎及仔鱼发育进行观察,较为详细描述洛氏早期个体发育模式。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4.0~14.5℃条件下,洛氏受精卵完成胚胎期发育所需有效积温为2 005.02℃·h,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可分4个阶段,18个发育分期。洛氏卵裂前、卵裂、囊胚和器官形成4个阶段分别历时2.5、5.5、24和122 h。刚破膜的仔鱼不具游泳能力,全身透明,体循环清晰可见;4 d后卵黄囊期仔鱼口裂明显,头顶部和背部开始沉积黑色素;10 d后,仔鱼开始上浮,卵黄囊基本吸收完全,仔鱼具有游泳能力,鳍条开始不断分化;上浮15 d后仔鱼躯干呈半透明特征,黑色斑点在头顶部和背部大量沉积,胸鳍、背鳍与臀鳍基本分化完毕。

关键词: 洛氏 胚胎发育 仔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精氨酸营养研究进展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精氨酸(Arg)作为鱼类必需氨基酸,参与机体蛋白质合成,一氧化氮、多胺及肌酸的生成,在生长和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综述近年来精氨酸对鱼类生长、体成分及免疫功能影响及Arg和赖氨酸(Lys)平衡,为精氨酸在鱼类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鱼类 精氨酸 生长 免疫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的跟踪观察

渔业科学进展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阐述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特征及其养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要点,以期为今后苗种的规模化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个发育期连续取样,系统观察并记录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温27-28℃条件下,历时25 h 25 min孵化出膜,整个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2)在水温(27.0±0.5)℃、盐度30、p H 8的培育条件下,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伸缩及鳞片、体色的变化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稚鱼、幼鱼3个时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初孵至孵化后4 d为前期仔鱼;孵化后5 d,仔鱼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 d,50%的仔鱼进入稚鱼期;孵化后46 d,50%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初孵仔鱼的全长平均为(1.65±0.11)mm,发育至70 d时,幼鱼平均全长已达(75.47±0.19)mm。跟踪观察的结果发现,珍珠龙胆石斑鱼作为杂交子代,从受精到发育的各阶段均能健康正常地生长发育,且生长快速、抗病力强,具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关键词: 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 胚胎发育 仔、稚、幼鱼 形态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寡糖对尼罗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果寡糖(FOS)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非特异性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分别用含不同浓度果寡糖(0 g/kg(对照组)、1 g/kg(A组)、3 g/kg(B组)、5 g/kg(C组))的饲料饲喂尼罗罗非鱼。在30、60、90 d分别取样测定其血清免疫指标,并在试验结束时用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对其进行攻毒。结果显示:A组尼罗罗非鱼血清中溶菌酶(LSZ)、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B组血清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第60天时的SOD和AKP活力及第90天时的CAT活力都显著高于A组。C组血清中LSZ、SOD、AKP和CAT活力及MDA和NO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用无乳链球菌对各组罗非鱼进行攻毒试验后结果显示,A组和B组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55.81%和67.44%,而C组仅为6.9%。结果表明:投喂适量的果寡糖可有效改善尼罗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显著提高尼罗罗非鱼对无乳链球菌的抵抗能力,降低其死亡率。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果寡糖 非特异性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鲆一号”与野生牙鲆大规模苗种培育比较研究

科学养鱼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牙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其雌雄异体,在人工养殖过程中,雌性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据报道,雌性牙鲆在养成时的生长速度比雄性牙鲆快20%以上。因此,牙鲆的雌性化是改良其生产性能的目标之一。以往牙鲆苗种繁育的诸多技术指标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智利竹鱼渔场海洋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筛选

海洋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东海水产研究所开展的2012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Trachurus murphyi)渔场生态环境调查,对该海域75个站点进行了海洋微生物样品的采集;通过菌株的16S rRNA测序及GenBank数据库比对,分析了从所采样品中分离获得的海洋微生物菌株的物种多样性;通过菌株发酵、代谢产物提取及其抗菌滤纸扩散分析,对其发酵代谢产物粗提物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通过类胡萝卜素合成通路中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crtB)及脱氢酶(crtI)基因分析,对筛选到的抗菌活性菌株进行了基因筛选。结果表明,累计分离获得可培养海洋微生物菌株628株,其隶属12个属,其中的优势菌属包括亚硫酸盐杆菌属(Sulfitobacter)、弧菌属(Vibrios)及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其中16株菌株的发酵代谢产物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而其中12株活性菌株具有合成类胡萝卜素的crtB、crtI分子遗传基础。

关键词: 智利竹鱼渔场 海洋微生物 物种多样性 活性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4 CSCD

摘要:在分析当前中国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状况的基础上,阐述了污染的来源及其对水产养殖业和水域环境的影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由外源性污染和养殖自身污染构成。外源性污染主要由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导致,而自身污染主要由养殖过程中的肥料、饲料、鱼药等投入品以及生物排泄物和底泥等引发。介绍了目前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过程中常用的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技术,针对污染来源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防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保证水产品质量、推动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水产养殖 环境 污染 控制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盐度骤变对黑鲷仔鱼存活率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温度和盐度骤变对黑鲷仔鱼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温由18℃降至14、12℃时,黑鲷仔鱼在24 h的存活率接近50%;当水温由18℃骤升至22℃以上时,仔鱼存活率急剧下降;当水温由18℃骤升至26℃时,仔鱼在24 h内全部死亡,可见温度骤升较温度骤降对黑鲷仔鱼存活率影响更大。当盐度由28骤升到33时,24 h的黑鲷仔鱼存活率明显降低,但仍高于80%;其他盐度骤变处理下黑鲷仔鱼均有较高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温度骤变对黑鲷仔鱼存活率的影响较盐度骤变更显著。

关键词: 温度 盐度 骤变 黑鲷仔鱼 存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保水剂对冻罗非鱼片的保水效果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了海藻酸钠、黄原胶、谷氨酰胺转氨酶和复合磷酸盐对罗非鱼片的保水效果,以浸泡增重率和解冻损失率为评价指标,得出4种物质对罗非鱼片的最佳保水浓度分别为海藻酸钠0.7%、黄原胶0.7%、谷氨酰胺转氨酶0.6%和复合磷酸盐2%。进一步测定了各物质使用最佳浓度处理的罗非鱼片在-20℃冻藏期间的蒸煮损失率、水分含量、持水力及质构指标,结果表明:与鲜样相比,经保水剂处理的罗非鱼片蒸煮损失率减少,水分含量增加,持水性提高。海藻酸钠、黄原胶和谷氨酰胺转氨酶保水效果显著,可以用来替代复合磷酸盐。

关键词: 罗非鱼片 保水剂 保水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