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生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5月—2012年4月对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9个航次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共捕获鱼类62种,隶属于11目、34科、53属,主要由暖水种和暖温种组成,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37种),其次是鲉形目(7种)和鲽形目(6种)。春季优势种包括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鲱衔(Callionymus beniteguri)、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矛尾复鰕虎鱼(Synechogobius hasta)和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70.8%;夏季包括矛尾鰕虎鱼、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鲱衔和短吻红舌鳎,占总渔获量的68.1%;秋季包括矛尾鰕虎鱼、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鳀(Engraulis japonicus)、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斑鰶、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矛尾复鰕虎鱼,占总渔获量的87.1%。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存在显著季节变化,以秋季最高(22.63kg/h),其次是夏季(16.75kg/h),春季最低(1.29kg/h)。春季(5月)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为0.69kg/h,为1959年、2003年、2006年和2008年春季(5月)的0.3%、0.3%、1.7%和541.2%,鱼类资源量虽有所回升,但总体呈大幅下降的趋势。鱼类种类数、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夏季较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但是以渔获尾数计算的均匀度指数,夏季最大,春季最小,以渔获量计算的均匀度指数则相反,且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与表层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表层盐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

关键词: 莱州湾及黄河口 鱼类群落 优势种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壳聚糖的防污涂膜制备及性能评估

材料导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最佳成膜条件下,用流延法制备6种壳聚糖膜。比较了6种膜的物理特性、抑菌效果及对低浓度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6种膜均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气性,加入交联剂戊二醛会改变膜的柔韧性,加入纳米TiO2的膜透光率降低。6种膜都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而且吸附铜离子后抑菌效果有所增强。6种壳聚糖膜对铜离子的吸附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为基于壳聚糖的自抛光、低表面能新型海洋防污损涂膜的研发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壳聚糖 防污 制备 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冰鱼与南极磷虾营养成分分析及比较

现代食品科技 2014

摘要:本文采用国标方法分析了南极冰鱼的营养成分,并与南极磷虾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期望为南极冰鱼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南极冰鱼肌肉中的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与南极磷虾差异显著(p<0.05),脂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南极磷虾差异不显著。南极冰鱼肌肉与南极磷虾均含有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44.24和34.03,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FAD/WHO的标准;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分别为35.86%和40.51%。南极冰鱼中饱和脂肪酸(33.37%)和单不饱和脂肪酸(41.22%)含量分别高于南极磷虾(32.60%和29.75%),南极磷虾多不饱和脂肪酸(25.12%)含量低于南极磷虾(45.38%)。南极冰鱼肌肉中的矿物质(Ca、Fe、Zn、Cu等)含量低于南极磷虾。因此,南极冰鱼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 南极冰鱼 南极磷虾 营养成分 分析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于冷水鱼养殖的臭氧—氨氮反应塔设计及试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处理冷水鱼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内积累的氨氮,基于气泡流体力学原理,根据臭氧气泡在水体中的运动、溶解扩散和大小变化方程,设计了一种双层逆流臭氧反应塔,并在工厂化养殖试验系统中进行了臭氧氧化氨氮效果试验和养殖水体臭氧残留浓度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反应塔进行臭氧催化氧化氨氮,可以去除养殖水体中54%的氨氮,处理效果较好;对养殖水体臭氧浓度监测表明,臭氧在水中的残留浓度低于0.01 mg/L,符合养殖鱼类对水体臭氧浓度的安全要求。通过设计、研制和试验,证明双层逆流臭氧氧化反应塔结构合理、氧化反应充分,达到了设计高效臭氧氧化氨氮设备的目的。

关键词: 冷水鱼养殖 氨氮 臭氧氧化 反应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循环水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特性和功能多样性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摘要:利用Biolog Eco微板技术,以循环水养殖池塘和对照塘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池塘水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的代谢特性和功能多样性,来探讨生态调控措施对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塘P7、P8和循环塘P1、P2细菌总数、微生物代谢活性、多样性指数较其他循环塘高,其次是P3、P4、P5,P6是最低的。各池塘微生物对糖类的利用率最高(31.0%~48.7%),其次为羧酸(13.4%~18.0%)、氨基酸(10.1%~20.5%)和聚合物(9.4%~17.0%),胺类和酚类的平均利用率分别为5.7%~9.7%、4.95%~7.5%。主成分分析将不同池塘的微生物群落很好的分离开来,这说明,不同池塘的微生物群落有着不同的碳源代谢特性,受影响最大的是含氮化合物和聚合物的代谢。

关键词: 循环池塘 碳源代谢特性 Biolog方法 功能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例美国鲥鱼维氏气单胞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渔业致富指南 2014

摘要:长江本土鲥鱼现存极少,资源匮乏,因此不少单位引进形态特征、鱼肉品质和味道等都与长江鲥鱼十分相似美国鲥鱼进行试养并获得成功,养殖美国鲥鱼的养殖热潮正在逐步形成。但是随着养殖面积及规模不断扩大,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上升,养殖的成功率却有所下降,给养殖户带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内的美国鲥鱼养殖技术不够完善,导致养殖过程中美国鲥鱼经常暴发大规模病害。本文针对夏季高温季节一例美国鲥鱼败血症发病的情况、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牙鲆不育的组织学观察及微卫星标记筛选

海洋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中出现数量较多的不育个体,利用组织切片观察比较不育牙鲆的组织学特点,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筛选不育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结果表明:不育牙鲆的性腺指数为3.77%~4.17%,显著小于可育牙鲆(P<0.05)。不育牙鲆的卵巢微血管较少,卵巢膜呈现白色,卵巢较硬,没有游离卵粒;切片结果显示,其卵巢处于Ⅲ期。通过对209个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共找到11个在可育和不育群体间有差异的标记;利用同一家系可育和不育的个体进行验证后发现,位于15号连锁群的4个标记与牙鲆的育性紧密相关。

关键词: 牙鲆 有丝分裂雌核发育 不育 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 微卫星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体表色素的变化和色素带的形成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条石鲷早期发育过程重要形态特征的变化,在广东饶平通过全人工繁殖和池塘育苗,观察了条石鲷胚胎和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体表色素的变化和色素带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统计了每个发育阶段不同色素带的出现频率。结果显示,条石鲷的色素细胞有黑色素、黄色素和褐色素3种,均为菊花状色素,其色素的发生和变化从胚体期开始贯穿了整个早期发育阶段。随着仔、稚鱼发育,色素细胞由小变大,分枝从较短、较少到较长、连成网状再到分枝更密、更短,细胞由稀疏、均匀分布到成丛密集分布,鱼体颜色也由浅且透明变得很深。将条石鲷体表色素带的形成过程分为8个阶段,分别对应于无色素带和7条色素带的形成;色素带最初是从头顶和腹部下方对应于前3条色素带的3个菊花状色素的出现开始的,12~16 d是色素带痕迹基础的形成期;在水温22~27℃条件下,从17 d形成第1条色素带开始,至32 d形成7条色素带;不同阶段色素带的出现频率不同;色素带的形成时序为第3条→第4条→第2条→第1条→第5条→第6条→第7条。研究表明,色素带的形成是条石鲷仔、稚、幼鱼变态的重要特征,所有色素带的形成都是从1个或几个色素细胞的发生开始的。

关键词: 条石鲷 早期发育 色素 色素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水机检测参数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耕水机行业标准,开展了耕水机检测参数的研究。由于养殖池塘水体受温度、气压、光合作用、水体盐度、养殖鱼类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使耕水机质量较难进行定量分析。为研究耕水机的检测参数,参考"SC/T 6009增氧机增氧能力试验方法"的标准检测程序,利用实验室直径为6.3 m的标准水池作为试验平台,试验水温为20℃,气压为101.325 kPa,初始溶解氧浓度为0mg/L,试验用水为清水,将3种耕水机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净浮力,绝缘电阻等基本参数用增氧机标准评判仍然可行;(2)空载噪声,增氧能力,动力效率这几个参数变化较大;(3)宜增加耕水深度参数,以适合耕水机的评判。

关键词: 耕水机 检测 参数 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棘头梅童鱼幼鱼栖息地的初步评估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鱼类对长江口栖息地的选择偏好,选取长江口春季的优势种棘头梅童鱼幼鱼为模式物种,从19个水文、水质因子及生物因素指标中,筛选出狭额绒螯蟹丰度、盐度、底质类型和水深4个因子作为棘头梅童鱼栖息地指示因子,建立栖息地适合曲线,并计算了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SI).结果表明:长江口北支水域棘头梅童鱼幼鱼HSI普遍较高,基本在0.5以上,而南支水域普遍较低,基本上在0.2以下,表明长江口北支为棘头梅童鱼幼鱼的主要索饵场,同时发现,其幼鱼的最适生长水域为盐度大于14、底质平均粒径在29μm以下、水深2~5 m的水域,与HSI的空间分布一致.生物因子可较好地表征棘头梅童鱼幼鱼对水文、水质等因素的响应;化学需氧量、铵氮、总磷和挥发性酚与棘头梅童鱼幼鱼丰度不具有显著相关性,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总氮与其丰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说明调查水域内水质的富营养化尚未对棘头梅童鱼栖息地造成破坏;而铜离子和镉离子浓度与其丰度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表明重金属污染已经对棘头梅童鱼幼鱼的生长和分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推测重金属污染对长江口水域的鱼类栖息地分布具有限制性影响.

关键词: 长江口 棘头梅童鱼 适宜度指数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