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萝卜泡菜母水中乳酸菌分离鉴定与发酵特性比较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四川传统萝卜泡菜母水中分离出优势乳酸菌,对其进行鉴定和发酵特性研究。用纯培养的方法对菌株进行分离纯化,经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测序对菌种进行鉴定。对照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研究其生长特性、耐受性和降解亚硝酸盐能力,评价筛选菌株的发酵特性,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对菌株产挥发性风味物质的能力进行检测分析。筛选出L2、L3、L7、L15和L24等5株菌分别为: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n)和鼠李糖乳酪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L15和L24生长速度比其他菌株快;菌株L7、L15和L24产酸能力强;菌株L15和L24对NaCl的耐受性最好;菌株L7的NaNO2耐受性最差;5种菌株降解亚硝酸盐的能力均高于90%。5株乳酸菌产挥发性物质的特征不同,L3产酮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L15样品中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最高,L24样品中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最高。综上,5种乳酸菌均具有发酵泡菜潜能,可作为泡菜功能微生物资源。

关键词: 乳酸菌 分离鉴定 耐受性 发酵特性 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南海北部近海鲎资源调查及北部湾潮间带中华鲎幼鲎潜在栖息地评估

生物多样性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鲎是珍贵的海洋“活化石”生物,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鲎资源和栖息地保护迫在眉睫。本研究对中国南海北部近海海域成鲎和北部湾沿岸潮间带幼鲎进行调查,并基于幼鲎调查结果,运用MaxEnt模型对北部湾沿岸中华鲎幼鲎潜在栖息地进行预测。2018年和2019年调查结果显示南海北部海域成鲎资源分布稀疏,两次调查的99个站点中,仅在15个站点累计发现18只成年中华鲎,且主要集中在北部湾海域;潮间带幼鲎调查显示,2019年10个调查点幼鲎丰度为0.01–0.33 ind./100 m~2,2020年14个调查点幼鲎丰度为0.01–0.65 ind./100 m~2,其中北部湾海南沿岸海域发现鲎育幼场。根据中华鲎幼鲎潜在栖息地评估结果,最湿季均温(bio 8)和平均海表温度(m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子。北部湾中国沿岸海域潮间带的幼鲎高适宜区占比达18.39%,主要为北部湾广西沿岸海域、广东遂溪县沿岸海域和海南新英湾,这些区域值得重点保护。本研究结果可丰富中华鲎种群本底数据,为今后鲎资源保护和恢复行动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 中华鲎 北部湾 资源现状 最大熵模型 栖息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HSI的黄河口近岸海域鮻鱼卵、仔稚鱼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根据2020年4月-5月在黄河口近岸海域水平拖网调查获得的鱼卵、仔稚鱼数据,结合同步采集的水深、盐度、叶绿素浓度、溶解氧浓度以及基于遥感数据的水温和离岸距离等因子,开展了黄河口近岸海域鮻(Liza haematocheila)鱼卵、仔稚鱼的栖息地适宜性研究.本研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筛选环境因子并确定各因子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IS)模型.结果表明,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表盐度和水深为鮻鱼卵、仔稚鱼分布的关键影响因子,HIS模型中的权重分别为0.6838、0.2043、0.0754、0.0365.4 月和5 月,最适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4 月,最适栖息地分布在莱州湾,其次为黄河入海口附近及入海口北部的分散区域;5 月,最适栖息地则主要分布在入海口周边水域,莱州湾的适宜性降低,适宜栖息地的面积大幅度减少.黄河口近岸海域鮻鱼卵、仔稚鱼最适栖息地的空间分布与其发育阶段、生态习性以及外界环境因子等密切相关.本研究为鮻栖息地保护和资源养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黄河口 鮻鱼卵、仔稚鱼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广义可加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石鲷irf7基因克隆及其在病毒感染下的表达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斑石鲷(Oplegnathuspunctatus)干扰素调节因子irf7在虹彩病毒(Iridovirus)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PCR扩增获得了斑石鲷irf7基因CDS区序列,对其序列特征进行分析,并在组织水平和细胞水平研究该基因在病毒感染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Opirf7基因CDS区全长为1332 bp,编码443个氨基酸的多肽,具有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的保守结构域。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Opirf7基因在健康个体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在皮肤和肠等免疫组织中的表达量也较高。对斑石鲷腹腔注射虹彩病毒诱导抗病毒免疫反应,在组织水平检测Opirf7对病毒感染的响应模式。与对照组(0 h)相比,Opirf7在免疫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细胞水平,建立polyI:C感染的斑石鲷脑细胞系模型,利用qRT-PCR检测Opirf7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poly I:C刺激后,脑细胞系Opirf7的表达量显著升高。结果表明,Opirf7在斑石鲷抗病毒病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斑石鲷 干扰素调节因子7 抗病基因 免疫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群落拓扑结构及其关键种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基于2020-2021年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调查,构建其食物网拓扑结构,结合网络分析法计算拓扑学指标,筛选关键种.研究结果表明,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包含重要种和优势种37个,摄食关系数量223个,节点密度为0.17,连结密度为6.03,连结复杂性指数为12.21,种间关联度指数为0.16,特征路径长度为2.10,平均聚类系数为0.30.综合各拓扑学指数排序(D、Dout、Din、BC、CC、IC、TI1、TI3、TI5、K、Kb、Kt、F和DF),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矛尾虾虎鱼(Chaemrichthys stigmatias)和扁玉螺(Glossaulax didyma)为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关键种.其中,口虾蛄和白姑鱼是关键捕食者,矛尾虾虎鱼是关键中间种,扁玉螺是关键饵料种,日本鼓虾则介于关键中间种和关键饵料种之间.该海域底层消费者多为杂食性物种,具有高复杂性、高连接性和低路径长度的特点,使外界扰动的影响可以相对迅速地扩散到整个底层食物网,从而减少任何特定波动的总体影响.

关键词: 庙岛群岛 食物网 拓扑结构 关键种 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河橄榄蛏蚌养殖产业现状与发展展望

科学养鱼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一、淮河橄榄蛏蚌资源现状淮河阜阳段橄榄蛏蚌俗称鲜子,主要分布在安徽阜南县和颍上县境内淮河中游河段,西起阜南县王家坝上游洪河入淮口,东至颍上县润河镇王集村,全长88千米,总面积16 650公顷。淮河橄榄蛏蚌壳薄肉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食部分达60%~65%,被誉为“淮河鲍鱼”。但由于淮河河道非法采沙、生境破碎化、水体污染、人为酷捕及繁育所需的寄主鱼不明等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解鸡血球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酶解鸡血球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血浆生化和免疫指标、血细胞数、肠道形态、肝脏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挑选300尾平均体质量为(6.66±0.17) g的健壮的卵形鲳鲹,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对照组(P0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投喂以酶解鸡血球蛋白粉替代基础饲料中1.5%(P1.5组)、3.0%(P3.0组)和4.5%(P4.5组)鱼粉的等氮等脂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 P3.0和P4.5组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P0和P1.5组(P<0.05)。2)各组之间全鱼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 P1.5组的血浆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低于P0、P3.0和P4.5组(P<0.05)。4)P1.5和P3.0组的血浆补体3(C3)和补体4(C4)含量显著高于P0和P4.5组(P<0.05),P1.5、P3.0和P4.5组的血浆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血液白细胞和红细胞数量显著高于P0组(P<0.05)。5)P3.0和P4.5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低于P0和P1.5组(P<0.05),P4.5组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P1.5、P3.0和P0组(P<0.05)。6)P3.0和P4.5组的中肠和后肠的绒毛高度显著低于P0和P1.5(P<0.05),P4.5组的中肠和后肠绒毛宽度显著低于P0和P1.5(P<0.05)。7)在门水平上,P1.5和P4.5组的肠道蓝藻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P0组(P<0.05),肠道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P0组(P<0.05)。在属水平上,P1.5和P4.5组的肠道PCC-6307蓝藻属和分支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P0组(P <0.05),肠道乳酸球菌属、Phreatobacter、未定义的α-变形菌属和伊丽莎白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P0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酶解鸡血球蛋白粉替代1.5%鱼粉可增强卵形鲳鲹幼鱼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对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抗氧化能力的作用与鱼粉相似。

关键词: 卵形鲳鲹 酶解鸡血球蛋白粉 生长性能 免疫 抗氧化能力 肠道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裂褶菌多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裂褶菌多糖是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r Fr.)子实体、菌丝体或发酵液提取的具有β-(1,6)分支的β-(1,3)-D葡聚糖.为了探究裂褶菌多糖饲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效果,选用12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按照裂褶菌多糖的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设置0%(C组)、0.5%(S1组)、1.0%(S2组)和2.0%(S3组)4组进行56 d的饲养实验,分析对虾的生长、血清理化、免疫指标和肠道菌群等变化.结果显示,S2组的终末体质量、平均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C、S1和S3组(P<0.05);S2、S3组内层上皮细胞的高度显著高于C和S1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S2和S3组血清中的尿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S1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S2和S3组血清中溶菌酶、总一氧化氮合成酶、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2组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血清丙二醛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肠道菌群Ace、Chao1、Shannon、Simpson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裂褶菌多糖的各实验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均下降,软壁菌门升高.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S2组中Formosa、Pseudoruegeria、Muricauda和鲁杰氏菌属(Ruegeria)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P<0.05),而弧菌属(Vibrio)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1.0%的裂褶菌多糖能显著提升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增加肠道有益菌丰度,降低有害菌丰度.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裂褶菌多糖 肠道菌群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高温胁迫对黑龙江茴鱼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急性高温胁迫对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生理适应性的影响,采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急性高温下(11、14、17℃和20℃)黑龙江茴鱼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和抗氧化酶等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急性高温胁迫过程中,黑龙江茴鱼血清生化指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17℃组和20℃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增加显著升高,血清中总蛋白(TP)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则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黑龙江茴鱼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随高温胁迫时间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高温胁迫24 h时,17℃组和20℃组黑龙江茴鱼肠道的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于胁迫48 h时,其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而脂肪酶活性显著增加.此外,黑龙江茴鱼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抗氧化物酶(GPX)活性随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在高温胁迫48 h时显著下降.肝脏中SOD和CAT基因相对表达量在急性高温胁迫下显著上调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在急性高温处理下黑龙江茴鱼在17~20℃下处于胁迫状态,其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受到显著影响.

关键词: 黑龙江茴鱼 高温胁迫 血清生化指标 消化酶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养殖模式对鲍营养成分与低温胁迫响应的差异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养殖模式中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的营养成分与低温胁迫响应的差异,采用南北接力养殖鲍和北方底播养殖鲍作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9月取样测量了肌肉组织中的总糖、蛋白质、有机物总量和氨基酸含量等营养成分和低温胁迫下的耗氧率和心率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底播养殖个体的总糖含量为(3.20±0.00)%、有机物总量为(27.60±3.70)%、必需氨基酸含量为(4.19±0.09)%,均显著高于南北接力养殖的个体(P<0.05)。低温胁迫条件下,南北接力养殖和底播养殖个体的耗氧率分别为(0.017±0.006)和(0.018±0.009) mg/(g·h),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底播养殖个体的心率为(12.82±1.72) BPM,显著低于接力养殖个体[(18.11±2.79) BPM](P<0.05)。研究表明,不同养殖模式显著影响皱纹盘鲍养殖个体的营养价值及其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过程,底播养殖个体有着更高的营养价值和低温耐受能力。此外,心率可作为高敏感性的指标应用于研究鲍等贝类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机制。

关键词: 皱纹盘鲍 低温胁迫 心率 营养成分 底播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