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生态环境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为材料,连续2个年度在河南省淇县、原阳、长葛、郸城、南阳5个试验点,分析不同环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筛选评价强筋小麦品质的代表性指标,并探究影响强筋小麦品质的生态环境因子,以期为优质强筋小麦的区域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2018-2019年度,原阳和南阳试验点的小麦产量显著高于淇县、长葛和郸城试验点;2019-2020年度,淇县、原阳和长葛试验点的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郸城和南阳试验点.不同试验点和年际间小麦品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2018-2019年度,郸城试验点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能量和最大拉伸阻力5个指标均未达标到强筋小麦标准,淇县试验点小麦的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未达到强筋小麦标准,除此之外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2019-2020年度,仅淇县试验点小麦的湿面筋含量、长葛试验点小麦的稳定时间未达到强筋小麦标准,除此之外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2个年度5个试验点间小麦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基本表现为弱化度>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形成时间>恒定变形拉伸阻力>能量>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延伸性>沉淀指数>吸水量、出粉率.小麦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弱化度、出粉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延伸性与沉淀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恒定变形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分别呈极显著、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能量、恒定变形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延伸性、出粉率和吸水量共计10个贡献率较大的指标,可作为评价强筋小麦品质的指标.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与拔节期—开花期日照时间分别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出粉率与拔节期—开花期日照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吸水量与开花期—成熟期日照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拔节期—开花期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含量、延伸性与越冬期—拔节期积温均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强筋小麦 产量 面粉品质 品质稳定性 积温 日照时间


GC-IMS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8个产区香椿挥发性成分差异
《食品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研究8个产区香椿挥发性成分差异.共鉴定出56种化合物,醇类和醛类的相对含量较高.基于化学计量学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可以很好区分8个产区香椿样品.基于PLS-DA模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得分对8个产区香椿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判别分析,筛选出12种(VIP>1)标志挥发性化合物,其中(E)-2-己烯醛-D、乙酸乙酯-D、苯酚、糠醛、苯乙醇是主要的差异代谢物.不同产区香椿挥发性化合物存在较大差异.GC-IMS可以实现对不同产区香椿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化快速分析,为香椿挥发性香气差异研究提供有益依据.
关键词: 香椿 挥发性化合物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镉与微量元素在小麦吸收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小麦生理阻控降Cd材料,以郑麦1354和郑麦1860为供试小麦品种,通过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Zn(1~10μmol·L-1)和Mn(1~10μmol·L-1)供应量对小麦生物量和Cd/Zn/Mn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Cd(1~50μmol·L-1)胁迫水平对小麦生物量和Cd/Zn/M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μmol·L-1 Zn和10μmol·L-1 Mn处理显著提高了两种小麦的生物量.Mn(1~10μmol·L-1)处理使郑麦1354和郑麦1860小麦地上部Cd含量分别降低了22.8%~29.4%和15.2%~17.5%,地下部Cd含量分别降低了25.7%~30.0%和28.6%~31.6%,Zn(1~10μmol·L-1)处理使郑麦1354和郑麦1860小麦地下部Cd含量分别降低了20.3%~34.3%和18.9%~43.0%,此外还使郑麦1354地上部的Cd含量降低了10.1%~13.1%.不同Cd胁迫(1~50μmol·L-1)均有提高小麦生物量的趋势.随着Cd胁迫水平的提高,两个品种地上部和地下部Cd含量均呈升高趋势,地下部Zn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Mn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在小麦吸收金属元素过程中,Cd与Mn存在竞争关系,而与Zn的关系则较为复杂,且其竞争程度因品种而异.研究表明,适度提高Mn和Zn供应能显著降低小麦植株Cd含量,因此Mn和Zn是实现小麦降Cd的有效生理阻控材料.


红花光调控信号途径关键基因CtHY5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中草药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以药用植物红花Carthamustinctorius为研究对象,克隆光信号途径关键转录因子HY5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为红花HY5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红花转录数据为参考,设计引物,采用PCR扩增方法从红花中克隆得到HY5的全长c DNA和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分析,预测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tHY5基因在红花不同组织及花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 CtHY5基因的c DNA全长为462 bp,编码153个氨基酸,DNA全长为1941 bp,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tHY5为亲水性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系统进化树及模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CtHY5与来自菊科的刺菜蓟、黄花蒿、薇甘菊、向日葵、莴苣中的HY5进化关系较近。定量分析表明,在白色红花和红色红花中,CtHY5基因均在花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茎和苞片,在根中表达量最低。此外,除了根外,CtHY5基因在白色红花各组织中的表达量要明显高于红色红花。结论 首次从红花中克隆得到了光信号途径关键转录因子CtHY5基因,并研究了该基因在不同花色红花品系中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砜吡草唑和吡氟酰草胺混配对抗性多花黑麦草的防除技术
《农药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抗性多花黑麦草防除技术,为其防除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多花黑麦草对炔草酯等常用茎叶处理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砜吡草唑+吡氟酰草胺(150+150 g a.i./hm2)于小麦播后1 d进行土壤处理对抗性多花黑麦草防效最好,株防效达60.62%~94.38%,鲜质量防效达97.14%~99.77%.该处理对小麦增产效果显著,安全性好.[结论]砜吡草唑+吡氟酰草胺(150+150 g a.i./hm2)于小麦播后苗前土壤喷雾处理对抗性多花黑麦草防效较好,且对小麦安全.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化学防除 抗药性 砜吡草唑 吡氟酰草胺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烟草组分识别
《农业工程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准确识别不同烟草配方组分,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针对烟草工业常用的叶丝、梗丝和再造烟叶丝3种烟草配方组分开展太赫兹光谱特性分析和分类识别方法研究.对0.35~1.50 THz范围内3种烟丝的吸收系数谱和折射率谱进行分析,通过低方差滤波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行光谱特征提取和降维,分别建立针对吸收谱和折射谱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模型、最邻近分类(K-Nearest Neighbor,KNN)模型和袋装树(Bagged trees)分类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吸收系数谱的分类模型准确率最高,低方差滤波结合PCA的特征提取算法能显著提高分类效果,其中KNN模型准确率达到98.3%.对频域光谱使用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特征提取并结合SVM模型,分类准确率也在90%左右.研究表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可应用于不同烟草组分的分类判别,为太赫兹技术在烟草物料无损检测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光谱 模型 烟草组分 太赫兹时域光谱 分类识别 最近邻分类 低方差滤波


铅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烟草铅吸收、运转及积累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10个不同基因型烟草品种为试材,通过盆栽方式,研究铅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烟草的铅吸收、运转及积累特性,以筛选出铅低集聚型烟草用于烤烟的安全生产及铅高富集型烟草用于铅污染土壤的改良.结果表明:随着外源铅浓度的增加,烟草铅含量表现为上升趋势,不同浓度铅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烟草的生物量、铅含量、铅积累量、耐性指数、转运系数存在显著差异.在0、500、1000 mg?kg-1铅浓度胁迫下烟草品种K326(G10)叶片铅含量比云烟87(G3)分别高33%、61%、104%,比LY1306(G7)分别高33%、43%、50%;G7根系铅含量比G3分别高84%、109%、220%,比G10分别高21%、18%、167%;G7整株平均铅含量比G3分别高100%、93%、153%,较G10分别高2%、17%、61%.综上,云烟87可用于烟草安全生产,K326可用于铅污染土壤的修复,LY1306由于转运系数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烟草,因此叶片铅含量较低,可用于烟草安全生产和铅污染土壤的修复.


2016年-2019年河南信阳黏虫的种群动态及虫源性质分析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河南信阳黏虫的发生情况,本研究利用高空探照灯对2016年-2019年黏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及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2019年在河南信阳监测的黏虫成虫主要为东方黏虫(又称为黏虫)和劳氏黏虫,均一年发生5代,整个监测期间均出现多个高峰期.其中,东方黏虫以一代为主,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4.62%~82.96%,并且大部分虫源向外迁出,少部分留在本地;劳氏黏虫以三代或四代为主,以留在本地或迁入为主,只有少数向外迁出.本研究为河南省信阳地区黏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