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管理研究
《会计师 》 202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科研经费“放管服”系列政策文件和改革措施。在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本文通过分析“放管服”政策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影响,发现科研事业单位推进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经费管理的有效措施,以期提升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为科技创新赋能。


非洲猪瘟病毒野毒株与基因缺失株三重荧光定量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兽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非洲猪瘟病毒B646L、MGF505-2R和CD2v基因分别设计了引物和探针,经过条件优化,建立了基于TaqMan探针技术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与猪场常见病毒的核酸不发生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分析显示,针对B646L、MGF505-2R和CD2v基因的最低检测下限分别为6.5,8.0和14.0 copies/μL;并且该方法在10~1~10~7 copies/μL模板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组间变异系数为0.05%~2.68%,组内变异系数为0.10%~1.17%,稳定性良好。进一步针对临床核酸样品的检测显示,本方法和OIE推荐的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非洲猪瘟病毒野毒株和基因缺失株的荧光定量PCR鉴别检测方法,为临床非洲猪瘟病毒的监测诊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荧光定量PCR B646L基因 MGF505-2R基因 CD2v基因


适宜冬闲烟田种植的菜肥两用油菜基因型筛选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适宜豫中冬闲烟田种植的菜肥两用油菜基因型,采用大田试验,比较9个油菜基因型生育期、菜薹产量和品质,并研究不同基因型油菜残枝掩青后对后茬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油123耐寒性差、生育期过长,不适宜豫中冬闲烟田种植;其他基因型油菜生育期适中,杂双6号、丰油10号、杂双7号菜薹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分别为27 727.80、27 529.05、25 740.15 kg/hm2.丰油10号和杂双7号菜薹粗纤维含量较低,分别为0.97%和0.98%,杂双5号和丰油10号油菜薹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分别为1.06g/kg和1.04g/kg.与CK(不种植油菜)相比,种植菜肥两用油菜可以促进烤烟前期发育和后期烟叶落黄,其中种植丰油10号处理对烟叶后期落黄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冬闲烟田种植油菜后,烟叶的产量、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均较CK显著提升,其中种植杂双7号处理烟叶产量提高67.62%;种植丰油10号处理烟叶产值提高82.82%.冬闲烟田种植油菜后,烟叶中烟碱和氯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其中种植杂双6号处理烤后烟叶烟碱含量降低45.45%,种植丰油10号处理烤后烟叶氯含量下降23.58%.冬闲烟田种植油菜能提高烟叶香气质,降低刺激性,提升燃烧性和感官评吸总分,其中种植丰油10号处理烤后烟叶感官质量最好.综合来看,丰油10号为最适宜豫中冬闲烟田种植的菜肥两用油菜基因型.


山药品种特征特性、适应性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山西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山药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具有增强免疫力、助消化、降血糖、抗衰老、抗肿瘤等功能。山药在我国生产、栽培、利用历史悠久,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通过育种工作者的持续努力,近20 a来全国山药种植区的山药新品种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北京、广西省、江苏省、福建省审定的山药品种相对较多。通过对已审定的26个山药品种的选育方法、生育期、薯块形状、薯块表皮颜色、薯块肉质颜色、薯块产量、薯块品质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山药引种试验以及山药种植中种苗选择、种植模式、栽植密度、施肥管理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山药生育期主要分为早熟、中熟、晚熟,成熟期相差20~120 d;薯块形状包括长圆柱形、圆柱形、酒壶形、纺锤形、粗短块状、扁块形等;薯块表皮颜色包括棕褐色、浅褐色、紫褐色、黑褐色、土黄色、紫色、鲜红色等;薯块肉质颜色主要有白色、乳白色、紫色、紫红色;薯块产量范围为2.15万~7.50万kg/hm2;不同山药品种的淀粉、铁、锌含量不同。研究者不仅选育了不同类型的山药新品种,还通过引种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其他山药品种。目前,山药繁殖主要采用薯块和零余子,其中,薯块的出苗率较高;山药以起垄种植为主,部分地区运用浅生槽栽培技术;山药种植密度因品种不同存在显著差异,为3.075万~14.010万株/hm2;氮肥和钾肥对山药生长的影响大于磷肥。


一种提高实验重复性的大豆胞囊线虫抗性鉴定方法
《浙江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抗性鉴定是开展相关研究不可或缺的技术.本研究针对抗性鉴定过程中调控小环境提高大豆胞囊线虫接种效率,建立一种可提高实验重复性的抗性鉴定方法,为开展抗性资源筛选、 培育抗病品种、 鉴定大豆种植区感染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生理小种类型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在抗性鉴定容器底部铺设4 cm高底滤网,并加0.3~0.5 cm深的水,利用水分蒸发保持大豆胞囊线虫生长所需要的湿度,并降低由于光照引起的局部高温;将经蔗糖梯度离心纯化后的虫卵用于接种,将传统的一次接种改为间隔24 h的两次接种,减小接种时所打孔的直径,增加虫卵与寄主的接触面积,以上改进保证接种的虫卵数量更精确,辅助虫卵孵化后尽快找到寄主并侵染.通过在待鉴定材料下面铺设底滤网和加水,待鉴定大豆植株的生长环境在温度和湿度方面得到有效改善;通过纯化虫卵、 多次接种及减小接种时虫卵与根系间孔直径方面的改进,提高了线虫侵染效率,使得大豆胞囊线虫抗性鉴定结果有较好的重复性.本研究报道的一种基于调控小环境提高实验重复性的大豆胞囊线虫抗性鉴定方法,可用于大豆胞囊线虫病相关研究.


丹参茎基腐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植物病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河南丹参产区发生一种新的病害,将其命名为茎基腐病害。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课题组从河南丹参产区采集典型病害标本并进行病原菌分离,共获得25株真菌分离物,其中23个分离物(SM1-SM23)形态与链格孢属真菌一致,2个分离物(SM24-SM25)形态与镰刀菌属真菌一致。选取代表性菌株SM10和SM24对丹参茎基进行致病性测定,分离物SM10能够引起与病样一致的症状,并且在发病部位重新分离出该病原菌,完成科赫氏法则验证。通过形态及分子特征鉴定确定引起丹参芝基腐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在温度为28℃,光暗交替(12 h)最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pH值在5~11之间该菌生长良好,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产孢的最适碳氮源为乳糖和酵母浸出物。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参试的5种药剂均对A.tenuissima有抑制效果,其中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质量浓度为50 mg·L-1时抑菌率分别为78.4%、100%和93.3%,可作为防治丹参茎基腐病的主选药剂。


肉牛全混合日粮(TMR)饲喂关键技术及应用
《饲料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是实现肉牛养殖从传统模式过渡到现代化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对提高肉牛养殖效益,实现肉牛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全混合日粮的优点及局限性、饲喂关键技术及应用全混合日粮对肉牛瘤胃及内环境参数、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以期为TMR在肉牛养殖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家禽疱疹病毒CRISPR/Cas9基因编辑最新研究进展
《畜牧兽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编辑是最新一代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向导RNA(gRNA)的介导下几乎可以靶向编辑任何一种基因,实现基因组的定点突变、敲除或插入.近年来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大基因组DNA病毒的研究,尤其是用于疱疹病毒的基因编辑已成为病毒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国际热点.自2016年首次报道利用CRISPR/Cas9系统改造家禽疱疹病毒如马立克病病毒(MDV)基因组以来,短短5年时间已全面应用于家禽疱疹病毒的蛋白编码基因和非编码RNA基因的编辑、基因缺失疫苗和重组疫苗研发、抗病毒治疗以及抗病育种等领域.本文详细综述了当前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家禽疱疹病毒中的应用进展和最新成果,并对其面临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家禽疱疹病毒


不同种植方式对饲料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对饲料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3个品种的饲料油菜(双油1851、丰油10号和双油195)在3种不同种植方式(撒播及行距分别为20.0、33.3 cm的条播)下进行试验,测定苗期叶片数、茎粗、叶绿素指数以及各营养品质.结果显示:3种种植方式对饲料油菜地上部产量的贡献为20.0 cm条播>撒播>33.3 cm条播.在行距20.0 cm的条播下,3个品种在苗期和角果期均表现出较高的生物产量,其中双油1851两个时期的产量均为最高,分别达49 522.25、76 633.72 kg/hm2.双油1851在3个种植方式下的粗灰分(Ash)含量均显著高于丰油10号和双油195(P<0.05);在33.3 cm条播和撒播下的Ash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和种植方式(P<0.05).双油1851在3种种植方式下的粗脂肪(EE)含量显著低于丰油10号和双油195(P<0.05);丰油10号在20.0 cm的条播下的E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种植方式(P<0.05);双油195在33.3 cm的条播下的EE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和种植方式(P<0.05).双油195在33.3 cm条播下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种植方式(P<0.05),在撒播条件下的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种方式(P<0.05).研究表明,行距20.0 cm条播下,3个品种整体Ash、EE和粗蛋白含量均较高,其中双油1851角果初期在20.0 cm的条播下生物量最高达76 633.72 kg/hm2,营养品质较优.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红外预处理温度对花生油香气成分的影响
《食品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采用红外辐射技术对花生油进行预处理。首先对红外辐射预处理后花生油的风险因子和品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花生油样品中苯并芘含量、酸价、过氧化值最高分别为3.91μg/kg、0.27 mg/g和0.020 g/100 g,均远低于国家标准,表明红外辐射技术用于制备浓香花生油切实可行。在明确花生油样品香气成分的基础上,对不同温度下花生油样品的风味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探究红外预处理温度对花生油香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红外辐射预处理有助于丰富花生油的香气组成,增加花生油的焙烤香气,降低生腥味,但温度过高容易使焦糊味、辛辣味等不良风味增加。花生油样品的挥发性化合物共有4个主成分,其中前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93.145%,可涵盖花生油样品香气的大部分信息;不同红外预处理温度下花生油的代表性呈香物质各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