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花椒绿色生产管理关键技术

农业与技术 2021

摘要:花椒耐旱耐贫瘠,具有较高的栽培经济效益,近年来种植面积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椒园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当年花椒种植的收益,本文针对花椒树体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控、肥水管理、整形修剪、采后管护等关键时期提出了生产管理改进措施,以期为促进花椒产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 花椒 花果管理 肥水技术 病虫防控 整形修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叶型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组分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最佳种植密度有利于对不同叶型马铃薯品种的田间管理,而且在高产同时可以获得最佳产量组分。为研究马铃薯叶型和种植密度的相互关系,找到不同叶型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选取株型直立的中晚熟代表品种Atlantic(叶上冲型)和甘农薯7号(叶平展型),固定行距70cm,设置30、25、20、15和10cm 5个株距,测定了植株性状、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块茎产量组分,并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2个品种性状差异以及植株性状和产量组分之间的相关性。田间鉴定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个品种的株高、节间距、披垂度和叶面积指数增加,茎粗、垂角和叶夹角降低,光合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增加,但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降低。相对于叶上冲型品种Atlantic,叶平展型品种甘农薯7号披垂值显著增加。株距为15~30cm时,2个品种种植密度的提高均可以显著增加单株产量、单株结薯数和小区产量。结果表明,叶平展型品种甘农薯7号在株距25cm、叶上冲型品种Atlantic在株距20cm时,植株冠层结构分布最佳,商品薯率和小区产量较高,为最适种植密度。

关键词: 马铃薯 植株性状 叶型 种植密度 产量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道地药材西和半夏高效栽培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2021

摘要:结合西和县半夏的生产实践,从基地选择、备种、播种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初加工等方面总结出了道地药材西和半夏现代高效栽培技术。

关键词: 道地药材 西和半夏 高效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树对白粉病抗性与叶片结构的关系

果树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梨树对白粉病的抗性与叶片结构的关系。【方法】2018—2020年连续调查8个梨树品种田间白粉病的发生程度,室内观测各品种的叶片气孔和茸毛密度、蜡质含量、比叶重及横切面组织结构特征。【结果】不同梨树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抗性品种间叶片的气孔密度、比叶重差异不显著,与品种抗病性无关;不同抗感品种间蜡质含量不同,抗病品种叶片的蜡质含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与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不同抗性品种间茸毛数量不同,抗性品种叶背面没有茸毛,感病品种没有茸毛的病情指数低,有茸毛的病情指数高,茸毛的数量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品种叶片的显微结构特征差异显著。【结论】不同梨树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水平不同,梨树叶片蜡质含量及茸毛密度可以作为梨树白粉病抗性鉴定的主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 梨树 白粉病 叶片结构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山旱地桃园生草对土壤肥力和桃果品质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2021

摘要:为探索桃园生草对桃园土壤和桃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清耕处理为对照,进行了桃园不同生草方式比较试验。对桃园土壤养分含量、桃产量及果实品质等指标进行比较表明,桃园行间种植毛叶苕子、行间自然生草均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也均能提高桃单果重,进而提高桃产量,但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Vc含量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桃园生草 土壤肥力 果实品质 浅山旱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引起向日葵盘腐和瘦果花皮的根霉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霉(Rhizopus spp.)引起的盘腐病是向日葵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近年甘肃酒泉的食用向日葵制种田和生产田,向日葵根霉盘腐和瘦果"花皮"发生严重,重病田盘腐病的发病率达100%,给该地区食用向日葵制种和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2017年和2018年从酒泉食用向日葵罹病花盘和"花皮"瘦果样本上分离得到34株根霉属真菌,样本检出率达100%。依据菌株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其鉴定为葡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和少根根霉(R.arrhizus)。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葡枝根霉可侵染向日葵的舌状花和花托,引起褐色盘腐;少根根霉和葡枝根霉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还可侵染向日葵叶片和胚根。葡枝根霉引起向日葵盘腐病在我国系首次报道。

关键词: 向日葵 盘腐病 葡枝根霉 少根根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秸秆还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特征分析

草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系统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壤养分的演变规律、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分析作物产量及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利用河西绿洲灌区31年(1988-2018年)的灌漠土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开展了以秸秆与磷肥配施(SP)、秸秆与氮磷肥配施[1/2(S+N)P]、氮磷配施(NP)、不施肥(CK)为处理的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了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pH,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间作体系灌漠土土壤养分演变规律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第31年和逐年平均值与试验初始值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73.3%和25.8%,土壤全氮增加50.6%和21.7%,土壤全磷增加22.5%和3.8%,土壤全钾含量增加19.9%和38.2%;与对照(CK)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55.3%和20.0%;土壤全氮增加28.8%和15.9%,土壤全磷增加50.2%和13.4%;土壤全钾增加23.5%和0.2%。秸秆连续还田9年后小麦产量比对照平均降低5.8%,第10年开始小麦产量逐年增加,比对照平均增加65.9%。玉米产量在秸秆连续还田13年间比对照平均降低8.2%,之后较对照平均增加22.0%。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施用秸秆或秸秆氮磷肥配施,土壤培肥效果均显著优于单施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秸秆与氮磷化肥配施能持续提升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 长期秸秆还田 河西绿洲灌区 灌漠土 土壤肥力特征 作物产量稳定性和持续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麻/小麦间作与胡麻-小麦轮作对土壤理化特性及胡麻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下茬胡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设置胡麻/小麦间作(CI)、胡麻-小麦轮作(CR)和胡麻连作2年(CC2)3种种植模式,于第二年收获后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土壤水提液综合效应,及第三年的胡麻生长和产量,探寻间作和轮作影响胡麻生长和产量的原因。结果表明,与CC2相比,CI和CR降低土壤pH,使土壤中的氮、磷、钾被作物充分利用;CI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CR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CI减弱土壤水提液对胡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自毒作用,而CR土壤水提液的综合化感效应则表现出促进作用。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细菌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CR降低了土壤真菌多样性;且CI和CR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与CC2相比,CI和CR都有利于下茬胡麻生长,使得单株产量显著提高,从而提高小区产量,且CR增产效果更加显著。由此可见,胡麻与小麦间作或轮作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提升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自毒作用、改变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有利于下茬胡麻的生长,为胡麻高产栽培模式及区域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间作 轮作 小麦 胡麻 土壤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燕麦根腐病生防菌的鉴定及其防治效果

草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是引起燕麦(Avena sativa)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开发高效防治燕麦根腐病的绿色生物菌剂,本研究从健康燕麦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燕麦镰孢菌高效拮抗细菌YF,并开展了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研究了该菌的抑菌谱及对燕麦镰孢菌的室内防治试验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菌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活性测定发现该菌对燕麦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70.69%,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5.92%.通过抑菌谱筛选发现该菌对常见的8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利用该菌发酵液处理后燕麦镰孢菌菌丝出现异常分枝、囊泡状畸形且伴有细胞壁破裂.盆栽试验表明,该菌对燕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1.45%,其防效显著高于化学农药多菌灵(61.87%)?(P?

关键词: 燕麦;根腐病;燕麦镰孢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银市主栽大田小麦加工品质实验研究及环境影响评估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白银市大田小麦加工品质及流变学特性开展研究,评估白银市小麦品质及产业发展现状,定性研究自然环境对小麦品质的影响规律,为当地选种、品种改良、产业规划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大田抽样的方法从白银市小麦主产区基本农田抽取13个品种、27份小麦籽粒样品,基于国家标准系统测定了小麦品质并进行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待试小麦籽粒中,仅吸水率变异系数小于10%,籽粒硬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延伸度对应变异系数介于10%~20%,其余品质指标变异系数均大于20%.【结论】白银市大田小麦多项品质指标均高于甘肃省或全国平均值,整体达到中筋水平;各小麦品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品质差异,同一产区内不同品种"插花"现象十分普遍,小麦品质参差不齐,不利于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白银市大田小麦拉伸特性普遍偏弱,宜于挤压成型、粉碎研磨,适合加工饼干、代餐粉等;小麦品质在样点县间呈明显差异化分布,环境因素对小麦品质存在显著影响,海拔、纬度、降水量越高,小麦蛋白质含量、主要流变学特性呈提升趋势.

关键词: 白银市 大田小麦 品质特性 流变学特性 旱作农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