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磷脂在肉鸡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饲料工业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120羽1日龄的AA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5羽鸡。研究大豆磷脂替代基础日粮(对照组)中1%、2%、3%的玉米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大豆磷脂替代日粮中的玉米使肉鸡42日龄增重分别提高了2.1%、4.4%和8.7%;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了3.5%、5.2%和8.1%;饲养成本分别下降了2.3%、3.5%和5.8%;胸肌率分别提高了14.7%、0.9%和-0.49%,腹脂率分别提高了11.06%、20.28%和44.7%。


中俄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大豆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质资源的扩增、改良和创新是解决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主要途径。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俄罗斯和黑龙江省的82份野生大豆和东北四省区的39份栽培大豆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种质资源利用和创新提供分子依据。在所合成的45对SSR引物中,12对引物扩增结果表现出良好的多态性,多态性位点共检测到5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2~7个,平均4.17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59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734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被明显的分开,与以往大豆属Soja亚属的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一致,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分为两个种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依据。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2595和0.1895,表明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比栽培大豆丰富。因此,可以利用俄罗斯和东北地区的野生大豆特有等位变异来扩大东北栽培大豆遗传多样性,进而拓宽东北大豆遗传基础。


马铃薯加工性状亲子代间表现型差异的研究
《中国马铃薯 》 2008
摘要:试验选用20个具有良好加工性状表现的马铃薯品种或品系,配制了16个杂交组合,在实生苗当代进行子代测验,以验证亲本的表型和杂种实生苗当代块茎表现的关系。通过对后代群体块茎的比重、长宽比、芽眼深浅等性状的表现,来评价亲本和组配方式对后代性状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亲本表现在比重、薯形,芽眼三个性状上不能够完全准确地预测其子代表现,需要通过其子代表现来进行评价。在组合的配制效应上,Vester×Fl1867、Fl1771×台湾红皮、Wauseon×Caribe、以及CIP380854.3×Fl1533的后代群体表现好,可以作为选育加工品种的组合在育种应用。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与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8
摘要:"十五"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科技创新能力及服务"三农"能力上有了较大提高,对推动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全院25个研究所的农业部"十五"综合科研能力评估的基本数据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分析。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十五"以来的综合科研能力有了较大进步,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不同基因型马铃薯的花药培养
《中国马铃薯 》 2008
摘要:马铃薯花药培养在马铃薯育种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杂交圃中77份亲本材料为试验材料,对花药高温前处理、培养基和基因型等因素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花药培养对基因型有很大依赖性,不同基因型马铃薯愈伤诱导率范围是0.16%~9.50%,胚状体发生率范围是0.31%~15.63%。克97G8-4、讷16和白俄3的植株再生率范围为12.00%~23.08%,其余全部没有分化出植株。倍性鉴定表明:双单倍体的发生率为93.75%。诱导培养基以MS+0.5 mg·L-1 NAA+1.0 mg·L-12,4-D+1.0 mg·L-1 KT+0.5%活性炭+100 mg·L-1 AgNO3,即③号效果最好,植株分化培养基以MS+4.0 mg·L-1 GA3+2.0 mg·L-1 ZT+30 mg·L-1蔗糖+0.7%琼脂,即②号效果较好。高温预处理对胚状体的发生有利。


高粱南繁制种栽培技术及应注意的问题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8
摘要:南繁制种对于高粱育种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海南三亚地区的气候、土壤及病虫害等都跟北方有很大差异,这样就给南繁制种的顺利完成带来一定的困难。通过几年的南繁工作实践,总结出提高高粱制种产量及注意的问题。


黑龙江省谷子育种工作的回顾及展望
《中国农技推广 》 2008
摘要:谷子是一种粮草兼用作物,在旱地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具有抗旱、耐瘠的特性。二是小米营养丰富,保健价值高。三是谷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较高,是发展畜牧业不可缺少的优质饲草。多年来,本省在谷子育种工作中,采用系统选育、杂交育种、辐射诱变等方法,先后育成和推广了龙谷、嫩选、备荒等系列谷子新品种100多个,


水稻壮秧标准及培育壮秧的关键技术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
摘要:阐述了水稻壮秧的作用,从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二方面描述了水稻壮秧的标准,从生产实际出发阐明了培育壮秧的关键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