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苗期低温胁迫下烯效唑对红小豆根系抗寒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烯效唑(S_(3307))在寒地红小豆生长中缓解低温伤害、保护根系的作用,建立红小豆抗冷生产技术体系,达到保产增产的目的,在盆栽条件下,以两个红小豆品种宝清红(耐冷型品种)和天津红(冷敏型品种)为材料,于苗期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15℃,分别持续1,2,3,4,5 d)和叶面喷施20 mg·L~(-1)S_(3307)处理,对红小豆根系抗寒生理指标、产量及不同温度敏感性红小豆品种的S_(3307)响应差异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幼苗期低温导致红小豆根系逆境生理指标发生变化,低温诱导SOD、POD和CAT活性的增强,引起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提高,同时也促使MDA含量上升,最终导致红小豆产量下降。与常温条件相比,喷施清水的宝清红和天津红,低温处理3 d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59.21%和52.57%;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0.12%和25.39%;SOD、POD和CAT活性分别提高了14.92%和11.01%、5.93%和0.75%、53.33%和13.33%。低温处理5 d时,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6.27%和3.15%;MDA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5.41%和51.08%、产量分别显著下降了19.39%和41.69%。低温条件下,喷施S_(3307)与喷施清水的宝清红和天津红相比较,处理3 d时,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22.01%和0.46%、8.55%和1.40%;SOD活性分别提高了13.45%和24.06%、POD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23.60%和15.95%,CAT活性分别提高了4.35%和5.88%。处理5 d时,MDA含量分别降低了9.05%和4.37%;产量分别显著提高23.06%和43.88%。综上,S_(3307)通过增加可溶性物质和脯氨酸的含量,提高保护酶活性,降低MDA含量,从而缓解低温伤害,进而降低低温对红小豆造成的产量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牧1号羊草新品系选育和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决松嫩平原羊草草原退化、草地改良过程中羊草品种匮乏的问题,自1996年起,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牧草育种课题组从黑龙江省西部龙江县、肇东市、肇源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天然羊草草原优势建群种中采集种子,以干草和种子产量高、生长整齐一致、营养丰富为选育目标,采用多次混合单株选择的方法选优去劣,历经18年育成了龙牧1号羊草(Leymus chinensis Longmu No.1)新品系,并以国审品种东北羊草和吉生1号羊草为对照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2015年进入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网.结果表明:龙牧1号羊草平均干草产量为8 799. 20 kg/hm2,较对照品种东北羊草和吉生1号羊草增产15. 73%和31. 41%,且达显著水平(P <0. 05);平均种子产量为206. 17 kg/hm2,较对照东北羊草和吉生1号羊草增产16. 31%和42. 96%;抽穗期粗蛋白含量达到13. 34%.说明龙牧1号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寒、耐盐碱、产草量高,是适合东北寒区人工草地建植、退化草原改良治理的优质牧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碱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蛋白组的初步分析
《草地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WL343HQ"为材料,对其幼苗进行150mmol·L-1的Na2CO3和NaHCO3混合盐碱胁迫,采用iTRAQ技术结合反相液相色谱与液相串联色谱,分析盐碱胁迫叶片中蛋白表达的变化,并对获得的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盐碱胁迫处理下共鉴定到318个显著差异蛋白,包括172个上调蛋白和146个下调蛋白,这些差异蛋白的功能涉及多种代谢途径,其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质表达量总体下调,与苯丙素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和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蛋白质表达量总体上调。通过蛋白组学分析技术可有效筛选紫花苜蓿叶片中差异表达蛋白,可为深入研究紫花苜蓿应对盐碱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苏打盐碱胁迫 蛋白质组 差异蛋白 代谢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来源于传统发酵乳制品的植物乳杆菌对赭曲霉毒素的吸附作用研究
《食品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对来源于传统发酵乳制品的27株植物乳杆菌对液体培养基内赭曲霉毒素(OTA)的清除能力、清除途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是通过吸附作用清除MRS培养基内的OTA,菌株Lp22、Lp39和Lp4的吸附率分别为54.50%、50.79%和48.80%;菌体细胞吸附毒素形成的复合物不稳定,90%添加到培养体系内的OTA可以通过PBS溶液和乙腈/水溶液回收;活性和热失活菌株都具有结合OTA能力,菌体吸附PTA的能力与培养时间、菌体浓度和培养温度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羊草根际固氮菌数量分析及PGPR的筛选评价
《中国草地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采用随机选择法从天然羊草草原与人工羊草草地选取健康羊草植株样品,在实验室分离获得羊草根际固氮菌及根际促生菌(PGPR,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对PGPR的耐盐、耐碱、泌酸、溶磷、生长素分泌、菌株促生植株生物量、全氮量7项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天然羊草草原固氮菌数量极显著高于人工羊草草地固氮菌数量,二者相差约8倍。对筛选菌株所有指标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获得菌株的综合评价排序和优异菌株,其中3个菌株TRTR6、TRTR4和TRTR2表现优异,为下一步生产菌肥提供潜力菌株资源和数据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油菜素内酯对NaCl胁迫下亚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纤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品种Diana为研究对象,探讨NaCl胁迫下,施用外源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R)对亚麻种子萌发、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50 mmol·L~(-1)NaCl胁迫下,采用0.05~0.5 mg·L~(-1)BR浸种,与对照相比,亚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均显著提高(P<0.05),采用0.5 mg·L~(-1)BR浸种效果最好。适当浓度BR预处理显著增加NaCl胁迫下亚麻幼苗叶绿素含量,提高SOD、POD、SuSy、β-1,3-葡聚糖酶等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减轻盐害胁迫。通过综合比较确定,0.1~0.2 mg·L~(-1)BR处理对提高亚麻幼苗耐盐性效果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秸秆深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辽宁省半干旱地区进行了6年秸秆深还田小区定位试验,秸秆施用量分别为0(CK)、6 000 kg/hm~2(T1)、12 000 kg/hm~2(T2)、18 000 kg/hm~2(T3)、24 000 kg/hm~2(T4),将秸秆还入>20~40cm土壤亚表层,利用干筛、湿筛得到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结果表明:秸秆添加与CK比可降低土壤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土壤机械性团聚体主要集中在>0.25 mm粒级,而水稳性团聚体主要集中在<0.25mm粒级,与CK处理比秸秆的添加增加了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随秸秆还田量增加,MWD值增大;秸秆深还田使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均高于CK,对>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碳含量的影响大于0~20 cm土层;秸秆深还田可增加玉米产量,随秸秆还田时间延长,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玉米产量增加存在差异,2016年玉米产量测定结果各处理与CK比,T1增产4.66%、T2增产6.71%,T3增产5.37%、T4增产8.82%。秸秆深还田,能够提升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利于增加土壤团聚体碳含量,对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法及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运移变化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耕法与秸秆还田方式下,旱地草甸土土壤水分随深度运移的变化,为今后生产中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耕作与培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3种耕法免耕、浅翻、深翻与3种秸秆还田方式覆盖还田、浅翻还田、深翻还田条件下,作物生长不同时期、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容重的变化。[结果]土壤水分的年际间变化与降水量和降水变率有一定的关系。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连续2 a免耕,年际间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特征曲线基本一致,0—20 cm耕层田间持水量降低13.62%,而浅翻与深翻分别增加11.32%和27.98%;耕翻深度对20—30 cm土层水分的影响较大,随作物生长和地表覆盖度增加,40 cm以下土层含水量的变化减弱。秸秆还田条件下,0—20 cm耕层浅翻还田与深翻还田田间持水量分别增加16.24%,5.08%,而土壤容重降低0.12,0.09 g/cm~3。[结论]同一耕法有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水分含量高于无秸秆还田,降水量越少,差异越明显。与免耕和免耕覆盖比较,翻耕与翻耕还田均增加了作物生长期间土壤含水量,提高了作物抗旱能力,产量有增加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菜中BrpR8长非编码RNA表达特性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白菜中BrpR8长非编码RNA的表达特性,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整体原位杂交及Northern blotting等方法,对BrpR8 lncRNA进行序列及二级结构特征、表达特性及应激应答特性分析。结果表明:BrpR8 lncRNA长度约261 nt,是白菜中发现的拟南芥AtR8 lncRNA (259 nt)的同源物,它具有RNA聚合酶Ⅲ转录物结构特征,在种子萌发阶段根伸长区特异表达,并响应CuCl2和SA应激环境。结果表明,BrpR8 lncRNA的发现扩大了长非编码RNA已有的物种,为非编码RNA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近红外预测羊草水分含量的特征光谱模型研究
《草地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分是牧草最为重要的品质属性,水分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牧草品质的变化。羊草(Leymus chinensis)因富含重要的维生素、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脂肪等家畜必需营养成分,在收获和储藏过程中极易受到生长地的水、土、气等的影响而发生营养成分损失或变质,因此为了有效降低冗余无信息变量,提高羊草水分含量近红外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本研究采用4种光谱特征区间选择方法,包括间隔偏二乘法(Interval 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iPLS)、向后区间偏最小二乘法(Backward interval PLS,BiPLS)、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ynergy interval PLS,SiPLS)、和连续投影算(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建立羊草水分含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SiPLS方法最适合用于羊草水分含量特征波长的筛选,其次为BiPLS方法,最差的方法为iPLS,同时,相对分析误差(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RPD)=2.648>2.50。这表明SiPLS的近红外光谱模型在预测羊草水分含量的应用上完全可行,预测精度在96.13%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