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E3泛素连接酶基因GmAIRP1的同源克隆及在烟草中的功能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3泛素连接酶在植物抵御高盐及干旱等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克隆获得大豆E3泛素连接酶基因GmAIRP1,该基因cDNA全长为642 bp,编码213个氨基酸。蛋白结构域分析表明,GmAIRP1具有典型的RING-finger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GmAIRP1与蒺藜苜蓿MtAIRP1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表达分析显示,GmAIRP1可被高盐、干旱和ABA诱导表达,并在胁迫1 h或3 h时表达量达到最大。抗逆表型分析表明,GmAIRP1转基因烟草在高盐和干旱胁迫21 d后,生长状态优于野生型,提高了植株对高盐和干旱胁迫的耐受性。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显示,在高盐和干旱胁迫下,GmAIRP1转基因烟草的POD和CAT活性提高,整体高于对照,MDA含量始终低于对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Gm AIRP1能够通过激活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来增强植物抵御高盐和干旱胁迫的能力,在植物响应高盐和干旱胁迫中发挥正调控作用。
关键词: 大豆 E3泛素连接酶 GmAIRP1 表达分析 功能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高世代选系疮痂病抗性评价及SSR辅助筛选
《中国蔬菜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国外种质资源创造的20份高世代马铃薯无性系为试材,以尤金为感病对照,克新18号为抗病对照,采用自然病圃和人工接种的鉴定方式进行疮痂病抗性评价,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试材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对比SSR遗传相似性系数聚类结果和试材抗病性分类结果,探究利用SSR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疮痂病抗病资源的可行性。从试验地土壤和感病块茎共分离纯化具有链霉菌特征的菌株278份,其中240份来自于块茎,38份来自于土壤。具有致病力的菌株127株,经鉴定全部属于Streptomyces scabies菌种。试材间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可分为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4个类型。人工接种与自然病圃抗性鉴定结果存在极显著相关(R~2=0.946 7)。抗病类型与感病类型通过SSR遗传相似性系数聚类大致可以区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立近红外特征波长模型快速测定羊草常规营养成分的研究
《草地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羊草(Leymus chinensis)中的常规营养成分,利用无信息变量消除法(unknown variable elimination,UVE)、随机蛙算法(random frog algorithm,RF)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建立了羊草品质测定模型,有效降低了冗余无信息变量,提高了模型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研究发现利用UVE-PLS筛选建立的羊草品质测定模型优于全光谱PLS和RF-PLS筛选建立的模型;UVE-PLS模型显著降低了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和预测均方根误差,提高了校正集决定系数、交叉验证决定系数及预测集决定系数.研究表明UVE-PLS模型在测定羊草中的水分、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是可行的,校正集决定系数和预测集决定系数95%~98%.
关键词: 羊草 常规营养成分 近红外特征波长 无信息变量消除法 随机蛙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纤维素酶辅助超声法提取葛根多糖及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柴葛根为原料,以纤维素酶辅助超声法提取葛根多糖的工艺并对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研究.在单因素研究结果基础上,确定纤维素酶的用量、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超声温度四因素三水平Box-Benhnken组合试验,优化多糖得率条件.结果 表明:在纤维素酶用量6.0%,超声功率280W,超声时间为52 min,超声温度65 ℃条件下,多糖得率为4.93%±0.02%,与预测值的误差在2%之内.酶辅助超声法提取的葛根多糖对DPPH清除自由基能力IC50值为954.97 μg/mL,热回流法的IC5o值为1379.60 μg/mL,维生素C为131.07 μg/mL.因此,纤维素酶辅助超声法提取葛根多糖具有较强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为葛根多糖的开发利用的IC50值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对大豆生理指标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豆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大豆各生育期生物量和苗期叶绿素含量、初花期光合生理特性和成熟期农艺性状等指标对生物炭施用的响应.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处理提高了大豆各生育期的株高,有助于大豆收获期植株各部位生物量的积累;生物炭施用后大豆叶片叶绿素a含量明显高于不施用生物炭对照,叶绿素b含量增加不明显,叶绿素a+b含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叶绿素a/b比值的变化不明显;生物炭处理维持了大豆较高的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说明生物炭的施用有利于提高大豆光合作用强度;较高施用量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和百粒质量,提高大豆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地区秸秆生物炭利用潜力、产业模式及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北地区耕地广袤、秸秆资源量巨大,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炭技术及其产业化有助于系统综合解决东北地区存在的秸秆焚烧、利用及土壤退化等突出问题,是当今研究领域热点。本文在系统分析近20年东北秸秆资源动态变化、可利用资源量及发展趋势基础上,探讨了东北地区秸秆生物炭利用的资源基础、技术途径及发展潜力,从产业化视角综合分析评述了东北秸秆生物炭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与优势、市场及开发潜力等,认为东北地区秸秆生物炭利用的资源丰富,产业化条件成熟,发展潜力与空间巨大,对促进东北秸秆资源化高效利用、耕地质量提升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并结合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构建了基于全产业链的东北秸秆生物炭产业模式,提出了东北生物炭产业发展建议,旨在为解决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和农业生产现实问题,促进生物炭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蒙古自治区向日葵小核盘菌的菌丝亲和组类型及其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力和交配型
《植物保护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北麓地区向日葵小核盘菌Sclerotinia minor的遗传变异,对自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向日葵上分离纯化的110株向日葵小核盘菌菌株进行菌丝亲和组(mycelium compatibility group,MCG)划分,并对5个主要MCG组间和组内各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力和交配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10株菌株被划分为14个亲合组,其中MCG1为主要类型,包含32株菌株,占总菌株的29.1%;MCG2包含来自7个地点的25株菌株;5个MCG仅包含1株菌株;在这14个MCG中,MCG1~MCG5包含92株菌株,占总菌株数的83.6%。MCG1~MCG5组间各菌株在菌落直径和草酸分泌量上存在差异,但在菌核形成量、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和致病力上无显著差异;而MCG1~MCG5组内各菌株在菌落直径、草酸分泌量、菌核形成量、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和致病力上均有一定差异。在MCG1~MCG5各菌株的交配型中,除MCG2中菌株的负反转型与正反转型比例接近1∶1外,其它4个MCG中菌株的负反转型与正反转型比例均偏离1∶1,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向日葵小核盘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程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规模化玉米机械化茬耕整地技术选择与机组性能试验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提出适宜规模化种植条件下3种玉米后茬耕整地工艺方案;选择5种典型玉米后茬耕整地机组,采用定距多点同步跟踪试验方法,测试各机组耕整地季节发生时间项目及其数值;建立耕整地机组时间利用率随地块条件变化数学模型,分析规模化生产典型耕整地机组时间利用率随地块条件变化规律。提供玉米茬机械化耕整地工艺方案,明确当地块长度不变时,耕整地机组时间利用率随地块面积增加而增加,当地块面积不变时,耕整地机组时间利用率随地块长度增加而增加,不同机组增加幅度不同。研究旨在完善农业机械运用理论,填补规模生产条件下耕整地机组无定量选型依据空白。
关键词: 耕整地机组 机械化耕整地工艺 时间利用率 地块条件 机器选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和密度对黑龙江春玉米物质积累、抗倒伏及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当前黑龙江玉米大田生产面临氮肥施用过量及种植密度偏低的现状,以"增密减氮"为研究出发点,探究合理的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黑龙江春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农华101’为材料,于2016年和2017年在哈尔滨向阳基地进行大田试验,设置3个氮肥水平(100 kg/hm~2、200 kg/hm~2和300 kg/hm~2)和3个密度水平(6.75万株/hm~2、 8.25万株/hm~2和9.75万株/hm~2),研究不同氮肥与密度处理对玉米叶片SPAD值、地上部物质积累、茎秆力学特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肥和密度增加,玉米叶片SPAD值、茎秆穿刺强度和弯折强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且均在氮肥200 kg/hm~2,密度8.25万株/hm~2时达最大,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当施氮量大于200 kg/hm~2、密度大于8.25万株/hm~2时,叶片SPAD值、茎秆穿刺强度和弯折强度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均呈下降趋势。氮肥密度互作条件下,在氮肥200 kg/hm~2、密度8.25万株/hm~2时,玉米第4茎节在灌浆期茎秆穿刺强度及弯折强度最大,分别为68.5 104 N/m~2和14.16 Nm,籽粒产量最高为15 501.40 kg/hm~2。表明黑龙江哈尔滨第一积温带玉米种植以氮肥200 kg/hm~2、密度8.25万株/hm~2为宜,可达到个体功能与群体质量协同增加的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