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心土间隔混层技术改善白浆土理化性质提高大豆产量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改土效率,打破白浆土障碍层次白浆层,改善贫瘠的心土层创造有利条件,该文设计了将白浆土"上翻20 cm,下混30 cm,同时间隔62 cm不混拌"的心土间隔混层犁.2016-2017年在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设置心土间隔混层区和浅翻深松区大区对比试验,研究改土作业后土壤理化性质、大豆产量及其农艺性状变化,明确改土机械作业效果与作物增产机理.结果表明:与浅翻深松相比,心土间隔处理改土2 a内:改善白浆土心土层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含水率,>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提高幅度为2.13~3.20个百分点;降低心土层土壤硬度,硬度值降低40%~50%,且在>20~40 cm心土层没有出现峰值,改善土壤三相比例,固相值降低5.06个百分点,液相值增加3.17个百分点,气相值增加1.89个百分点.改善心土层化学性质,>20~40 cm土层碱解氮提高33.77%,有效磷提高39.25%,速效钾提高4.16%,有机质提高15.85%,同时提高心土层全量养分含量,降低土壤pH值,但效果不明显.连续调查两年大豆产量,心土间隔混层区比浅翻深松区增产12.66%~13.28%,一次改土后效时间长,增产效果显著.该研究结果可为旱地白浆土及其同类低产土壤的改良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土壤 作物 白浆土 心土间隔混层 物理特性 化学特性 土壤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胞囊线虫大豆新品种安豆162的选育
《大豆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安豆162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与安达市春丰现代农业研究所以抗线虫12号为母本,以(垦丰18*Hartwig)F1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南繁北育穿梭育种及系谱法选育而成,品系编号为安豆13-162.该品种2016-2017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年均产量2 587.1 kg·hm-2,较对照品种嫩丰18增产10.9%;2018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91.0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13.6%.2019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蛋白质含量42.07%,脂肪含量20.30%,蛋脂总含量62.37%;3年接种鉴定结果显示: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种皮黄色,种脐黄色,打破了抗性基因与褐色种脐的基因连锁,提高了抗线品种的外观品质,是优质、高产、抗病专用型大豆新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秆耐密植大豆新品种合农91选育与高产创建
《大豆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选育大豆高产新品种,更新育种与栽培理念和思路及改变品种类型,利用美国矮秆资源育成了矮秆耐密植大豆新品种合农91,并集成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2018年在新疆进行高产创建,创造了小面积产量6 356.55 kg·hm~(-2)的全国高产纪录。该品种株高55~65 cm,种植密度45~55万株·hm~(-2),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146.5 kg·hm~(-2),较对照品种合农60增产16.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216.4 kg·hm~(-2),较对照品种合农60增产17.6%。蛋白质含量37.02%,脂肪含量22.42%,中抗灰斑病,抗疫霉病。生育日数120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450℃左右,在东北春大豆产区为中早熟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9年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大豆品种
《大豆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黑农821. 1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以黑农48为母本,(黑农51*哈04-4507) F1代材料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1. 2特征特性高蛋白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5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600℃左右.该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剂量~(60)Co-γ射线对谷稗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朝牧1号谷稗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剂量(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 Gy)的~(60)Co-γ射线辐照其种子,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芽苗的主根长、芽长、芽苗总长、鲜重、干重和相对含水量,种子的出苗率和幼苗成苗率,并对种子萌发期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中高辐射剂量发芽率降低了3.34%~25.00%,发芽势增加了6.84%~41.09%,发芽指数增加了1.84~33.50%,活力指数降低了8.87%~62.86%,芽长降低了9.97%~56.78%,主根长降低了18.48~70.52%,芽苗总长降低了11.25~62.20%,鲜重(除150 Gy外)降低了0.32%~34.50%,干重降低了2.91%~11.58%,相对含水量增加了29.37%~57.54%,50~350 Gy处理出苗率增加了3.12%~18.75%,50~300 Gy处理成苗率降低了5.13%~94.87%。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后,发芽率、活力指数、芽长、主根长、芽苗总长、鲜重均与成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以特征向量值大于0.30为标准,辐射影响谷稗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主要指标分别为芽长、芽苗总长、主根长、成苗率、活力指数、发芽率、相对含水量和出苗率。
关键词: 谷稗种子 ~(60)Co-γ辐射 种子萌发 芽苗生长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冷条件下民猪耐寒表现的比较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民猪的耐寒能力、弄清民猪的耐寒特征,试验选择体重80~90 kg健康民猪和大白猪各10头,饲养于哈尔滨市冬季室外半敞篷舍中,比较民猪和大白猪的存活率、冻伤率、颤栗频率、颤栗间隔时间、行为表现等,试验期为22 d。结果表明:民猪存活率为100%,大白猪为70%;民猪冻伤率为0,大白猪为100%;民猪颤栗频率为85次/min,大白猪为212次/min;民猪颤栗间隔时间为2.50 s,大白猪为1.05 s;民猪挤卧比例为60%,大白猪为100%;民猪弓腰比例为40%,大白猪为100%。说明民猪耐寒能力强于大白猪。
关键词: 民猪 大白猪 耐寒表现 存活率 冻伤率 颤栗频率 挤卧比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与采收时期对复种饲用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东北地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高产优质生产方式,研究种植密度和采收时期对饲用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确定在饲用条件下华油杂62种植密度和采收时期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随着油菜种植密度的增加,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单位面积植株生物量增加.当种植密度超过15 kg/hm~2后,单株叶面积变小、下部叶片早衰严重、植株鲜重下降、茎秆变细、木质化程度加重.同时,营养生长受到抑制,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碳水化合物、总热量均不同程度地降低.采收期过早,产量和品质均未达到最佳.抽薹至开花期是物质积累的最大期,营养成分也最高,开花期以后植株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采收期过晚,植株木质化程度增加、叶片开始衰老、鲜重产量降低,同时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碳水化合物、总热量等也随之降低.研究确定了播种量在11.25~15.00 kg/hm~2之间,抽薹期至开花期收获时饲用油菜高产优质的最优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配施增效剂实现寒地水稻增产、提质与增效
《水土保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氮肥增效剂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旨在为制定合理的稻田氮素管理措施及增产、提质和增效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和2018年在黑龙江省方正县设置田间试验,研究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对水稻产量、品质、氮素利用和转化及经济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配施硝化抑制剂CP和脲酶抑制剂NBPT(N+NI+UI)显著提高水稻产量,2017年较氮肥处理(N)水稻籽粒、秸秆和总生物量分别增产6.4%,4.9%和5.8%,2018年分别增产8.8%,7.2%和8.2%。施用氮肥增效剂可以提高寒地水稻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并促进水稻氮素吸收,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与N处理相比,N+NI+UI处理水稻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5.6%,19.1%和7.6%。CP和NBPT配施对氮素转化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抑制效果,延迟和降低土壤NH4+—N含量峰值,保持水稻生育期较高的NH4+—N含量,延长了氮素供应时间。施用氮肥增效剂可使寒地水稻增收2 499.08元/hm2。可见,寒地水稻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CP与脲酶抑制剂NBPT能够延长氮素释放周期,促进水稻氮素吸收,增加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关键词: 寒地水稻 硝化/脲酶抑制剂 产量 品质 氮素转化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