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灌水次数对日光温室番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番茄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在相同灌水量条件下,利用时域反射仪研究不同灌水次数对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贮水量变化的深度一般在0~100cm内,尤其在0~60cm变化最为激烈,100~180cm范围内土壤水分变化不明显。按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进行划分,将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分为4层,即活跃层(0~30cm)、次活跃层(30~60cm)、缓变层(60~100cm)和均稳层(100~180cm)。灌水次数越少对土壤水分消耗的越多,易造成活跃层和次活跃层土壤水分亏缺;反之,则土壤水分消耗较少。


宁南山区苜蓿地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异规律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3年生、7年生、11年生、19年生,以及7年生上坡、中坡、下坡苜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苜蓿地0—5m土壤干层及土壤养分的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坡位与种植年限均对土壤水分产生影响,上坡苜蓿地0—5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6.34%,显著小于中坡和下坡;不同旱作年限苜蓿地0—5m土壤含水量排序为:3年生>7年生>19年生>11年生;土壤干燥化指数SDI排序为:上坡>中坡>下坡;3年生>7年生>19年生>11年生,土壤干燥化程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待苜蓿老化后土壤水分可以得到恢复,土壤干燥化程度降低,但这一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2)在土壤旱化过程中,随着坡位的下降,苜蓿地0—100cm层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下降。随着苜蓿旱作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全磷、速效磷含量呈下降的趋势;待苜蓿老化严重时,土壤有机质、全氮开始逐渐积累,但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


供氮水平对引黄灌区春小麦氮平衡及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宁春4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对土壤-作物体系氮平衡和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氮肥利用率在18.2%~27.2%之间,平均为23.2%;氮素表观损失率为31.2%~52.1%,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0~240 N kg/hm2范围内,小麦籽粒产量和赖氨酸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达到360 kg/hm2,籽粒产量和赖氨酸含量不再增加;施用氮肥可以明显改善小麦的加工品质,表现为湿面筋含量提高,容重和弱化度降低。综合考虑小麦的产量、品质以及土壤-作物氮素平衡状况,在本试验条件下,当季春小麦施氮量不应超过240 kg/hm2。
不同灌水量对枸杞土壤水分动态及蒸散耗水规律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调节土壤水分状况,根据枸杞生育期内土壤水分的变化特点,利用时域反射仪,在非称重式蒸渗仪(测坑)中研究不同灌水量下枸杞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耗水规律。结果表明:灌水是影响枸杞园内土壤水分变化重要因素,土壤水分的消耗主要依靠灌水来补充;枸杞耗水量显著受土壤水分的影响,土壤越湿润,耗水量也越大;受温度和枸杞生长的影响,不同水分条件下枸杞月耗水高峰在5—9月,最高月耗水量在7月;最高旬耗水量分别在5月下旬、6月中旬和7月下旬;阶段耗水量的趋势均表现为:盛果期>盛花期>营养生长期>秋果生长期>秋果采收期。


基于GIS的苜蓿斑蚜区域化预测预报技术初步研究
《草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宁夏南部山区苜蓿种植区为重点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所建立的苜蓿斑蚜预测预报模型:y=2 298.017-21.754x1-47.096x3+1.473x4(y:苜蓿斑蚜发生量,x1:6月降水量,x3:6月上旬瓢虫密度,x4:6月上旬苜蓿斑蚜基数),在ArcGIS 9.2软件上对宁夏南部山区苜蓿斑蚜进行了发生分布和预测分布模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基于"GIS"的苜蓿斑蚜区域化预测预报技术,应用范围广,预测结果直观、精准地反映了宁夏南部山区30万hm2苜蓿斑蚜发生范围、重发区域及不同发生程度的面积和比例,经抽样调查,预警准确率平均达到96.6%。


微咸水滴灌对枸杞产量及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宁夏银北盐碱地区开展枸杞微咸水滴灌试验,探讨淡水(矿化度0.5 g/L左右)与微咸水(矿化度3 g/L左右)在不同灌水量下对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枸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层0~40 c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在空间与时间上受灌水量的影响较明显,灌水量越小,土壤含水量越低。土壤pH、全盐空间分布显示,不同处理土壤pH整体表现为表层最低,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增高,且灌水量越大,土壤表层0~20 cm pH越低;土壤全盐受灌水量影响显著,受水质影响较小,灌水量越大土壤全盐含量越高,表层盐分累积越明显。枸杞产量在同一灌水量下淡水与微咸水滴灌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灌水量下差异极显著,淡水滴灌产量略高于微咸水滴灌。


宁南山区退耕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宁南山区典型区域——彭阳中庄小流域3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1)沙棘林地和人工草地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均小于自然封育,而沙棘林地和人工草地两者相比较而言,0—200cm土层沙棘林地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小于人工草地,0—60cm土层土壤容重人工草地相对较小,孔隙度相对较大;(2)0—60cm土层沙棘林地和人工草地的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平均含量与自然封育相比较,其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自然封育>人工草地>沙棘林地,且差异显著;而全钾、速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含量与自然封育相比较,其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林地>自然封育>人工草地;全磷平均含量变化依次为:林地>人工草地>自然封育。


宁夏育成粳稻品种(系)品质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种子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宁夏育成的粳稻品种(系)的主要指标进行分析,并运用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各品种品质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育成的品种碾磨品质和蒸煮品质基本达到国家优质稻一级标准,而众多品种(系)外观品质只能勉强达到三级标准,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太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前5个主成分值累计贡献率达75.917%,得到了5个主要因子,即外观因子、碾磨因子、适口性因子、蒸煮因子和粒型因子。因为宁夏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相关性和5个主因子的贡献率不同,所以首先应注重垩白粒率和蒸煮品质的选择,以提高宁夏水稻品质育种效率。


基于“3414”模型研究宁夏盐池县玉米氮磷钾施肥效应
《水土保持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在盐池县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上进行了玉米"3414"试验,结果表明:地力贡献率为54.84%,说明土壤属于中等肥力。N、P、K对玉米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为N>P>K,增产效果居首位的为氮肥,施用纯N 240 kg/hm2的增产效应达到2 751.45 kg/hm2;P肥的增产幅度次之,施用纯P 120 kg/hm2的增产效应达到1 023.45 kg/hm;施用纯K 75kg/hm2的增产效应为236.7 kg/hm2。在不同肥料的交互作用中,N×P的交互作用对产量影响最大,N×P>N×K>P×K。施氮(N)量为360 kg/hm2,施磷量(P)为107.81 kg/hm2,施钾量(K)为4.30 kg/hm2时,玉米产量最高为7 652.23 kg/hm2。玉米产量与N、P、K肥料效应回归模型为三元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经显著性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可以为玉米生产施肥提供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