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种杀虫剂对携带TYLCV烟粉虱的驱避效应
《山东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烟粉虱及其传播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D)近年来危害严重,使用杀虫剂抑制传毒介体在植物间传毒是目前防控该病虫组合的常用手段。本研究通过选择试验探讨了氟吡呋喃酮、溴氰虫酰胺和噻虫嗪三种杀虫剂分别在亚致死浓度(LC_(15)、LC_(40))和田间应用浓度处理下番茄苗对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Q烟粉虱的驱避效应。结果表明:氟吡呋喃酮在各浓度处理下均对Q烟粉虱具有显著的驱避效果,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驱避效应越显著;溴氰虫酰胺和噻虫嗪只在田间应用浓度处理下对Q烟粉虱有显著的驱避效果;噻虫嗪在LC_(15)亚致死浓度作用下对烟粉虱具有一定的吸引作用。氟吡呋喃酮可作为良好的烟粉虱驱避剂,对其传播TYLCV具有很大预防潜力,噻虫嗪则不宜用来作为病毒病的防控药剂。
关键词: 杀虫剂 烟粉虱 驱避效应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菌剂在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的应用
《山西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园林绿化垃圾是一类含量丰富的生物质资源,为了研究好氧微生物发酵工艺处理园林垃圾的可行性,结合海泰市政绿化公司绿化垃圾处理项目的实例,通过研究园林垃圾资源化处理过程中好氧微生物发酵菌剂的应用效果,探讨了利用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技术在园林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 表明,接种复合菌剂的发酵物比对照升温速度快,可提前2d达到高温期,完成发酵时间比对照减少25 d;发酵终产物中活性微生物的数量为细菌7.9×107 cfu/g、真菌2.6×104cfu/g、放线菌4.3×105 cfu/g,均高于未加复合发酵菌剂的处理.采用好氧生物发酵工艺进行绿化垃圾资源化处理作为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的一种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将有很好的发展应用前景,是对传统园林养护作业的继承和创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精液4℃低温保存技术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丰富猪鲜精保存技术、改善与提高精液保存质量,本研究以市场占有率高、性能稳定和可耐受4℃低温的长效稀释剂为对照,探讨本课题组研制的4℃稀释剂(低温Ⅰ号、低温Ⅱ号)对猪精液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Ⅰ号和低温Ⅱ号稀释剂对猪精液的有效保存时间和总存活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保存至第6天时,对照组精子活力显著降低(P<0.05),保存至第10天时,低温Ⅰ号、低温Ⅱ号、对照组精子活力分别为74.6、76.0、0;保存第10天时,对照组pH显著低于2个实验组(P<0.05);保存从第5天开始,实验组质膜完整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本课题组研制的稀释剂对猪精液4℃低温保存效果较好,而且低温Ⅱ号对精子活力和质膜完整性保存效果更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部分玉米种质南繁区自然条件下抗锈性评价
《山西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利用形态特征和分子标记技术对海南省南繁区玉米锈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创制的玉米种质材料在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成株期抗锈性鉴定。结果表明,海南省南繁区玉米锈病病原菌为玉米多堆柄锈菌;对161份玉米种质在散粉期进行抗锈性鉴定可知,有100份玉米种质表现为高抗和抗病,21份种质表现为感病,14份玉米种质表现为高感。结果显示,不同玉米种质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加强玉米种质抗锈性研究对玉米锈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种质对叶斑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植物病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由麦根腐平脐蠕胞菌[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 Shoemaker]引起的叶斑病在世界各大麦种植区均有发生,严重影响大麦的产量和品质。选育和应用抗性品种是防控该病害最有效的策略,然而可利用的抗源非常有限。在本研究中对中国233份具有代表性的大麦种质资源进行成株期抗叶斑病田间人工接种鉴定,发现只有垦啤麦5号等10份材料对3个供试菌株都表现抗病,仅占供试材料的4.3%。另外对37份国内外重要的叶斑病抗源材料进行苗期及成株期抗叶斑病鉴定,结果显示成株期抗叶斑病材料所占比例为41%~46%,苗期抗性材料所占比例为50%~64%,其中ND17293等11份材料在苗期和成株期对3个菌株均表现为抗病,可作为抗源继续加以利用;基于上述鉴定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供试大麦苗期对三个菌株的抗病比例均高于成株期抗病比例,说明大麦在不同生育期对叶斑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另外发现大麦对B. sorokiniana不同致病类型的抗性也存在明显的专化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品接触材料中全氟化合物的迁移规律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 研究全氟化合物从食品接触材料到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方法 根据全氟化合物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选择4个品牌的纸杯和3个品牌的包装袋进行了试验,以全氟辛酸、全氟辛烷磺酸等为研究对象,参考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通则的具体要求,采用不同食品模拟物、不同操作方式、不同保存时间和温度等因素考察对全氟新烷磺酸、全氟辛酸的迁移量和迁移规律的影响.目标化合物通过C18色谱柱进行分离,以乙腈-5 mmol/L的乙酸铵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1μL,由三重四级杆质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数据显示在模拟物为食用油时PFOA的迁移量是最大的,超过0.01 ng/cm2;其他情况PFOA的溶出量都低于0.002 ng/cm2;PFOS的溶出量均较少,低于0.002 ng/cm2.结论 初步得到食品接触材料中典型全氟化合物的迁移规律基础数据,说明无论是何种品牌的纸杯或是包装袋,接触食物均会产生PFOA和PFOS的微量溶出,经过膳食暴露可能会引起健康危害.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食品接触材料 全氟新烷磺酸 全氟辛酸 迁移规律 膳食暴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