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几种聚氨酯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特征研究
《土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聚氨酯为主要包膜材料,以石蜡、改性高岭土和双氰胺(氧化钙)为组合材料,采用滚转包衣法制备了3种聚氨酯包膜尿素。通过静水浸泡和盆栽试验,探讨了3种自研制聚氨酯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特性,在氮磷钾等养分供应下研究了6个施肥处理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自研制聚氨酯包膜尿素在静水(25℃)中氮素累积释放比例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24 h 初期释放率为2.04%~3.64%(≤15%),28 d累积释放率为29.88%~34.80%(≤80%),符合缓释肥料的国家标准要求。相对于NPK处理,自研制聚氨酯包膜尿素能明显促进春玉米对氮素吸收利用,其氮肥利用率达32.5%~40.0%,但其与商品包膜尿素(19.5%)之间无显著差异。自研制聚氨酯包膜尿素和商品包膜尿素处理下土壤无机氮素含量峰值分别出现在28和15 d前后,其在土壤中氮素释放时间分别达70和60 d以上。春玉米全生育期内(91 d),自研制聚氨酯包膜尿素处理下土壤无机氮含量都高于商品包膜尿素和NPK处理。因此,与商品包膜尿素和NPK处理相比,自研制聚氨酯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时间长且氮素供应充足。
关键词: 聚氨酯包膜尿素 氮素释放 春玉米 吸氮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硝态氮


豌豆蚜为害对苜蓿品种酶活性和营养物质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苜蓿(Medicago sativa)对蚜虫取食防御反应的生化机制,本研究通过室内人工接虫,研究了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取食后苜蓿体内防御性酶活性、营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豌豆蚜为害7 d后,与低抗品种(惊喜、WL343HQ和德宝)相比,抗虫品种(三得利、MF4020、皇后、皇冠和SR4030)的苜蓿幼苗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可溶性糖活性变化总体上显著增高(P<0.01),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显著降低(P<0.01),中抗品种(柏拉图、甘农4号、先行者和中苜3号)介于其间,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量无明显规律。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
《生态环境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变化状况以及与土壤化学因子间的关系,以期为区域土壤微生物研究以及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采集区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土样38份,采用生态板(Biolog-ECO)方法测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状况,利用主成分综合评价和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以及平均吸光值、多样性指数、6类碳源和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平均吸光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微生物活性呈现直线增加趋势,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从表层到底层呈现递减趋势;(2)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总体趋势为林地>天然草地>耕地,苜蓿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不同层次间变异大;(3)土壤全量氮、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氮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相同利用方式下不同措施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变化较大,Biolog-ECO技术可以作为生态环境监测的指标。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Biolog-ECO 土地利用方式 主成分分析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


不同播期与种植方式对旱地西瓜产量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西瓜品种"金陇5号"为试材,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开展了旱地地膜西瓜不同播期、种植方式研究,分析了不同播期与种植方式对旱地西瓜产量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15日采用暗窝播种方式西瓜生长状况、产量、产值、纯收入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方面均优于其它处理,较4月25日、5月10日播种的产量分别增产4.8%和28.0%,纯收入增加6 700.02元/hm2和19 604.31元/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3.1%、54.4%,抗旱节水、增产增收的效果明显;说明当地旱地西瓜适宜的播种时期为4月中旬,种植方式采用先播种后覆膜的暗窝播种。


春小麦旗叶大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发掘控制春小麦旗叶大小相关性状的QTL,以宁春4号/Drasdale构建的包含148个家系的RIL群体F8代为试验材料,在正常灌溉和不同干旱胁迫共3种处理下对小麦开花期旗叶长、宽、面积和周长进行了QTL定位。结果表明,共检测到相关加性QTL 22个,其中,控制旗叶面积的QTL有3个,控制旗叶长的QTL有5个,控制旗叶宽的QTL有9个,控制旗叶周长的QTL有5个,分布于1B、2D、3B、4B、7A、7B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贡献率在6.58%~39.83%之间。其中,qFLW-2D-2.T1在T1和T3处理下均能够检测到,qFLW-7D.T1在T1和T2处理下也均能够检测到,说明这2个QTL表达不依赖于水分条件,属于稳定表达的QTL。其他QTL只在一种处理下能够检测到,说明其表达依赖于水分条件。同时,本研究也检测到了在不同处理下同时控制2种或3种性状的QTL,推测这些区域的QTL可能为一因多效QTL,但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水氮对薯田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节水灌溉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马铃薯品种冀张薯8号为供试材料,在宁夏半干旱区固原旱地进行了膜下不同滴灌量和施氮量对薯田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可明显提高0~40cm土层土壤水分,水肥一体化适时、适量供给马铃薯,为马铃薯块茎生长至快速膨大阶段创造了适宜的水肥环境条件,加之地膜覆盖保墒,使其在水肥最佳状态下生长发育,达到了节水、节肥、增产的作用。氮肥施肥量75~300kg/hm~2,膜下滴灌450m3/hm~2,土壤水分10.03%~17.97%,较225m3/hm~2处理增加80%~59.5%。优化出马铃薯膜下滴灌定额450m3/hm~2、氮肥225kg/hm~2最佳栽培模式,马铃薯产量2.630 175万kg/hm~2,较无氮肥处理增产36.95%,氮素生产效率31.54kg/kg,水分生产效率69.88kg/(hm~2·mm)。


防治枸杞蓟马的植物源药剂筛选及混用增效制剂研发
《农药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宁夏枸杞蓟马危害严重而又缺乏安全可靠的环保型农药这一重大问题,筛选出防治枸杞蓟马的植物源药剂,并进行混用增效制剂的研究。[方法]植物源单体对花蓟马的毒力测定采用浸叶药膜法;根据共毒因子法和等效线法确定配方;制剂加工采用常规方法;田间药效试验参照国家标准进行,其中施药方法采用常量喷雾法。[结果]苦参碱和烟碱混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在有效成分含量为2∶1时,其共毒系数达166.21。结合对溶剂、乳化剂等助剂的筛选,研制出7.5%苦参碱·烟碱乳油,配方为苦参碱5.0%、烟碱2.5%、溶剂83.8%、乳化剂8.7%。质量检测结果表明该制剂各项指标均达到商品农药的要求。大田药效试验表明,该制剂在质量浓度为5 g/L时,常量喷雾,药后7 d对枸杞花蓟马的防效仍为84.57%。[结论]苦参碱和烟碱混用,具有显著的杀蓟马活性和增效作用,具有进一步开发潜力。


基于CROPWAT模型的宁南灌区春玉米非充分灌溉制度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宁南灌区春玉米非充分灌溉制度,对CROPWAT模型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对其腾发量和产量模拟的适应性进行评价,利用不同梯度灌水定额大田试验实测的腾发量和产量与CROPWAT模型模拟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腾发量与该阶段灌水定额呈正比关系,灌溉定额为150m3/hm2和630m3/hm2处理在苗期实测日耗水量分别为1.33mm/d、2.67mm/d,CROPWAT模型的模拟值也表现类似的结果,该日耗水量模拟值分别为1.42mm/d、2.89mm/d。前者实测产量为4 409kg/hm2,模拟值为3 937kg/hm2,两者相差10.7%,说明CROPWAT模型对于模拟不同条件下的玉米产量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因此,CROPWAT模型在宁南灌区春玉米非充分灌溉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CROPWAT模型 宁南灌区 春玉米 非充分灌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