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春闺'与'福云6号'乌龙茶香气组分差异研究
《茶叶学报 》 2021
摘要:乌龙茶香气是衡量毛茶品质和市场价值的重要因子,相同工艺下,高香与非高香茶树品种制成的乌龙茶香气差别大。为探明高香与非高香茶树品种制成乌龙茶后的差异香气组分,筛选高香乌龙茶品种关键选育指标,本研究以高香乌龙茶品种‘春闺’为对象,‘福云6号’为对照,以闽南乌龙茶工艺制成春闺乌龙茶(CG)和福云6号乌龙茶(F6)。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对两个茶样的香气组分进行测定,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挖掘CG和F6香气特征及主要差异香气组分。结果如下,主成分分析显示,CG和F6之间香气特征差异较大,CG中代表性香气组分为橙花叔醇、吲哚、(E)-4,8-二甲基壬-1,3,7-三烯、2-甲基丁酸苯乙酯、己酸叶醇酯、苯乙醇、(Z,E)-α-法尼烯、脱氢芳樟醇、茉莉内酯等;F6中代表性香气组分为2-甲基戊酸甲酯和α-法尼烯。呈花香的闽南乌龙茶特征性组分橙花叔醇与吲哚组分在CG中相对含量可达50.4%,而在F6中仅为3.8%。说明,茶树品种对乌龙茶香气类型和含量起到关键性作用,且橙花叔醇和吲哚含量可作为评价高香与非高香茶树品种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 春闺 福云6号 茶树品种 香气组分 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不同干燥方式对细菌纤维素复水性能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干燥方式对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复水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热风干燥、微波真空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3种干燥方式干燥BC,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BC的溶胀率和复水量的影响,并对BC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不同干燥方式会影响BC结构,引起复水性能变化.与未干燥的BC相比,冷冻干燥的BC复水率达44.79%,复水性能较其他干燥方式好;热风干燥的BC的复水性能次之;微波真空干燥的BC的复水性能最差.电子扫描电镜结果分析表明,冷冻干燥的BC纤维丝排列疏松,较好地保持了BC的表面结构,热风干燥和微波真空干燥的BC纤维排列致密.从复水性能来看,冷冻干燥方法优于2种干燥方法,且在?80℃冷冻后进行冷冻干燥的细菌纤维素的复水性能最好.动力学分析表明,细菌纤维素复水过程遵循Fickian扩散定律,BC的网络结构保持的越完整,材料的扩散系数越高,对应的复水性能也越好.[结论]冷冻干燥的复水性能最好.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热风干燥;微波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复水


农业科研院所从档案管理走向档案治理的思考
《档案天地 》 2021
摘要: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管理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档案管理方式的变革,2016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初步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1])。农业科研院所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的主力军,担负着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引领传统农业创新的重任。


双孢蘑菇野生种质资源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生物技术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双孢蘑菇野生种质资源的营养成分,筛选具有较好或特殊营养成分的种质,为双孢蘑菇育种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以3份主栽品种为对照,分析评价了93份双孢蘑菇野生种质材料的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的营养成分含量,并以营养成分含量均高于均值为依据筛选营养高效均衡的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双孢蘑菇野生种质的蛋白质含量为29.50-37.60 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4.51-8.89 g/100g,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为24.69%-40.59%,亚油酸含量为4 086.55-14 190.28 mg/kg,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77.63%-87.47%。氨基酸的平均变异系数21.05%,亚油酸的变异系数22.93%。93份双孢蘑菇野生种质资源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存在丰富的变异,基于实验结果筛选到14份营养高效均衡的种质资源,可为双孢蘑菇品质提升定向育种提供亲本材料。


棕色蘑菇杂交新品种的选育
《福建轻纺 》 2021
摘要:应用双孢蘑菇的酯酶同工酶标记和不育单孢菌株间杂交技术,进行棕色蘑菇ARP088和高产优质的白色蘑菇As2796的不育单孢菌株间杂交。杂交获得的杂交菌株经过酯酶同工酶标记分析、生物学特性分析及栽培筛选试验,选育出棕色蘑菇杂交新菌株M026。棕色蘑菇M026的酯酶同工酶标记为杂合态高产优质型HG5,高产优质性状表现稳定。


土壤不同消毒方式对百合根际真菌群落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土壤理化消毒处理,抑制有害菌落的滋长,改善百合生长期间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生态,为解决百合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百合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应用热水、棉隆和乙醇进行土壤预处理,基于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研究百合重茬地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变化趋势.[结果]热水处理对幼苗期百合的生长最优,棉隆处理对生长起延缓作用.从4份土壤样本中获得472440条ITS序列,在97%序列相似性基础上可划分为410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不同处理的真菌种类和相对丰度随着百合生长发育过程呈现不同变化规律,子囊菌门均为最优势菌群,热水和棉隆处理对病原菌(根腐菌和青霉菌)效果最为明显.丰度聚类分析结果,3个发育阶段过程中优势菌群变化较大,群落结构与CK差异显著.[结论]热水和棉隆处理均能有效改善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棉隆属于一种土壤化学处理高效途径,处理后菌群变化较大,前期抑制强,应在处理土壤后増施有益菌,可获得理想应用效果.
关键词: 百合;连作障碍;根际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基于LC-Q/TOF-MS技术分析特基拉芽胞杆菌发酵产物的功能成分
《福建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在微生物发酵床领域,特基拉芽胞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分析该菌代谢产生的功能物质,为功能菌株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以1株分离自养猪发酵床的特基拉芽胞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FJAT-49377为试验材料,运用LC-Q/TOF-MS技术检测其发酵产物,质谱数据经分子特征提取后,与Metlin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获得代谢产物成分信息。结果表明:从特基拉芽胞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FJAT-49377测定代谢产物24种,包括了脂肽类、鞘脂类、脂肪酸胺、抗生素和三肽等物质种类。其中,高匹配成分(匹配得分≥90分)有16种,包括二氢神经鞘氨醇、植物鞘氨醇、表面活性素、乌达霉素B等;在高匹配成分中,相对含量≥0.5%的成分有4种,分别为2,6-二氨基-7-羟基-壬二酸(匹配得分96.32分,相对含量1.01%)、3-氧代-5S-氨基-己酸(匹配得分98.90分,相对含量0.88%)、表面活性素(匹配得分90.47分,相对含量0.86%)和胍基前克拉维胺(匹配得分91.69分,相对含量0.61%)。
关键词: 特基拉芽胞杆菌 发酵产物 养猪发酵床 功能物质 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不同采收期褐苞薯蓣品质变化规律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褐苞薯蓣块茎主要品质的变化,为褐苞薯蓣最适采收期的确定奠定基础。【方法】以宁化特色褐苞薯蓣地方品种为材料,于2020年10月20日至翌年5月5日对其块茎进行9个批次的采收,测定其折干率、蛋白质、淀粉、氨基酸、可溶性糖、蔗糖、粗多糖、尿囊素、总酚等9个品质指标,并采用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10月20日块茎生物量积累基本完成时采收,可溶性糖、蔗糖、粗多糖含量较高,分别可达5.69%、5.29%和2.73%,口感较佳,但总酚含量较高,较适合鲜食。2020年12月5日左右茎叶基本枯萎时及翌年3月15日块茎休眠解除至4月10日刚发芽期间采收,折干率为33.84%~35.50%,且淀粉、蛋白质、尿囊素、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均较高,分别可达73.14%~78.12%、6.33%~6.51%、3.95~4.29 mg·g-1、48.5~50.8 mg·g-1、15.0~15.5 mg·g-1和18.9~20.2 mg·g-1,并且2021年3月15日至4月10日采收的多糖含量高于2.92%,表明以上两个时期采收品质较高且不易折断。2020年11月10日左右以及12月底至翌年3月初采收的块茎的折干率高于36%,采收易折断,但折断块茎可烘干加工。2020年4月10日至5月5日采收,块茎长出新生嫩茎,营养及外观品质下降,总酚含量上升,且影响下茬种植安排,因此不适合采收。【结论】褐苞薯蓣块茎在生物量积累基本完成至翌年开始发芽期间均可根据市场需求和加工利用偏好进行采收。若综合考虑产量、采收折断率、采后褐变、外观及营养品质及茬口安排,最适采收期为茎叶大部分枯萎到完全枯萎期间,以及翌年块茎休眠解除至刚开始发芽期间。


双孢蘑菇萎锈灵抗性基因定点突变的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
《菌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更为安全、有效的双孢蘑菇遗传转化体系,构建了双孢蘑菇琥珀酸脱氢酶的铁硫蛋白亚基Agsdi1突变(His突变为Leu)表达载体pAgsdi1,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转化双孢蘑菇W192,经萎锈灵筛选以及PCR扩增和MnlⅠ酶切验证后获得了转化菌株。验证结果表明,点突变的铁硫蛋白亚基Agsdi1可以作为双孢蘑菇有效的抗性标记基因。因其并未引入新的外源基因,是一种比潮霉素抗性基因更为安全的筛选标记,将可用于双孢蘑菇等食用菌的遗传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