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庆阳市紫花苜蓿和燕麦推广利用现状

中国牛业科学 2021

摘要:文章对紫花苜蓿、燕麦在庆阳市引进及在当地推广情况做了说明,结合试验对国内、国外筛选品种做了对比,推荐了适宜在庆阳市南部、北部地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同时对不同播期的燕麦产量做了比较,分析了燕麦不同部位营养成分。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燕麦 利用现状 庆阳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覆膜苹果树根系年生长周期的时空动态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2021

摘要:为探明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苹果根系年周期生长动态规律及长期覆膜对其根系形态、构型性状的影响,以18年生红富士长富2号苹果树为试材,于根系3次发根高峰期采用土壤剖面法系统调查清耕(未覆膜,CK)、覆膜2 a、覆膜4 a、覆膜6 a的根系空间分布,对根系形态、构型性状进行测定,并借助根系经济谱理论量化细根生长策略,最终评价苹果细根生长效应。结果表明,根系数量、形态性状生长主要集中于果实采后至落叶的发根高峰,细根生物量占73.55%~84.85%。受树体养分周转与生态环境差异影响,春季萌芽至新梢生长前的发根高峰苹果细根采取获取型的资源获取策略;新梢停长后、果实采后至落叶的发根高峰采取资源保存型获取策略。短期覆膜(2 a)促进苹果细根生长,随覆膜年限延长,逐渐发生生态适应性改变。长期覆膜(6 a)在年生长周期后期根系的形态、构型性状均受抑制,且优先抑制细根构型性状表达。

关键词: 苹果树 红富士 根系 年生长周期 旱地 覆膜 细根 根系经济谱理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旱地苹果细根分布及水力特征对长期覆膜的响应

生态环境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长期覆膜保墒措施对苹果细根形态、构型、解剖性状、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以18 a(长富2号/山定子)为试材,采用土壤剖面法系统调查清耕(CK)、覆膜2 a(2Y)、覆膜4 a(4Y)、覆膜6 a(6Y)根系空间分布,并对细根生物量、根长、表面积、分支数、导管直径、导管数量等进行测定,对根系水力特征指标进行计算,同时对表层土壤(0—20 cm)、亚表层土壤(20—40 cm)的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土壤质地、压实密度等进行测定、分析,探索不同覆膜年限细根生长分布、解剖结构、水力输导能力的空间异质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覆膜影响细根水力特征的主要因子,探索应对根际土壤物理退化的苹果细根生长适应策略调整。结果表明,(1)覆膜促进黏粒、物理性黏粒在亚表层土壤中的沉积,分别为表层土壤的102.29%、101.64%、102.72%,115.64%、115.58%、114.21%,导致容重、压实密度升高,有效孔隙(毛管孔隙、通气度)降低,亚表层土壤呈现不良结构。(2)覆膜处理以促进分支的方式提高表层土壤(0—20 cm)细根生物量积累、吸收功能表达,抑制亚表层土壤(20—40cm)细根分布,并降低根系活力。随着覆膜年限的增长,根系削弱系数下降,表现为根系集中分布层逐渐上升,以6Y处理最为显著(P<0.05),50%根系集中分布于20.47 cm土层范围内。(3)短期覆膜(2Y)细根解剖结构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形成较小直径、发达疏导组织的细根,采取增大导管管径、提升导水效率的快速吸水、输水、粗放式用水策略,并有效拓展细根分布范围,提高资源利用率。(4)随覆膜年限增加,细根解剖结构与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与土壤物理特性的相关性增大。6Y亚表层土壤呈"隐性"退化,细根优先调节抗逆能力、输水安全性与有效性,而后改变轴向输水能力,以调节水力特征表达。形成导管内径、管壁厚度较大的细根,采取增大输水安全性的保守型用水策略。促进表层土壤根系生长,降低导管内径、管壁厚度,较大根长与旺盛分支形成"密集型"根系网络。

关键词: 覆膜 细根 导管分子 解剖结构 水力特征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萎缩芽胞杆菌MQ19ST15鉴定及对甘蓝枯萎病的盆栽防效

植物保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用于甘蓝枯萎病的生防菌并明确其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和盆栽防治效果,对从荒漠沙土中分离、筛选的细菌菌株MQ19ST15进行了对峙培养、抑菌活性物质测定、盆栽防效测定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菌株MQ19ST15能够显著抑制病原菌的菌丝生长,使菌丝出现膨大、变形扭曲及分支增多等畸变,抑菌率达54.95%。抑菌活性物质检测显示,该菌株能产生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及β-1,3-葡聚糖酶;抗菌脂肽物质合成相关基因扩增显示其基因组DNA中具有surfactin、iturin、fengycin和bacillomycin 4种抗菌脂肽物质的合成调控基因。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甘蓝枯萎病的防控效果为53.03%。通过菌落形态、16S rRNA基因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萎缩芽胞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

关键词: 甘蓝枯萎病 萎缩芽胞杆菌 抑菌活性 盆栽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地区覆盖方式对土壤养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田条件下,为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区马铃薯土壤有机质、养分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白色半膜垄作(BB)、白色全膜垄作(BQ)、白色半膜垄作+垄沟秸秆覆盖(BJ)、黑色半膜垄作(HB)、黑色全膜垄作(HQ)、黑色半膜垄作+垄沟秸秆覆盖(HJ)、秸秆覆盖垄作(JL)及裸地垄作种植(CK)8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均能改变0~30 cm土层温度,与CK相比,地膜覆盖方式具有增温效果,白膜增温优于黑膜,全膜覆盖增温优于半膜与垄面覆膜垄沟秸秆处理,且随着马铃薯生育期的推进覆膜增温效果逐渐减弱,秸秆覆盖在生育前期具有降温作用,后期具有一定的保温性。较JK与CK处理,地膜覆盖处理促进了马铃薯的出苗并缩短了各生育期的时间;覆盖方式能影响马铃薯根际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增加马铃薯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大小依次为JL>BJ>BQ>BB>HQ>HJ>HB,其中JL处理下的有机质含量较CK增加了16.72%,同色膜处理下的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根际土壤有机质影响不显著,地膜覆盖对土壤全量养分、速效氮磷钾含量的作用较秸秆覆盖小,垄面覆膜+垄沟秸秆覆盖(BJ、HJ)对土壤养分含量的促进效果更大,黑膜较白膜更能增加土壤速效钾的含量;覆膜与秸秆覆盖较CK处理均能提高马铃薯产量,以覆膜增产作用最为显著,达到87.87%。不同覆盖方式处理中以处理BJ产量最高,其次为HJ。因此,覆盖材料(秸秆、黑膜、白膜)对于马铃薯生长、土壤养分、产量影响作用明显,覆盖方式(半膜、全膜、半膜+秸秆)对于土壤温度、养分及马铃薯生长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总体表现为覆盖材料>覆盖方式,以垄面覆膜+垄沟秸秆覆盖(BJ、HJ)最有利于马铃薯生长与产量的增加,是适宜当地旱作区马铃薯种植的覆盖模式。

关键词: 旱作区 覆盖方式 土壤温度 土壤养分 马铃薯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肥减施量下玉米针叶豌豆间作体系的产量及效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河西绿洲灌区氮肥减施对玉米针叶豌豆间作体系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为玉米针叶豌豆间作体系氮素资源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基于2011年设置在武威绿洲灌区的玉米间作针叶豌豆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不施肥和习惯施肥(N100)处理为单作玉米,施用习惯氮肥量95%、90%、85%、80%和0%处理为玉米间作针叶豌豆。调查了2014—2019年玉米针叶豌豆间作体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经济效益、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肥料贡献率。【结果】玉米针叶豌豆间作种植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而且这种增产优势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增加趋势。在85%常规氮肥用量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与N100基本相当,差异不显著,虽然玉米株高和茎粗会受到明显抑制,穗位和穗位比下降明显,但是成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却无明显变化,同时因为增收了1419 kg/hm2针叶豌豆干草和1637 kg/hm2针叶豌豆籽粒,合计收益增加3813元/hm2,增幅明显,而且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提高,氮肥肥料贡献率除2019年显著降低外,其余年份无明显变化。在80%常规氮肥用量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显著降低,降幅达8.77%,但是同样因为可以增收1438 kg/hm2针叶豌豆干草和1569 kg/hm2针叶豌豆籽粒,合计收益增加2098元/hm2,增幅明显,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增幅达14.04%,氮肥农学利用率无明显变化,但是玉米的成穗数、穗粒数、百粒重、株高、茎粗、穗位、穗长、穗粗、氮肥肥料贡献率等降幅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长期进行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在玉米季减少15%的化学氮肥施用量不会造成玉米减产,由于同时收获了针叶豌豆干草和籽粒,整个体系收益提高,氮肥效率显著增加。在玉米季减少20%的化学氮肥施用量虽然会造成玉米减产,氮肥肥料贡献率下降,但是同样因为增收了针叶豌豆干草和籽粒,整个体系收益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显著增加。

关键词: 玉米 针叶豌豆 间作体系 产量 肥料贡献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松深度对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善引黄灌区的土壤结构,以旋耕(RT)为对照,设置深松30、35、40、50和60 cm 5个处理(ST30、ST35、ST40、ST50、ST60),通过5年定位试验研究了深松深度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促进了0~40 cm土层大团聚体的形成,并提高了其稳定性。干筛法下,>0.25mm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比RT处理增加6.16%、8.53%和13.38%,分形维数(D)降低3.81%;湿筛法下,R0.25、MWD和GMD分别增加44.78%、10.08%和5.81%,D值降低0.63%。深松5个处理平均的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也分别比RT处理降低了5.77%和5.88%。R0.25、MWD、GMD随深松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大小顺序为ST60>ST50>ST40>ST35>ST30>RT,不同粒径团聚体含量也有大致相同的趋势,PAD、ELT和D则呈现相反的顺序。综合分析认为,深松耕能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深松深度越深,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效果越好,若考虑深松效益和机械动力配置,建议至少深松35 cm以上。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分形维数 深松深度 甘肃引黄灌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试论新时代农业新业态的特征和实践要求

甘肃农业科技 2021

摘要:通过对新时代农业新业态的概念界定,将农业新业态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融合型,包括高新技术融合型、产业融合型、产业内部重组融合型、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型、资源开掘型;二是分离型。并呈现创新性、开放性、共享性和协调性四大特征,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城乡融合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新时代农业新业态的实践要求。

关键词: 农业新业态 内涵与分类 时代特征 实践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对旱地胡麻氮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为研究磷对旱地胡麻氮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以胡麻品种‘轮选2号’和‘定亚22号’为材料,4个施磷(P2O5)水平(0、45、90、135 kg/hm2)为因素,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7年和2018年在定西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磷影响旱地胡麻地上部分氮吸收转运和氮生理利用率,且年份间差异显著;年份、品种和磷互作对花期和成熟期地上部分氮吸收量、成熟期籽粒氮吸收量和分配率,茎叶和其他部分中氮总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及氮生理利用率影响显著。与不施磷相比,施磷使旱地胡麻花期和成熟期地上部分氮吸收量平均提高76%和82%;成熟期籽粒中氮吸收量和分配率平均提高127%和25%;茎、叶和其他部分中氮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分别平均提高556%、102%、237%和16%。‘轮选2号’氮生理利用率随施磷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定亚22号’氮生理利用率在施磷(P2O5)90 kg/hm2和135 kg/hm2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施磷量与旱地胡麻氮吸收转运和利用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胡麻 吸收 转运 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市场鲜食葡萄价格与品种结构分析

甘肃农业科技 2021

摘要:调研了2018—2020年兰州市场鲜食葡萄品种、价格及销售期.结果表明,兰州市场主要鲜食葡萄品种有红地球、无籽红提、巨峰、玫瑰香和阳光玫瑰等5个,其中红地球葡萄可以实现周年供应.5月份以前葡萄售价较高,6月份开始下降,8月份最低,9月份开始升高且趋于稳定.超市及水果专营店中以玫瑰香和阳光玫瑰葡萄的售价最高,达到59.6元/kg.

关键词: 兰州;鲜食葡萄;价格;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