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为了确定甘肃省沿黄灌区、河西绿洲灌区和陇东雨养农业区的大豆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选用陇中黄601、陇中黄602、陇中黄603、汾豆78等4个大豆品种,在3个不同生态区设置4个氮肥水平和4个种植密度,测量株高、有效分枝数等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较大,随着氮肥的增加,大豆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和产量呈递增的趋势,综合比较得出不同生态区大豆最佳施氮量均为N 90 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折合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会宁县和甘州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6.67万株/hm2,宁县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9.67万株/hm2。对3个生态区的大豆产量分析表明,河西绿洲灌区的张掖市甘州区适合种植早熟品种陇中黄601,而沿黄灌区的会宁县和陇东雨养农业区的宁县适宜种植中晚熟品种陇中黄603。
关键词: 大豆 施氮量 种植密度 生态区 农艺性状 产量 甘肃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施化肥和配施有机肥对酿酒葡萄梅鹿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河西灌区土壤肥力贫瘠,酿酒葡萄产量与品质低下及无机氮肥过量施用造成的环境问题,通过探究有机氮替代部分无机氮肥对酿酒葡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确定酿酒葡萄适宜的有机无机氮肥配施用量.[方法]于2018年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6个处理:单施化肥(C),单施有机肥(O),70%化肥+有机肥(0.7 CO),50%化肥+有机肥(0.5 CO),30%化肥+有机肥(0.3 CO),不施肥(CK),探究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酿酒葡萄梅鹿辄(Merlot)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使酿酒葡萄的产量与品质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0.5 CO效果最优;在相同的有机肥施用量下,化肥减施50%有助于平衡酿酒葡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与CK与C处理相比,0.5 CO处理下,葡萄产量分别提高了120.76%和32.59% (p<0.05),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提高了46.72%和25.21%(p<0.05),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了39.36%和37.46%(p<0.05),单宁含量分别提高了23.05%和39.06%(p<0.05),总酚含量分别提高了72.07%和54.77%(p<0.05),花色苷含量分别提高了44.42%和48.48%(p<0.05),糖酸比分别提高了50.42%和40.78%(p<0.05),总酸含量降低了33.96%和16.98%(p<0.05).[结论]化肥减半配施有机肥(0.5 CO)既有效抑制酿酒葡萄的营养生长,又提高了葡萄产量和果实品质,在试验区的推荐施肥量为9000 kg/hm2有机肥配施化肥(N 150 kg/hm2,P2O5135 kg/hm2及K2O 180 kg/hm2).
关键词: 化肥;有机肥;酿酒葡萄;产量;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桃新品种-陇蜜10号
《中国果业信息 》 2021
摘要:"陇蜜10号"桃是以筑波84号桃为母本、早油118为父本,通过杂交培育出的早熟普通桃新品种。2020年通过甘肃省林木良种审定,编号:甘S-SC-PL-003-2020。该品种果实近圆形,果个中大,果形端正,平均单果重180 g,大果重超过260 g;果顶平,缝合线浅,梗洼中深,果皮表面茸毛中等,底色绿白,成熟时全面着鲜红色晕,果皮中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新品种陇棉10号选育报告
《甘肃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棉花新品种陇棉10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自育品系07-1为母本、自育品系81-10-1为父本通过杂交选育而成。在2016—2017年甘肃省棉花新品种(系)区域试验中,陇棉10号2 a 10点(次)皮棉平均折合产量为2 254.5 kg/hm2,较对照品种酒棉10号增产5.10%。在2018年甘肃省棉花新品种生产试验中,陇棉10号皮棉平均折合产量为2 505.0 kg/hm2,较对照品种酒棉10号增产5.60%。该品种株高80 cm,叶片深绿,株型紧凑。Ⅰ式果枝,筒形,第1果枝着生高度25 cm,果枝层8~13层。铃卵圆型偏尖,单株结铃数8.8~10个,单铃重5.8~6.8g,衣分含量44%,籽指10.0 g。上半部平均长度为28.7 mm,断裂比强度为30.9 cN/tex,马克隆值为4.1,整齐度指数86.3%。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适宜在甘肃敦煌、瓜州以及气候条件类似的西北内陆棉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比例巨菌草青贮对肉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研究不同比例的巨菌草裹包青贮对肉羊生长性能的影响。选择体况中等、发育良好、健康、体重相近的7~8月龄萨寒F1代肉羊45只,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5组(处理A、B、C、D、E)试验羊饲喂玉米青贮和巨菌草青贮(折算为干物质)的质量比分别为:1∶0、3∶1、1∶1、1∶3、0∶1的TMR日粮。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巨菌草粗蛋白、粗脂肪均高于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低于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品质优于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E组试验羊体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0.22 kg和170.36 g,总采食量和采食率最高,增重效果最好,经济效益最佳(187.51元)。综合考虑饲草品质、采食率和体增重等因素,饲喂巨菌草裹包青贮时育肥效果较好,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巨菌草裹包青贮 混合饲喂 萨寒F1代 育肥效果 肉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覆膜旱地苹果园表层土壤"隐性"退化下活性有机碳与酶活性差异
《水土保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旱作节水措施下黄绵土物理稳定性机制和化学活性机制,揭示表层土壤有机碳贮存对土壤物理"隐性"退化的响应机制.以陇东旱塬区不同覆膜年限(2,4,6年)的苹果园表层土壤(0—20 cm)为对象,对土壤物理性状、质地分级进行判断,监测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可溶性有机碳(DOC)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表征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借助β-1,4-木糖苷酶(βX)、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表征土壤碳代谢循环特性,以解析不同覆膜年限下根系生长、土壤物理结构与土壤碳代谢酶活性、有机碳固持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期覆膜(2Y)可有效改善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分别为CK的112.39%,105.65%,104.29%,90.08%,显著促进细根的生长,有利于良好的土壤结构形成和植物源有机质输入;有机碳总量、颗粒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为CK的137.21%,220.11%,129.42%,151.35%,111.72%,提高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长期覆膜(6Y)表现为表层土壤"隐性"退化,土壤孔隙结构恶化导致细根生长障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中的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显著降低,仅分别为CK的46.88%,43.54%;βX、βG、CBH酶活性作为主导因子决定了有机碳储量的变异性,仅分别为CK的65.60%,53.08%,47.04%;长期覆膜条件下表层土壤结构的破坏,导致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土壤碳代谢酶活性和碳库管理指数的降低,有机碳储量减少,不利于土壤质量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短期覆膜(2 Y)为适于陇东旱塬苹果栽培的节水保墒覆膜年限.研究结果为完善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苹果栽培节水保墒技术对土壤物理结构演化、地力提升、根系生长的调节机制、优化抗旱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城市污泥农用对灌漠土作物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城市污泥农用是解决污泥处理处置问题的主要措施,但也存在重金属污染等潜在风险。为探索污泥合理利用,本研究以河西绿洲灌漠土为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常规施肥(NP)、常规施肥+城市污泥堆肥9000 kg·hm-2(NPS9000)、常规施肥+城市污泥堆肥18000 kg·hm-2(NPS18000)、常规施肥+城市污泥堆肥18000 kg·hm-2+复种绿肥还田(NPGrS18000)和常规施肥+城市污泥堆肥18000 kg·hm-2+复种绿肥移除(NPGtS18000) 5个处理,探讨不同处理对小麦-玉米轮作作物产量、土壤理化性状、有机碳和全氮的固存率、氮磷钾活化系数、作物产量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污泥处理的玉米产量较常规施肥差异不显著,但小麦产量较常规施肥显著增产,其中2015—2019年4个污泥处理间的小麦产量随污泥施肥年限的增加由差异显著逐渐到差异不显著。污泥施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活化土壤氮磷钾,提高有机碳和全氮固存率,降低土壤pH值和容重,并随施用量的增加培肥效果更佳。污泥施用、污泥+绿肥还田土壤重金属虽略有增加,但均低于国家安全标准。NPS18000处理的玉米籽粒锌和铅含量及NPGtS18000处理的玉米籽粒锌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施肥土壤重金属携入量远大于作物地上部分携出量。综上所述,施用污泥可显著提升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高量施用污泥与绿肥移除相结合,可抑制玉米籽粒对重金属锌和铅的吸收,增加重金属携出。为保证玉米籽粒锌和铅含量在安全范围内,污泥年携入锌和铅的量应在348 g·hm-2和9.5 g·hm-2以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花椰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甘肃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在对全国及甘肃省花椰菜产业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甘肃省花椰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甘肃省今后花椰菜产业发展对策是:加强产业体系建设,保障花椰菜质量安全;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品质选育,促进成果转化;加强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尾菜处理技术研究应用;拓宽销售思路,建立多元化销售网络;完善监测预警,降低种植风险;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关键词: 甘肃省;花椰菜;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黧豆根腐病病原菌亚洲镰孢菌的分离鉴定
《草地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本研究于2018年8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采集山黧豆根腐病病样,经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agene,EF-1α)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致病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采集的山黧豆根腐病病样上共分离获得39株分离物,其中3株分离物Shan-27,Shan-28和Shan-29对山黧豆具有强致病性,分离频率为7.69%;这3株致病菌在形态学上均接近于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而对其翻译延伸因子(EF-1α)序列分析发现,其均与亚洲镰孢菌聚在同一分支上,同源性达99%以上。因此,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引致山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确定为亚洲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膜对高寒阴湿区当归土壤质量、植株生长和杂草发生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当归优质产区设置起垄覆膜穴栽(LS)、膜侧开沟斜栽(MC)和露地开沟斜栽(LD)3种种植方式,分析覆膜对移栽当归植株生长动态、抽薹率、土壤特性、酶活性及杂草密度和防效的影响,以期为全面评估优质产区当归覆膜种植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与LD相比,LS和MC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4.4%和14.3%,MC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了11.6%和8.5%,土壤pH值显著降低了4.6%和1.7%,两种覆膜方式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覆膜提高了当归种苗移栽后的返青速度、田间早期抽薹率和药材个体质量。其中,MC返青最快、最整齐,返青率最高;LS抽薹率最高;MC和LS单根药材鲜质量分别比LD显著增加20.4%和58.4%。MC和LS当归田杂草密度分别比LD显著降低了34.0%和25.8%,MC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分别较LS显著提高21.7%和63.4%。覆膜种植改善了当归根系的生长环境,降低了田间杂草密度,提高了杂草防效,促进了当归生长发育进程和药材物质积累,对种苗移栽后早期抽薹的发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