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试论司马迁的“善因论”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借鉴意义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 2001
摘要:通过司马迁的宏观经济理论———“善因论” ,对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善因论”之理论体系包括开展多种经营致富的理论。这些经济思想对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可食用微生物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中国食品学报 》 2001
摘要:微生物资源是地球上三大生物资源(动物、植物、微生物)之一,微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产业化开发不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解决未来食品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着重论述了可食用微生物生产的重要性和主要菌种资源以及现代可食用微生物的开发研究现状,并展望了21世纪的产业化发展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棉田渗灌补水效应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 200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着重研究了渗灌不同补水量和渗水管道埋深对旱地土壤含水率和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在棉花关键需水期进行渗灌补水 ,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丰水年每次渗水 2 2 5~ 3 0 0 m3/ hm2 ,皮棉产量可提高196.8~ 3 10 .7kg/ hm2 ,增产率为 17.3 %~ 2 7.3 % ;干旱年份 ,每次渗水 2 2 5~ 3 0 0 m3/ hm2 ,比对照增产 2 4 .3 5 %~4 2 .5 5 %。与大水漫灌相比 ,渗灌补水既避免了表层蒸发 ,又没有形成重力水下渗 ,大幅度提高了水分利用率。渗水管道埋深在 13~ 2 0 cm较为合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论西部大开发中黄土高原的国土整治问题
《山西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分析了黄土高原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战略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环境生态问题 ,在对国土整治方略和生态重建的理论与观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形势下黄土高原开发整治的策略和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麦田水肥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 200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微区隔离遮雨棚法研究结果分析回归得出 ,氮肥用量、磷肥用量、供水量与冬小麦产量之间关系。固定肥料用量 ,在试验供水范围内水分和小麦产量呈近似直线关系 ;固定供水量 ,施肥量和小麦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氮肥用量和供水量之间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 ,磷肥用量与供水量之间交互作用不明显。大田不同降雨年份试验结果表明 ,施肥增产效果是降雨多 >降雨中 >降雨少的年份 ,在蓄墒期、生育期降雨量为 35 5、411和 5 2 3 mm的低、中、高降雨年份 ,冬小麦达最高产量时的氮、磷肥用量分别为每 hm2 施 N 6 4.5 kg、P2 O55 2 .5 kg;N 2 7.5 kg、P2 O510 5 .0 kg和 N 192 .0 kg、P2 O515 7.5 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旱地农业高效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经过 4年攻关研究 ,建立起 3套旱地农业高效持续发展模式 :( 1 )种养结合良性循环模式。土地生产率较单作玉米高 49.7% ,绵羊当年育肥羔羊的屠宰率、净肉率分别较对照组高 3 .0 %和 1 .4%。应用增肉剂羊只 1 1 5d总增重 1 1 .3 kg,较对照组日增重增加 1 4.1 % ;改良草地产草量可达 1 2 0 0 0 kg/hm2 ~ 1 44 0 0 kg/hm2 。 ( 2 )“甘薯 -加工 -养殖”产业化发展模式。在平常年份产鲜薯 750 0 0 kg/hm2 以上 ;生产的淀粉地膜 ,可降低覆膜成本 2 7.9%。新研制的甘薯低糖脯有酸甜味型和怪味型两种 ,研制的即食粉丝 ,增值率在 1 0倍左右。( 3 )旱地生态果园双向控制模式。与现行的清耕果园相比 ,0 cm~ 6 0 cm的土壤水分含量高 3 .1 % ;0 cm~ 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0 .1 7% ,速钾高 9.1 mg/1 0 0 g土。 4年后 ,土壤容重降低 0 .2 0g/cm3 ,天敌数量多 3倍以上 ,害虫减少 95%以上 ,果实发病率减少 80 %以上。平均一级果品产量 2 70 0 0 kg/hm2 ,增加纯收入 1 3 3 8元 /hm2 。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营养保健型黑粒小麦酱油的研制
《中国酿造 》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固态低盐发酵工艺 ,双菌种混合制曲发酵及α -淀粉酶液化黑粒小麦 76号面粉 ,成功地研制出黑粒小麦营养保健型酱油。黑粒小麦是山西同时也是世界上珍稀优良作物资源 ,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并富有天然黑色素的独特优势。黑粒小麦酱油的成功研制创先为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开辟了一条道路 ,并为以后的黑粒小麦酱油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填补了功能性高档酱油的空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生物工程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90年代以来 ,大豆的生物工程研究重点放在建立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上 ,随着遗传转化和再生技术的发展 ,我国已获得了抗病、抗虫转基因大豆植株 ,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 ,大豆遗传转化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法、基因枪及 PEG法。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是以大豆子叶、胚轴为外植体 ,通过卡那霉素筛选 ,器官发生再生转化植株 ;花粉管介导法是以植株整体为受体导入外源基因 ,获得稳定遗传品系 ;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是以大豆幼胚的胚轴、用基因枪轰击生长点 ,可以从任意一个基因型获得转基因植株 ;PEG介导的遗传转化是将质粒导入大豆原生质体 ,通过潮霉素进行筛选 ,获得转基因植株
关键词: 大豆 生物工程 遗传转化 农杆菌 花粉管通道 基因枪 PE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