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省优质棉基地建设与科技服务成效及“十五”发展建议
《中国棉花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回顾了江苏省优质棉基地建设以及基地科技服务 1 5年来获得的成效。根据江苏省“十五”棉花生产发展目标 ,提出了优质棉基地建设科技服务的思路 ,就优质棉基地建设目标 ,科技服务内容和形式 ,创新技术研究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稻瘟病菌小种的结构组成与变化趋势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 7个中国统一鉴别品种对 1997~ 1999年采集自江苏省吴江、赣榆、通州、高邮和宜兴等 5个代表地区的 32 4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小种鉴定。 3年中共检测到 2 1个小种 ,其中以ZG1小种出现频率最高 ,达 5 7 80 %~ 6 7 89% ,为优势小种 ;其次为ZE3 小种 ,出现频率为 16 5 0 %~ 19 81% ;其它小种出现频率较低。各地区小种的组成及年度间变化存在较大差异 ,宜兴地区小种组成简单 ,3年均以ZG1小种为优势小种 ;吴江地区小种组成复杂 ,优势小种变化较大 ;通州地区小种数量显著增加 ,ZG1小种的优势明显下降 ;赣榆地区的小种数量则明显减少。各地小种的组成及变化与水稻主栽品种的布局及更替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宜棉田套作的早毛豆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江苏省常熟棉区棉花一般在 3月 2 0日播种 ,5月 2 0日前后移栽 ,实行宽窄行种植的棉田 ,其宽行封行时间大约在 6月 2 0日。选用早熟高产毛豆品种 ,套种于宽行中 ,采用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毛豆亩产可达5 5 0~ 90 0 kg,亩毛收入可达 5 0 0~ 95 0元 ,且不影响棉花产量 ,可显著提高棉田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粳稻新品种南粳40的选育与利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南粳 4 0 (原名 5 - 172 )是以 816 9- 2 2为母本 ,与中间材料“770 32 770 32 南粳 33”杂交 ,经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属迟熟中粳类型 ,全生育期 15 0d左右 ,一般产量 6 0 0kg 6 6 7m2 以上。产量构成因素协调 ,抗病能力强 ,稻米品质较优 ,达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 ,适宜苏中、淮南以及沿江、丘陵地区种植。高产栽培中 ,应适期稀播 ,培育壮秧 ,建立适宜的群体起点 ,总施氮量应控制在 2 0kg 6 6 7m2 左右 ,并注意N、P、K肥的配合施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共培养系统的体细胞类型和状态对猪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经体外成熟、受精和培养获得猪胚胎 ,采用体细胞共培养研究了体细胞类型和状态对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取体外成熟的不同直径卵泡 (>5 m m,2~ 5 mm)卵母细胞的卵丘团 (颗粒细胞团 ) ,培养铺层后与猪受精卵共培养 ,组间受精卵的卵裂率和发育能力无显著差异 ;根据卵巢的状况对猪输卵管上皮细胞 (POECs)的状态进行分组 ,受精卵和卵巢表面布满卵泡的 POECs共培养 ,卵裂率显著低于卵巢表面有黄体和 /或红体的 POECs共培养组 (P<0 .0 5 ) ,虽然各组间 3~ 4-细胞的发育率无显著差异 ,但卵巢表面有红体和卵泡的 POECs共培养组的 >4-细胞的发育率显著高于卵巢表面布满卵泡的 POECs共培养组 (P<0 .0 5 ) ;受精卵在共培养系统和非共培养系统中的卵裂率无显著差异 ,受精卵非共培养系统中 3~ 4-细胞的发育能力显著低于颗粒细胞共培养组 (P<0 .0 5 ) ,极显著低于 POECs共培养组 (P<0 .0 1) ,无能力突破 4-细胞继续发育 ,与颗粒细胞单层、POECs单层共培养的受精卵 >4-细胞的发育率分别为 2 4.0 %、5 3.8% ,差异显著 (P<0 .0 5 )。结果表明 ,共培养系统对胚胎体外发育的作用 ,一方面与体细胞类型有关 ,另一方面也受输卵管上皮细胞状态的影响
关键词: 猪卵泡卵母细胞 体外成熟 体外受精 体外发育 共培养系统 细胞类型 细胞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