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窄行密植对大豆群体冠层结构及光分布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05 CSCD
摘要:通过不同密度和宽、窄行距配置试验可知,大豆在保持合理群体密度下,实行窄行密植,可改善大豆植株群体的透光性和叶面积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冠层结构,提高了群体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大豆的群体生产能力,获得较高的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面粉品质性状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小麦品质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1个面团流变特性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按NC配置杂交组合,对小麦面粉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及其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面粉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面团流变学特性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影响;不同亲本不同组合的GCA和SCA差异较大,在优质小麦育种中应根据不同育种目标选配杂交组合,在强筋小麦选育中最好选用高×高或高×中组合类型;在弱筋小麦选育中最好选用高×低或低×低组合类型;在中亲优势测定中,除面粉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和评价值为正向超亲优势外,其它品质性状均表现为负向超亲优势;不同组合类型面团流变学特性平均优势分析表明,高×高和高×中组合类型总体表现为较小的负向优势或较大的正向优势,高×低和低×低组合类型则表现为较大的负向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绵羊BMP-RI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产羔数和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绵羊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湖羊、夏洛来、陶赛特、萨福克、罗米丽、中国美利奴羊以及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共553只个体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BMPRIB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和生长发育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BMPRIB基因在不同绵羊品种(系)中共有3种基因型(BB、B+和++),但基因型频率分布在各品种(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湖羊中仅有BB基因型;在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中BB、B+和++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30%和19%;而其他品种(系)羊中则仅有++基因型。对中国美利奴羊肉用多胎品系的研究发现:BB、B+和++基因型群体第一胎产羔数分别为2.0、1.5和1.1,三者之间差异显著(BB和B+,P<0.05;BB和++,P<0.01);BB和B+基因型群体总体平均产羔数分别为2.8和2.3,极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1.2)的产羔数(P<0.01)。在90日龄时,BB和B+基因型群体的体重分别为(18.6±3.70)kg和(18.0±3.31)kg,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15.6±2.22)kg,P<0.05);两群体胸围、胸宽也显著大于++基因型群体(P<0.05);但这些差异在120日龄时消失。以上结果表明,BMPRIB基因是影响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产羔数的主效基因,并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羔羊的生长发育。
关键词: 绵羊 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 BMPR-IB基因 产羔数 体重 体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大豆2号高产生育动态及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5 CSCD
摘要:在实现了1hm2产量4536kg基础上,研究了新大豆2号产量构成、生长发育动态及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表明:产量垂直分布以中上部为主,下部也有一定的产量;开花至结荚时期是植株生长最快的时期,株高日增长2.14cm;鼓粒盛期叶面积达到最大(LAI:5.47),叶面积的动态变化属稳生稳降型;干物质积累以结荚鼓粒期最快,日增加463.5kg/hm2;总光合势199178.7m2/d,其中结荚鼓粒期至黄熟初期占总光合势63.6%;平均净光合生产率3.34g/m2·d,结荚至鼓粒期最高达8.7g/m2·d;NR酶花期最高,蔗糖酶活力和H2O2酶鼓粒期最高。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积累 光合势 净光合生产率 新大豆2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绵羊GDF9和BMP15基因多态性检测
《生命科学研究 》 2005 CSCD
摘要:以绵羊GDF9基因FecGH突变和BMP15基因FecXB和FecXG突变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研究其在湖羊、夏洛来、陶赛特、萨福克、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中国美利奴羊和罗米丽羊7个品种中的多态性.结果发现,湖羊群体中存在GDF和BMP15基因的FecGH和FecXB突变,但发生率极低,分别为0.645%(2/310)和0.968%(3/310);而其它品种中则没有发现GDF9和BMP15基因的相应突变.这一发现对于建立绵羊基因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