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肥密措施对南疆水稻抗倒伏及干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24
摘要:以新稻36号为材料,在南疆地区进行了以氮肥水平(N)作为主区、栽插密度(D)作为副区的田间裂区试验.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第1节间长度、第2节间长度、弯曲力矩、株高和重心高度显著增加,抗折力则先增后降以N2处理(纯N 240 kg/hm2)最高;合理密植能够控制个体发育,降低节间长度、弯曲力矩、株高与重心高度;茎秆倒伏指数由上述因素共同影响,施氮量240 kg/hm2、栽插密度20.83~27.78万丛/hm2的处理抗倒伏性较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占比为51.69%~76.14%,是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的主要来源,适当增施氮肥能够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积累率;过量施肥则会使干物质在花前的积累量增大,多用于营养器官生长,不利于向籽粒转运.适度密植有利于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D4处理(27.78万丛/hm2)较其他处理提高18.06%~30.22%,同时也促进了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综合来看,施氮量240 kg/hm2、栽插密度27.78万丛/hm2时能显著改善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的比例及干物质分配,且未发生倒伏,有利于产量提高.
关键词: 水稻 施氮量 栽插密度 茎秆强度 干物质积累 干物质转运 南疆


林下大球盖菇高效栽培技术
《农村科技 》 2024
摘要:栽培大球盖菇能够高效利用稻草、稻壳、麦草、玉米秸秆、阔叶树木屑等农林废弃物,栽培技术相对简单,且产量高、效益好,很多地方将大球盖菇作为特色经济作物.林下种植大球盖菇,不仅可以利用树冠遮阴,减少设施成本,而且能够以林养菌、以菌促林,栽培后的菌渣可直接返田,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实现生态循环农业,是未来发展新模式之一.本文从生产季节、林下栽培模式、栽培技术等方面阐述林下大球盖菇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不同施氮量对春小麦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灌浆进程的调控效应,分析滴灌条件下春小麦产量的提升潜力,为确定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适宜施氮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 11 个新疆审定的春小麦常规品种和 1个现阶段正在培育的品系为材料,设置4 个施氮水平处理,研究施氮量对不同春小麦品种(系)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籽粒灌浆趋势均呈现为"S"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高籽粒千粒重后,积累的有效籽粒干物质重不增反降,但下降程度有所减缓.新春6 号、新春37 号、核春137 表现为灌浆强势品种,新春11 号、新春21 号、新春29 号表现为灌浆弱势品种.100 kg/hm2低氮水平下,新春17 号和核春615 产量达最高水平;200 kg/hm2 中氮水平下,新春 6 号、新春 11 号、新春26 号、新春29 号、新春37 号、新春39 号、核春121 和核春514 共8 个春小麦品种产量达最高水平;300 kg/hm2高氮水平下,核春137 和新春21 号产量达最高水平.[结论]4 个施氮水平下,最大灌浆速率Vmax与平均灌浆速率Vs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灌浆速率Vs与灌浆总天数T均呈负相关.公顷产量Y与千粒重A、最大灌浆速率Vmax、平均灌浆速率Vs、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用天数Tmax、灌浆总天数T均呈正相关.


新疆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新疆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及14 个地(州、市)差异分析.[方法]以2005~2019 年新疆绿色农业发展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评价新疆及14 个地(州、市)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结果]2019 年新疆绿色农业发展综合得分较 2005 年提高 4.28 分,其中,农业经济发展提高 3.75 分,资源减量下降 4.11分,资源环境安全提高4.63 分;2019 年新疆14 个地(州、市)绿色农业发展综合得分最高为伊犁州直(10.64分),其次为阿勒泰地区(9.92 分),最低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2.95 分).[结论]新疆绿色农业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农业经济和资源环境安全发展态势良好,资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资源利用率成为新疆绿色农业发展的短板;新疆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整体上为北疆高、南疆低、东疆居中;新疆14 个地(州、市)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北疆地区高且向新疆东部和南部不均匀递减态势,克州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麦根腐平脐蠕孢引起新疆小麦根腐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小麦根腐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为制定该病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麦根腐病株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选择新疆试验区的代表性菌株检测致病力,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主要生物学特性。【结果】试验区代表菌株(KS1-3、YL26、TC30及ML26)均具有致病性;经鉴定该病病原菌为小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PDA培养基最为适合菌菌株的生长,温度5~35℃、pH值4~10条件下均可生长,最适温度30℃,最适pH值7,对光照不敏感,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蔗糖,最佳氮源为牛肉膏、蛋白胨。【结论】新疆小麦根腐病病原为麦根腐平脐蠕孢B.sorokiniana,其主要生物学物性与多数菌物相类似,较喜温喜光。


干制前处理对切分杏褐变内源酶及色泽的影响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24
摘要:目的:采用4种方式对切分杏干制前进行处理,研究对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色差的影响,确定切分杏干制前处理的最佳条件。方法:以切分、去核的赛买提杏为材料,探究热水、蒸汽漂烫、微波处理、浸硫处理的杏果内源酶活性、失活率和色差的变化,研究4种最佳前处理条件下对杏果色差(干制前后)的影响,并进行色差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热水、蒸汽漂烫下酶活性随热烫时间的增加而降低,100℃、90 s为该处理的最佳条件;微波处理下内源酶失活率随功率的增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最佳条件为50%(350 W),5 min,失活率分别为92.83%、91.05%;浸硫处理下酶失活率分别为98.73%、16.35%。结论:热水漂烫和浸硫处理结合热风干燥在温度为60℃时色泽保持较好,而蒸汽漂烫和微波处理选择40℃为宜。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热水漂烫对杏干色泽损伤较大,硫处理可有效保持杏干色泽。


瓜列当在3种寄主作物上的寄生规律及抗性评价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瓜列当在新疆加工番茄、西葫芦和打瓜上的寄生规律及主栽品种对瓜列当的抗性情况,为新疆加工番茄、西葫芦和打瓜田瓜列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及田间随机调查方法.[结果]瓜列当在加工番茄、西葫芦和打瓜播种34~37 d可建立寄生关系,寄生打瓜上的瓜列当在建立寄生关系5d后即出土,而寄生于西葫芦和加工番茄上的瓜列当在建立寄生关系 18 和 21d后才出土;6 月 21~22日,加工番茄田瓜列当发生率为42.86%,打瓜田为7.14%,西葫芦田无瓜列当;6 月28~29 日,加工番茄田瓜列当发生率为 45.45%,打瓜田为 27.27%,西葫芦田为 25%;7 月 5~14 日,加工番茄田瓜列当发生率为80%,打瓜田为71.43%,西葫芦田为86.96%;加工番茄品种BVS32 瓜列当寄生量最少,加工番茄全生育期瓜列当鲜重和干重分别为20.97 和4.26 g/盆;品种金丰八号在西葫芦全生育期中瓜列当寄生量最少,瓜列当鲜重和干重分别为25.65 和5.92 g/盆;打瓜品种中黑中片瓜列当寄生量最少,瓜列当鲜重和干重分别为 5.38和0.78 g/盆.[结论]加工番茄、西葫芦和打瓜适宜防治瓜列当时间是播种后20 d;新疆北疆区域加工番茄、打瓜和西葫芦田瓜列当最佳防治时间分别为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6 月中上旬和 6 月中下旬;新疆主栽的加工番茄、西葫芦、打瓜品种中无对瓜列当免疫的品种,加工番茄品种BVS32、西葫芦品种金丰八号和打瓜品种黑中片瓜列当寄生量最少,可作为新疆抗瓜列当种植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