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菠萝叶纤维增强热塑性淀粉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深入研究天然纤维增强热塑性淀粉复合材料的性能,以双醛淀粉为原料,甘油为塑化剂,利用菠萝叶纤维作为增强材料,采用热压成型法制备菠萝叶纤维增强热塑性淀粉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尺寸的菠萝叶纤维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密度、含水率、降解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材料的表面和断面形貌。结果表明:加入菠萝叶纤维能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菠萝叶纤维尺寸的减小,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呈现出逐渐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当纤维尺寸为0.6 mm时,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7.18 MPa。当纤维尺寸>0.6 mm时,弯曲强度最佳,为13.79 MPa。随着菠萝叶纤维尺寸的减小,复合材料的密度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含水率呈总体下降的趋势。在短期降解时间内,复合材料的失重率在常规及酵母菌两种土壤环境下呈现出随着纤维尺寸减小而逐渐减小的趋势,随着时间的延长,失重率逐渐趋向一致。
关键词: 菠萝叶纤维 热塑性淀粉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降解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泛素连接酶U-box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U-box基因家族广泛存在于植物基因组中,能够编码泛素蛋白酶体系中特异性识别底物的泛素E3连接酶,调控蛋白的修饰和降解,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及逆境胁迫应答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鉴定玉米U-box基因家族成员及进行基因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玉米全基因组数据库,利用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工具对玉米U-box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和功能分析.[结果]玉米U-box基因家族共鉴定筛选出76个成员,在玉米全基因组1~10号染色体上均有分布,氨基酸数目大小为94~1353 aa,蛋白等电点数值差距较大,从4.86到8.29不等.基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各成员间含有内含子数目不等,其中玉米U-box家族76个成员中共有28个基因无内含子,仅含有1个外显子,占玉米U-box基因总数的36.8%,表明这些基因进化可能源于转座子机制.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水稻、拟南芥、玉米U-box基因分布在亚家族Ⅰ~Ⅸ中,其中亚家族Ⅳ中不含水稻、拟南芥U-box成员,仅含有2个玉米基因ZmPUB41和ZmPUB53,暗示了玉米在历史进化过程中在发生了多次家族基因扩增的同时也经过片段快速变异过程.启动子功能预测分析发现玉米U-box基因在玉米光合作用、植物激素应答以及逆境胁迫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基因组织表达分析显示玉米U-box基因表达特异性明显,主要在种子的组成型器官中表达,暗示了 目标基因可能参与了种子的形成或萌发过程.部分基因如ZmPUB12、ZmPUB18、ZmPUB30、ZmPUB40、ZmPUB75仅在花粉中检测出有表达量,说明其可能参与了玉米花粉粒的形成或受精过程.[结论]玉米U-box基因在玉米的光合作用、生长发育以及逆境胁迫应答等生理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续对玉米U-box基因功能、蛋白代谢和信号转导等重要调控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玉米;泛素U-box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启动子功能分析;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9种杀菌剂对香蕉灰纹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中国南方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测定不同化学杀菌剂对香蕉灰纹病菌的毒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3株香蕉灰纹病菌(Neocordana musae)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2.5%氟环唑悬浮剂毒力最强,平均EC50均小于1 mg/L;25%丙环唑乳油、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戊唑醇乳油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次之,平均EC50在1~3 mg/L之间;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24%腈苯唑悬浮剂的毒力一般,平均EC50在9~20 mg/L之间;40%百菌清悬浮剂毒力最弱,平均EC50为46.572 4 mg/L。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5%氟环唑悬浮剂、25%丙环唑乳油、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戊唑醇乳油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可有效抑制香蕉灰纹病菌菌丝生长,可进一步用于田间试验。
关键词: 杀菌剂 香蕉灰纹病菌 香蕉暗双孢Neocordana musae EC50 室内毒力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硫氧还蛋白基因HbCXXS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硫氧还蛋白通过调控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状态在植物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应答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硫氧还蛋白基因HbCXXS1在橡胶树各组织以及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处理下的表达,为解析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采用RT-PCR克隆HbCXXS1,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在橡胶树不同组织及不同激素和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HbCXXS1开放阅读框为372 bp,编码123个氨基酸.HbCXXS1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具有硫氧还蛋白保守结构域,活性中心为CXXS,属于h型硫氧还蛋白的第III组.HbCXXS1在橡胶树胶乳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且在死皮植株胶乳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健康植株.脱落酸、茉莉酸甲酯、干旱和盐胁迫处理抑制了HbCXXS1的表达,乙烯利和低温处理上调了HbCXXS1的表达,而水杨酸和过氧化氢处理的不同时间点,HbCXXS1的表达既有上调也有下调.HbCXXS1可能在橡胶树产排胶和非生物胁迫应答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种植业碳中和技术路径探讨与对策建议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农业是"双碳"战略实施中不可忽视、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种植业是中国农业的主体,研究探索中国种植业碳中和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相关关键问题进行理论认识梳理,分析国内外种植业固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研究进展,探讨了中国种植业实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并提出了提升中国种植业碳中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研究表明,目前关于种植业是"碳源"还是"碳汇"存在不同认识,急需建立标准化的农田碳核算方法体系.中国种植业实现碳中和需要基于系统观视角,从农用物质投入、农田生产过程管理、种植末端的废弃物处理等全过程统筹,从作物品种及种植模式、土壤水肥管理、农机耕作等全环节兼顾,通过农资合理减量、提升养分效率、物质循环利用、作物技术创新"四大"路径实现种植业减排增汇,形成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因此,中国种植业要实现碳中和,急需强化种植业碳中和科技创新能力,重点需要强化农田生态系统碳中和科技创新、加强全国农业双碳平台基地建设、成立全国农业"双碳"研究联盟、谋划牵头农业碳中和国际科学研究合作项目.
关键词: 种植业 固碳减排 碳中和 技术路径 对策建议 中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中农药多残留分析及短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农药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我国香蕉中农药残留情况及其短期膳食摄入风险,测定了采自香蕉主产省份生产基地及市场的196份香蕉样品中的农药残留,评估了所检出农药对我国成人和1~~6岁儿童的短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香蕉全果中咪鲜胺(42.86%)、吡唑醚菌酯(40.82%)、吡虫啉(34.69%)及多菌灵(27.55%)的检出率较高;就农药类别而言则新烟碱类(45.92%)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45.41%)农药的检出率较高.根据我国香蕉上相关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样品中吡虫啉共超出限量21次,腈苯唑和噻虫嗪各超出限量2次.香蕉全果中同时检出2种及2种以上农药残留的样品占56.63%;二元和三元农药组合占比最高,常见的二元和三元农药组合有吡唑醚菌酯/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吡虫啉和吡唑醚菌酯/吡虫啉/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多菌灵/咪鲜胺.香蕉果肉中吡虫啉(31.03%)的检出率最高,农药类别则新烟碱类(32.18%)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较高的农药组合是腈苯唑/吡虫啉(3.45%)和戊唑醇/吡虫啉(2.30%).香蕉果肉中所检出农药的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商(%ARfD)均远小于100%,说明通过香蕉摄入的农药残留对人体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短期膳食风险.
关键词: 香蕉;农药多残留;最大残留限量;短期膳食摄入风险;新烟碱类农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槟榔DUR3基因鉴定及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DUR3家族基因在槟榔尿素转运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拟南芥DUR3同源蛋白为探针序列,从槟榔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DUR3家族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基因结构、进化关系、保守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和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槟榔基因组中共鉴定出2个DUR3基因,与其他植物的DUR3同源蛋白类似,具有15个跨膜结构域,其保守结构域和基序位置也高度相似.不同物种的DUR3氨基酸序列构建的进化树显示,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各聚为一支,而棕榈科单子叶的植物单独聚为一支,且与双子叶植物亲缘关系更近.DUR3直系同源基因的Ka/K,比值小于1,这表明这些物种的DUR3基因在物种进化中受到纯化选择压力.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槟榔的DUR3基因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槟榔(Areca cat) DUR3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香蕉田土壤细菌群落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探明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香蕉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方法] 设计5个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CK,T1);25%化肥配施有机肥(T2);50%化肥配施有机肥(T3);100%化肥(100% CF,T4)和50%化肥(50% CF,T5).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保守区进行测序,并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数量、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T1、T2、T3、T4和T5处理的OTUs数分别是30、33、31、34、31个.不同处理中,优势菌群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T3处理提高了土壤中有益菌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各处理土壤细菌的Shannon指数大小顺序为:T3>T5>T2>T1>T4.和单施50% CF(T5)化肥相比,50% CF配施有机肥处理(T3)提高了土壤细菌多样性.与T5处理相比,T2处理的多样性降低,说明化肥用量过低不利于土壤多样性的提高.T4处理的微生物多样性最低,表明过量的化肥施入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主坐标分析和热图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细菌群落结构、相对丰度和优势菌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结论] 与单施化肥相比,合理的有机无机配施能够提高土壤细菌多样性、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减氮50%配施有机肥(T3)处理不仅减少了氮肥施用量,而且增加了土壤有益细菌的相对丰度和土壤细菌多样性,有利于土壤生物肥力的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