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健康状态咖啡根际环境特征比较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咖啡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具有广泛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咖啡产业已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优势产业之一.咖啡是多年生经济作物,随着其种植年限的增加,老咖啡园更新换代的时候,咖啡产生了严重的再植病,已成为影响咖农增收,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亟待解决.为揭示咖啡再植病产生机理,本研究分别在澄迈、琼海和万宁选择代表性咖啡园采集健康和发病咖啡根际土壤,并在毗邻区域采集对照土壤(CK),测定其主要理化指标、酶活性、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代谢特征.研究表明:3个地区的健康和发病植株根际土壤pH均极显著低于CK(P<0.01),万宁地区发病植株根际土壤全钾、速效钾和全氮含量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健康植株,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澄迈地区发病植株根际土壤全氮含量显著低于健康植株(P<0.05),3个地区的发病植株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植株(P<0.05),琼海地区发病植株根际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植株(P<0.05);发病植株根际土壤的CAT、POD、纤维素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健康植株,脲酶活性则反之;发病植株根际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及其代谢活力均低于健康咖啡植株,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万宁地区土壤脲酶活性与细菌、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澄迈、琼海地区土壤POD与细菌呈显著正相关,3个地区的土壤纤维素酶与真菌均达显著正相关.综上可知,发病咖啡植株根际土壤出现了酸化、养分失衡、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问题,咖啡再植病的发生与其根际环境灾变密切相关.本研究结论为克服咖啡再植障碍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咖啡;再植障碍;根际环境;根际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对不同酵母发酵的百香果果啤香气比较
《食品工业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酵母菌种对啤酒的风味与品质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以皮尔森麦汁、啤酒花、啤酒酵母、百香果原浆和水等为主要原料酿造百香果果啤,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测定不同啤酒酵母(S-04、US-05、S-33、CS31和CN36)酿造的百香果果啤中挥发性香气化合物.采用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区分不同品种酵母酿造的百香果果啤.结果表明:采用GC-IMS共检测出3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酯类16种、醇类8种、醛类6种、酮类4种、酸2种、烯烃类1种;PCA分析结果离散型较好,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60.6%;OPLS-DA前两种成分总方差之和为68.1%,乙酸、辛酸乙酯、3-羟基-2-丁酮、己酸乙酯等17种风味化合物贡献率较大(VIP>1).S-04发酵果啤特征性风味物质为乙酸和2-戊酮,US-05为丁酸甲酯,S-33为3-羟基-2-丁酮,CS31为辛酸乙酯、己酸乙酯、异戊醇和正丁醇,CN36为乙酸异丁酯、乙酸丙酯和丙酸乙酯.研究结果可为筛选适合生产百香果果啤专用酵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百香果果啤;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啤酒酵母;挥发性香气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激素对铝毒胁迫反应调控的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铝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土壤酸化会导致其中铝的溶解度大幅增加,产生大量对植物有毒害作用的离子态Al3+,抑制根系生长,对养分吸收及众多生理生化代谢过程都会产生影响,进而降低作物产量.铝毒胁迫已经成为占全球耕地面积40%酸性土壤中作物生长的最主要限制因子.植物激素是调控植物应对各种环境胁迫反应的关键内源因子,对植物提升抗逆性和应对胁迫适应性生长、生存至关重要.脱落酸、生长素、乙烯、细胞分裂素和茉莉酸等主要植物激素在调控植物应对铝毒胁迫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植物激素还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壁修饰酶活性、活性氧代谢和有机酸分泌来提升植物对铝毒胁迫的适应性.此外,不同植物激素信号间也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共同介导和调控植物应对铝毒胁迫适应性反应.为全面了解植物激素在铝毒胁迫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为植物铝毒耐性分子遗传改良提供新的思路,对植物激素信号在参与植物响应铝毒胁迫反应过程中的信号转导和调控作用进行综述,并对铝毒胁迫下植物激素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植物激素 调控 铝毒 胁迫反应 活性氧代谢 细胞壁修饰 有机酸分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韭菜根系分泌物对苦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
《热带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韭菜根系分泌物对苦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本研究以‘山东雪韭6号’韭菜和苦瓜枯萎病菌为试验材料,水培法收集韭菜根系分泌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法研究韭菜根系分泌物对苦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根系分泌物组成成分,筛选可能的主效化感物质,进一步通过体外抑菌试验验证其化感作用,明确主效化感物质。结果表明,随着韭菜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升高,苦瓜枯萎病菌的菌落直径和孢子萌发数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当分泌物浓度为3.22 mg/mL时,抑制作用最大,满足化感作用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性。通过GC-MS鉴定出韭菜根系分泌物中的主要成分为酚类、酯类、烷烃类、醇类、烯类、芳香类,可能的化感物质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4-二叔丁基苯酚、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通过体外抑菌试验证实这3种物质对苦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有不同程度的化感抑制作用,且抑菌效果为2,4-二叔丁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明确其为化感物质。由此可知,韭菜根系分泌的主效化感物质对苦瓜枯萎病菌有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这为苦瓜间套轮作韭菜防控苦瓜枯萎病和研制植物源抑菌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韭菜根系分泌物 苦瓜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 化感作用 化感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熏干草果油树脂提取工艺及成分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熏干草果(SDAT)油树脂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以提取溶剂、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细度为影响因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Box-Benhnken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设计,以SDAT油树脂提取得率为响应值,运用响应面法(RSM)对提取条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并采用GC-TOF-MS对SDAT油树脂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SDAT油树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5℃,料液比1:20(g/mL),提取时间7 h.回归方程预测SDAT油树脂得率理论值可达9.57%,3次验证实验的平均得率为9.48%,预测值与实际结果接近.采用GC-TOF-MS对SDAT油树脂成分进行检测分析,鉴定出化合物成分有58种,分别是醇类(31.59%)、醛类(21.13%)、烯类(1.23%)、酮类(1.56%)、酯类(2.38%)、酚类(0.79%),主要化合物有1,8桉叶醇(9.28%)、α-萜品醇(3.55%)、香叶醇(8.4%)、反式柠檬醛(5.78%)、2-甲基-3-苯基丙醛(6.33%)等.通过SDAT油树脂最佳工艺的确定,检测出的成分主要集中在醇类和醛类,这为后期草果油树脂的营养成分以及生物活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熏干草果油树脂;加热回流法;响应面法;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和花生间作模式下2种作物光合与干物质积累特性
《热带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木薯和花生间作模式下2种作物光合与干物质积累特性,以木薯和花生间作行数比为2:4模式为对象,木薯单作(SC)、花生单作(SP)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测定了该间作系统中2种作物(木薯用IC表示,花生用IP表示)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特点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1)花生实际产量和预期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且在定植后92 d之前的实际产量大于预期产量,之后的实际产量和预期产量均开始下降;木薯实际产量从定植后75 d到收获均大于预期产量,且实际产量的增加速度大于预期产量的增加速度.(2)块根形成期和块根膨大期,IC植株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度(Pnmax)和光饱和点(LSP)均显著高于SC;苗期和块根膨大期,IC植株叶片的暗呼吸速度(Rd)小于SC.荚果膨大期,IP植株叶片的光补偿点(LCP)、LSP和Rd均显著低于SP,表观量子效率(α)显著高于SP.(3)IC通过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延长快增期持续天数和提高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来达到增加干物质理论最大积累量;IP通过提早快增期开始时间和快增期结束时间来缩短快增期持续天数,并使其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最终使IP的干物质理论最大积累量下降.综上表明,木薯通过提高光能截获和利用效率,同时降低自身消耗来增加干物质积累量,花生后期由于高位作物的遮荫影响其生长发育,但在荚果膨大期IP通过降低LCP和LSP来提高对弱光的利用效率,降低Rd来增加花生体内营养物质的有效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铁皮石斛中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
《现代食品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测定铁皮石斛中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的含量,该研究建立了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铁皮石斛中16种不饱和PAs的分析方法.样品经0.05 mol/L硫酸甲醇提取、MCX固相萃取小柱纯化富集,以甲醇和0.005 mol/L甲酸铵-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柱梯度洗脱分离,采用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采集,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该方法中16种PAs在0.5~2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检出限为0.06~0.11μg/kg,定量限为0.23~0.35μg/kg;在0.5、1.0、10μg/kg加标水平下,平均回收率范围在75.38%~110.2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61%~7.43%.采用此方法对20份市售铁皮石斛中的PAs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2份样品中检出7-乙酰石松胺,含量为1.02~6.54μg/kg.该方法操作简便且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适合铁皮石斛中PAs的快速确证和定量分析.
关键词: 铁皮石斛;吡咯里西啶生物碱;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含量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木薯块根冻结特性及代谢产物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木薯块根冻结特性及其代谢产物,以食用木薯品种"华南9号"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导率法测定块根头、中和尾3个部位的冻结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进行差异代谢物分析.结果表明:木薯块根不同部位冰点范围为?0.6至?1.1℃,但发生冻结的时间不一致;不同部位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淀粉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头部,分别为7.00%和26.84%,但各部位间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含水量最高值出现在尾部,为64.07%;相关性结果分析发现,冰点与可溶性固形物、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与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冰温处理存在41个具有显著差异表达的代谢物,以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富集程度最高,共有9个显著差异代谢物.该途径中马尿酸-苯甲酸-水杨酸通路的马尿酸、苯甲酸表达上调,这可能与块根对低温应答响应有关.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木薯块根低温贮藏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食用木薯 冰点温度 非靶向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冻结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掌新品种'13100-A3'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红掌新品种'13100-A3'的高效再生体系,本研究以红掌新品种'13100-A3'的幼嫩叶片、叶柄为外植体,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外植体类型(叶片和叶柄)在不同质量浓度的植物生长激素TDZ、6-BA、NAA和IBA处理下对红掌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不定芽分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较适宜作为红掌'13100-A3'的诱导外植体,较适宜的诱导培养基组合为1/2MS+BA 1.0 mg/L+NAA 0.1 mg/L+2,4-D0.1 mg/L+0.2 mg/L TDZ,诱导率达到50.33%.愈伤组织的增殖及分化较适宜的培养基组合为1/2MS+6-BA 1.5 mg/L+NAA 0.2 mg/L,增殖系数达到4.03,分化率达到100%,每个愈伤组织分化的芽数达到13.37个,平均芽长为2.37 cm.不定芽生根较适宜的培养基组合为1/2MS+IBA0.5 mg/L+NAA 0.5 mg/L,生根率达到100%,平均生根数达到4.20,根长为2.30 cm,株高为3.66 cm,叶片数为5.76片.本研究建立了红掌新品种'13100-A3'的再生体系,在该体系下能够成功诱导愈伤组织,其增殖系数、分化率均较高,且生根状况良好,将为红掌新品种'13100-A3'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红掌;愈伤组织;诱导;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蜂巢小甲虫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农药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蜂巢小甲虫3龄初幼虫体内主要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蜂巢小甲虫3龄初幼虫的生物活性.用亚致死剂量LC10和LC25处理蜂巢小甲虫幼虫6、24、48h,通过离体酶活性测定分析试虫体内主要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多功能氧化酶系(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及保护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氯虫苯甲酰胺LC10和LC25剂量在24 h显著诱导蜂巢小甲虫幼虫体内P450活性,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3.53、1.97倍;显著抑制SOD活性,其活性降低为对照的0.31、0.20倍.氯虫苯甲酰胺LC25剂量在6 h显著抑制GST活性,其活性降低为对照的0.31倍;在24、48 h显著诱导CAT活性,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2.45、3.74倍.[结论]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蜂巢小甲虫幼虫体内P450和CAT有诱导作用,需长期进行抗药性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