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转运蛋白MoMfs2对稻瘟病菌细胞壁完整性和杀菌剂外排的调控

西南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一种最具破坏性的真菌病害,严重威胁我国的水稻生产安全.研究转运蛋白MoMfs2编码基因MoMFS2(MGG_01301)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功能,为开发新型杀菌剂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基因敲除策略将其进行缺失突变并对突变体进行了一系列的生物学表型分析.[结果]实验显示该突变体无论在自然培养基还是在合成培养基上,生长速率较野生型均没有变化,表明MoMFS2基因不参与稻瘟病菌对营养的吸收利用;另外,该突变体原生质体释放速度变慢,对细胞壁胁迫因子刚果红和SDS耐受性显著增强,表明该基因参与了对细胞壁胁迫的应答,进一步推测其在稻瘟病菌细胞壁完整性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该突变体不能在含有刚果红和ABTS平板上产生晕圈,同时其对胞外漆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分泌显著降低,表明MoMfs2参与了对胞外漆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分泌;另外该突变体对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咪鲜胺、多菌灵、和嘧菌酯)敏感性显著增强,表明该突变体对杀菌剂的耐受性降低,推测MoMFS2基因参与了稻瘟病菌对杀菌剂的外排.通过水稻喷雾和大麦离体致病性测定发现该突变体对水稻和大麦的致病性较野生型没有变化,表明MoMFS2基因不参与稻瘟病菌的致病性.[结论]转运蛋白MoMfs2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细胞壁完整性和对胞外漆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分泌及对杀菌剂的外排,不参与稻瘟病菌的致病性.

关键词: 稻瘟病菌 MoMfs2 细胞壁完整性 杀菌剂 外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典型城市居民集中区初期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和生物炭对其氮磷去除效果研究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居民集中区初期降雨径流是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主要污染物包括总氮(TN)、总磷(TP)、硝态氮(NO3--N)等,可引发受纳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对城市居民集中区的水体环境安全和城市景观造成危害.以典型城市(无锡)居民集中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监测的方式重点开展了典型城市居民集中区不同下垫面初期降雨径流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和污染负荷等研究,并通过多途径表征、吸附动力学、热力学等方法研究了原生物炭(BC)、改性铁生物炭(BC-Fe)、磁性改性铁生物炭(BC-Fe3O4)等不同生物炭材料对典型城市居民集中区初期降雨地表径流中主要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和削减效果.结果表明:典型城市居民集中区初期降雨地表径流中主要污染物为氮和磷,不同下垫面类型(交通主干线、居民区内道路、屋面、公园绿地、停车场)地表径流中单位面积产生的TN和TP污染负荷量分别为4.17 kg/(hm2·a)、2.82 kg/(hm2·a)、0.88 kg/(hm2·a)、0.69 kg/(hm2·a)、0.62 kg/(hm2·a)和0.78 kg/(hm2·a)、0.56 kg/(hm2·a)、0.13 kg/(hm2·a)、0.06 kg/(hm2·a)、0.18 kg/(hm2·a),交通主干线地表径流中产生的单位面积污染负荷量最高,但由于居民区内道路汇水面积是交通主干线的4.76倍,故居民区内道路地表径流中产生的TN和TP总污染负荷量最高;BC-Fe材料对污染物的吸附效果最佳,而BC-Fe3O4材料可实现吸附剂的二次回收利用;在弱酸性条件下,3种生物炭材料对溶液中NO3--N和PO43-的吸附容量最高,其吸附规律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热力学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优;BC-Fe材料对实际污染水体中TN和TP的吸附容量最高可达24.24 mg/g和3.58 mg/g,所需添加量最少,使用成本最低,但BC-Fe3O4材料具有较好的可回收性、无二次污染等优势;不同的铁改性方法导致了生物炭对主要污染物的吸附效果和机制存在显著的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生态拦截与控制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城市居民集中区;初期降雨地表径流;氮磷;污染负荷;改性生物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2013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提出农村工作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基于农业多功能性、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系统阐述了美丽乡村的"四重功能",即"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调查研究与专家咨询,指出目前江苏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如"新理念"缺乏、"新动能"不足及"新机制"有待提高等较为共性的问题,并就如何从高质量可持续建好美丽乡村提出了三个"新"的意见和建议.即"新理念",建设美丽乡村要充分挖掘、拓展和彰显美丽乡村的多重功能,努力提升美丽乡村的多元价值;"新动能",要进一步聚焦主导产业,加大对新业态、新主体和新农民的培育、培植和培训,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机制",要创新村级合作经济联农带农发展的机制,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基础,为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美丽乡村注入活力.

关键词: 农业多功能性 农村多功能特征 美丽乡村 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下游麦区100个小麦品种发芽期耐盐性的鉴定与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江苏省沿海盐渍化滩涂面积丰富,可开垦大量农田用于农作物种植.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江苏沿海滩涂开垦的麦田大多有一定程度的盐渍化,种植常规小麦产量较低,迫切需要筛选适合该生态区气候条件种植的耐盐小麦品种.小麦发芽期的耐盐性是小麦品种能否在盐渍化土壤种植的基础.从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江苏省、湖北省和安徽省共收集小麦品种100份,在1.0%NaCl溶液盐胁迫下进行发芽期耐盐性的筛选,结束显示,100份小麦品种在发芽期的耐盐性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扬麦25、扬麦24和鄂麦25这3个品种发芽期耐盐性最强,达到1级耐盐,与耐盐品种德抗961在同一耐盐水平;宁麦13、宁23等21个品种达到较耐盐的2级耐盐水平.发芽期耐盐能力达到1级和2级耐盐的品种占全部参试品种的24%.试验筛选出的24个发芽期耐盐性较强的24个小麦品种可进一步用于盐渍化土壤的全生育期耐盐性筛选.

关键词: 小麦 耐盐性 发芽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鸽新城疫病毒Ⅵ-HZ株的分离鉴定及其遗传进化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疑似鸽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的病料进行病毒鉴定和分离培养,获得1株鸽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Ⅵ-HZ株,为进一步了解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子特征,对其进行致病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毒株MDT为80 h, ICPI为1.2,EID50为107.0/0.1 mL,HA效价为8 log2,属于中等毒力型NDV;人工感染鸽第7天出现明显腹泻和神经症状,死亡率为60%,病死鸽剖检可见脑膜充血、水肿及肠道出血;病理切片结果显示病死鸽脑组织水肿、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脱落坏死、黏膜固有层有炎症。全基因组测序显示Ⅵ-HZ株全长为15 192 nt,基因排列方式为3′-NP-P/V/W-M-F-HN-L-5′,其中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112KRQKRF117,具有NDV强毒的分子特征;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表明该Ⅵ-HZ株为ClassⅡ类基因Ⅵ型毒株,与Ⅵ.2.2.2毒株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为近期鸽ND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鸽新城疫病毒 致病性 遗传进化 F基因 基因Ⅵ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质构仪探头选择及样品处理对草莓脯TPA测定结果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确定质地剖面(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法测定草莓脯质构特征时仪器和样品处理方式的差异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以同批次市售草莓脯为试验材料,对两种质构仪探头、草莓脯横纵向受力与对称切分处理下TPA参数值的大小及离散程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种影响因素对硬度、黏力、弹力、内聚性和咀嚼性5个质地参数的影响不同:直径为25.4 mm的探头TA11更适宜测定硬度、弹力和内聚性;采用探头TA11测定时,受力方向对草莓脯质构参数影响较小;切分后的草莓脯黏力增加,而弹力和内聚力减小.因此,在利用质构仪对草莓脯质构特征进行分析时,需要根据目标质构特性,选择适宜的探头及样品处理方式.

关键词: 草莓脯;样品处理;质地剖面法;仪器测定;探头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氮素吸收利用相关NPF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N)是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量最大的矿质营养元素,也是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硝态氮(NO3-N)是植物吸收利用氮素的主要形态之一.目前,植物中已报道4个基因家族(NPF、NRT2、CLC和SLAC1/SL4H)参与硝态氮的吸收和利用,其中NPF基因家族成员数量众多且功能多样化,近年来获得较多关注和深入研究.模式植物拟南芥和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麦中,分别含有53、93、79和331个NPF基因.拟南芥NPF 家族中已有超过一半成员(31/53)的生物学功能被解析,粮食作物水稻中NPF基因功能亦有较多报道.研究表明,NPF 基因广泛参与了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及其调控、转运、分配/再分配等过程,一些成员对于改良和提高作物氮素利用率(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氮素进入植物体及其在植物体内流动的层面出发,发掘具有重要功能的候选NPF基因,对于解析植物利用氮素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模式植物拟南芥以及粮食作物中已报道的NPF基因在氮素吸收和利用中的生物学功能.目前粮食作物玉米中仅有4个NPF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被报道,小麦中尚未有相关报道,未来对玉米和小麦中NPF基因的发掘与功能研究将为改良作物氮素利用效率提供新的基因资源.

关键词: 硝态氮 氮素利用率 粮食作物 NPF基因 基因家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生物基质碳点构建荧光探针用于腌腊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

食品工业科技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以生物基质鸡爪外皮为碳源,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绿色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CQDs).通过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荧光光谱仪对其形貌、结构及光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鸡爪外皮CQDs尺寸均匀,分散性良好,表面富含羟基、羧基、羰基等多种官能团;在365 nm紫外光照射下发射出蓝色荧光,荧光激发峰与发射峰呈现狭窄对称特征,具有良好的发光特性.在酸性溶液中,亚硝酸盐(NO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将Fe2+转化为Fe3+,Fe3+可与CQDs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形成配位键从而导致CQDs荧光信号被猝灭,从而可实现NO2-的间接检测.基于此原理构建CQDs-Fe2+荧光探针,对CQDs的激发波长、缓冲液pH、反应时间进行优化.在实验优化条件下,CQDs-Fe2+体系荧光猝灭值与NO2 浓度在1~500 μ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79),检出限为0.61 μmol/L,且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将该方法应用于三种不同腌腊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结果显示回收率为98.61%~100.95%,与离子色谱检测所得的结果相接近,表明制备的CQDs-Fe2+荧光探针可用于实际样品中NO2-的检测.综上所述,基于生物基质碳点构建的荧光探针绿色安全,制备简单,可实现对腌腊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生物基质 碳量子点(CQDs) 荧光探针 亚硝酸盐(NO2-)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籽粒硬度QTL的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小麦籽粒硬度是小麦分类和定级的重要标准,会影响小麦面粉的最终用途.为了对小麦籽粒硬度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支撑,采用CI12633和扬麦158配制的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连续3年种植和籽粒硬度分析,结合该群体遗传连锁图,对影响小麦籽粒硬度的数量性状座位(QTL)进行分子定位.结果表明,小麦3D、5B、6A、6D和7A染色体上均存在影响小麦籽粒硬度的QTL,单个QTL可以解释11.3%~25.1%的表型变异;其中6A和6D染色体上的QTL由亲本CI12633贡献,3D、5B和7A染色体上的QTL则来自亲本扬麦158;3D、6A、6D和7A染色体为新发现的QTL.这些QTLs可为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软质弱筋小麦和硬质中强筋小麦的培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 籽粒硬度 数量性状座位(QTL) 分子设计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lmm7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有助于解析其与植物生长和防御反应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在粳稻品系FI135胚培养过程中获得了1个类病斑突变体lmm7(lesion mimic mutant 7).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表型鉴定、农艺性状考查、超微结构观察、生理学特性分析,阐明LMM7基因对植物生长的调控.通过病原菌抗性鉴定,明确lmm7对植物防御反应的影响.利用9311B与突变体lmm7杂交所得F2群体对该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结果]该突变体苗期表型正常,分蘖初期,植株基部叶片从叶尖开始不断出现褐色斑点,并向整株扩散,且斑点数目随植株生长不断增加.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剑叶长宽都显著降低,但籽粒性状和抽穗期没有显著性差异.遮光处理表明,突变体lmm7的表型受到光照诱导,抽穗期突变体lmm7叶肉细胞严重失绿,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降低.组织化学分析表明,突变体病斑处的H2O2含量显著升高.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突变体lmm7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数目减少,叶绿体类囊体片层结构严重受损,细胞器肿胀解体,并出现大量嗜锇小体,同时病斑内部和周围区域积累了大量的ROS.抗性鉴定结果显示突变体lmm7稻瘟病抗性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遗传分析表明lmm7的突变表型受单个隐性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目的基因被定位于水稻第7染色体短臂两InDel标记7B35和7B43之间,区间范围约260 kb.测序结果表明该区间内候选基因LOC_Os07g0203700第2891位碱基T发生了单碱基缺失,导致后续移码突变及翻译提前终止.[结论]lmm7与spl5互为等位基因,其突变抑制了植株的生长,同时增强了对稻瘟病的抗性.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表型鉴定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