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科学的新概念-川系统思维诠释饲料科学的一些理论和技术问题
《饲料工业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动物营养学和饲料科学的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利用系统思维方式对饲料科学中间的一些理论和技术问题进行诠释,并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其中包括在后现代化时代饲料科学的历史任务、对饲料营养组成和营养特性的新见解、组合效应理论和技术、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技术新进展以及传统日粮配合技术的新进展等等,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饲料一营养组学理论新的研究方向,对饲料科学和动物营养学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便携式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设计与率定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径流,可以大大缩短试验周期,加速雨水入渗规律和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进程。目前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普遍存在体积庞大、操作复杂、试验成本高等问题,在现实应用中难以推广。该文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一种由喷淋系统和供水系统构成的便携式人工模拟降雨装置。该装置采用单喷头、下喷式模拟降雨结构,通过控制输水管道供水压力和改变喷头型号,实现了不同雨强、不同历时的人工模拟降雨过程。通过降雨特性试验表明,该装置可实现降雨强度为0~140mm/h的模拟降雨,降雨均匀性能保持在80%以上,雨滴直径主要分布在0.1~5.5mm之间,能够满足不同直径的雨滴获得2~2.9m/s的终点速度。试验结果与天然降雨有较高的相似性,可有效实现模拟降雨。


油用向日葵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及相关性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6个油用向日葵自交系及其配制的9个杂交组合在2个环境下的7个农艺性状表现进行遗传分析,揭示油用向日葵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性质、规律以及主要农艺性状对含油率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株高、茎粗、盘径、百粒重、籽仁率和单盘粒重等6个遗传性状主要受加性和显性共同控制,结实率的遗传以加性、显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籽仁率、单盘粒重以加性、显性、显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性状间的各项遗传相关性多以加性遗传相关为主。百粒重的净效应对籽实含油率的加性遗传方差贡献率最高,结实率的净效应对籽实含油率的显性遗传方差贡献率最高,单盘粒重对籽实含油率的加性×环境互作遗传方差的贡献率最高。


降解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和旱地向日葵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减轻农田白色污染,提高旱作区农作物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在阴山北麓进行了地膜覆盖模拟试验。研究不同覆膜处理对土壤温度、水分和旱地向日葵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较露地处理地温平均提高了3℃左右,日本降解膜增温作用最为明显。2009年与2010年,日本降解膜处理的向日葵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8.19、7.23kg/(hm2.mm),表现均高于其他试验处理。从生长发育结果来看,日本膜处理的向日葵生育期较露地处理和广东膜处理有所提前,籽实产量等性状指标值与普通地膜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露地处理。从地膜降解结果来看,广东膜裂解早,增温保墒作用不足;日本膜约90天分解为碎块,此时向日葵已渡过低温期,日本膜增温保墒作用良好,对向日葵增产作用显著,同时生态环保,适宜在该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
向日葵和马铃薯间作模式的生产力及水分利用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不同间作模式中作物水分吸收和利用的分析比较,探讨间作提高产量的机理,提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最优间作模式,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于2009年和2010年在内蒙古武川进行了大田试验,研究马铃薯/向日葵不同间作模式水分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马铃薯/向日葵2种间作模式:2行马铃薯:2行向日葵(2P:2S)和4行马铃薯:4行向日葵(4P:4S)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2~1.3,都具有较强的间作产量优势。其中,4P:4S间作体系2年平均的LER为1.26,间作优势最大。4P:4S间作马铃薯的农田蒸散量ET与单作马铃薯的ET相比差异不显著。单作向日葵和间作向日葵的农田蒸散量ET无显著差异。虽然,2P:2S间作模式和4P:4S间作模式的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WUE比单作分别降低了81%和66%,但2种间作模式下向日葵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单作相当。因此,在马铃薯和向日葵间作模式中,整体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水分当量比WER在1.2~1.3,其中4P:4S间作系统的水分当量比2a均为1.3,说明该体系具有显著的水分利用优势。综合分析认为,马铃薯/向日葵间作特别是4P:4S间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在可持续雨养农业发展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蒸散量 水分 土壤 马铃薯/向日葵间作 水分当量比 土地当量比 风障


原料奶中产生的不良风味及其控制技术措施
《动物营养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原料奶风味已成为衡量原料奶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原料奶中产生的不良风味不仅会影响奶户交奶和奶企收奶,而且还会影响消费者的口感,同时也会降低牛奶的营养价值。本文主要通过对原料奶中的固有良好风味和不良风味及其来源进行分析,并从整体上提出控制原料奶中产生不良风味的技术措施,为生产优质风味奶和奶制品提供技术保障。


疏勒河上游多年冻土区植物生长季主要温室气体排放观测
《冰川冻土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青藏高原东北部疏勒河上游多年冻土区的高寒草甸样地为研究对象,对2011年植物生长季(6—10月)主要温室气体(CO2、CH4CH4和CO2)的排放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疏勒河上游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地表CO2、CH4和N2O排放速率范围分别为7.58~418.60mg.m-2.h-1,-0.20~0.14mg.m-2.h-1和-27.22~39.98μg.m-2.h-1.0~10cm土壤温度、含水量和盐分与CO2和CH4排放速率显著相关,但与N2O排放速率无显著相关.日均排放速率显示,CO2和N2O在整个观测期均表现为排放;CH4在植物返青期和生长旺盛期表现为排放,在枯黄期伴随表层土壤发生日冻融循环时为吸收.从9月30日12:00—10月6日14:40,表层0~10cm土壤经历了3次日冻融循环,CO2和N2O日均排放速率分别由冻融前的60.73mg.m-2.h-1和9.91μg.m-2.h-1提高到122.33mg.m-2.h-1和11.70μg.m-2.h-1.土壤温度、含水量和盐分是影响CO2和CH4排放的重要因子,表层土壤冻融交替作用可提高地表CO2和N2O的排放速率.


肠道屏障功能及其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肠道不仅是机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也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是宿主防御的关键部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肠道屏障功能及其常用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施肥水平对冬大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利用氮肥,进一步提高大麦产量和品质,以扬饲麦3号、港啤1号、扬农啤2号和Frankin共4个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0(CK),90(NL),180(NM)和270kg/hm2(NH)4个氮肥水平下冬大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对籽粒贡献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大麦干物质花前积累量呈增加趋势,积累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各器官的转运量在NM处理(180kg/hm2)范围内呈增加趋势,高于此范围则下降。氮素营养花前积累量和转运量各品种均呈上升趋势,花前积累率、转运率和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都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不同氮肥处理下大麦干物质转运量以茎秆为最大,转运率大部分以芒壳+穗轴为最高,对籽粒的贡献率以茎秆为最高。各器官氮素转运量以叶片最高,转运率以芒壳+穗轴最大,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以叶片最高。大麦各品种籽粒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氮素积累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大麦最高产量的最佳施氮范围为212.42~261.97kg/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