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与思考
《北京农业科学 》 2000
摘要:概述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多年的示范推广工作中 ,从推广手段、推广内容和推广机制上进行的多方面探索 ,总结了农业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直接联合做好示范推广工作的经验。并对进一步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在产中的优势及各级政府所属推广机构的工作重点应向农业生产的产前和产后服务转移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ero细胞培养条件优化的研究
《中国兽医杂志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在 Vero细胞上增殖条件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 ,IBDV在 Vero细胞上敏感性有所提高 ;降低血清含量 ,中性 p H环境 ,适当高的细胞密度有利于 IBDV的增殖


SDS-PAGE蛋白电泳技术在F_1代杂交种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种子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市场的需要 ,商品种子量越来越大 ,而对杂交种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中椒四号 ,中椒五号 ,京欣一号 ,金花宝四个杂交种纯度鉴定尝试了大量的同工酶电泳方法 ,包括 POX,EST,ADH,MDH,ISH,PGM,PGI等同工酶电泳图谱中均未找到父母本与一代杂种的鉴别标记。而在种子蛋白质 SDS- PAGE电泳图谱中找到了一代杂种与父母本的鉴别带 ,并利用这个鉴别带进行了杂交种纯度鉴定。这种鉴定方法的准确性在田间对照纯度鉴定中得到确认 ,此方法可用于杂交种商品种子的纯度检测


未成熟杏离体胚培养技术的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0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极早熟“骆驼黄”杏品种未成熟离体胚为试材,分别在盛花后39、40、41、46、47、50、56、57和58d采集样品,接种于Norstog、Tukey、Ms-R、SH、C2d和改良SH培养基上,再分别进行0、45、65、80、90、100、110和120d的低温(0~5℃)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培养基都能够使杏未成熟离休胚成苗,但是以Tukey培养基为佳,其次依次为Norstog、 SH、 Ms-R、C2d和改良SH培养基;胚龄越大,胚培养的成苗率越高;低温处理80d以下的各处理成苗率明显下降。同时,防止立枯病菌侵染是杏胚培苗移栽成活的保障。


叶片化学组分成像光谱遥感探测机理分析
《遥感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地面光谱仪的测量数据 ,进行了成像光谱遥感探测叶片化学组分的机理性研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 ,分析了鲜叶片 7种化学组分含量与其光谱特性的统计关系 ,分别建立了反射率 ρ及其变化式 1/ρ、logρ和ρ的一阶导数Kρ 与化学组分含量的统计方程 ,并对这 4个指标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 ,在 95 %的置信水平下 ,可以由叶片的精细光谱特征较好地反映出化学组分含量 ;特别是利用Kρ 作为因子 ,使置信水平提高到 99% ,尤以对粗蛋白质、N、K含量反映最好 ,R2 均达到 0 8以上 ,粗蛋白质可达 0 95 6 4,从而为进一步探讨在中国利用成像光谱遥感探测叶片化学组分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