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构建及在大亚湾的应用
《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压力-结构-响应框架模型,从压力指标、结构指标、响应指标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GIS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法。以春季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海湾生态系统春季的健康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57±0.08,从总体看来,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处于"较好"水平,浮游植物丰度、浮游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缓冲容量是其主要健康负面因子,健康状况可能面临着向"临界"状态转化的危险。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适用性强、结果客观准确、形象生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定量评价方法。


常用剂量氟苯尼考在罗非鱼肝脏和肾脏中的消除规律及组织学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3
摘要:在水温28℃条件下,以12 mg/kg剂量对罗非鱼单次口服给药,采用HPLC方法测定不同时间实验鱼肝脏和肾脏中的药物水平,分析氟苯尼考在罗非鱼肝、肾组织的吸收及消除规律。结果显示,肝脏和肾脏中的药动学参数均符合药动学一室模型,肝脏的药物消除速度快于肾脏,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4.89 h和15.93 h;药物在肝脏的Tmax为5.43 h,吸收峰值为4.84μg/g;59 h后肝、肾组织中的药物含量均低于0.8μg/g。取12 mg/kg剂量连续给药7 d的实验鱼肝、肾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给药组罗非鱼的肝、肾组织均未出现病理性变化。此外,氟苯尼考对6株罗非鱼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实验中,最小抑菌浓度(MIC)均≤4 mg/L,表明常用剂量氟苯尼考在罗非鱼体内消除快、残留少且不造成组织损伤,对常见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关键词: 罗非鱼 氟苯尼考 消除半衰期 一室模型 病理组织学变化 最小抑菌浓度


太阳能池塘底质改良机运行效果初步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控制池塘养殖沉积污染,提高底质营养盐利用率和养殖水体的初级生产力水平,针对淡水养殖池塘特点,研制了太阳能池塘底质改良机,并对其运行效果进行了研究。该机由太阳能动力装置、底泥提升装置、水面行走装置和控制设备组成,利用太阳能作为动力能源,通过光控和遥控,将池塘底泥提升到上层水面。该机的工作光照度>13 000 lx,空载噪音<78 dB,底泥提升装置的前进速度为0.25 m/s,水面行走装置移动速度为0.002 m/s,底泥和水体提升量>120 m3/h,适用工作水深为1~2 m,无线遥控距离25 m,工作半径5~20 m。在池塘养殖密度0.20~0.82 kg/m3的情况下,运行54 h后,NH3-N增加200%,NO2--N增加957%,COD增加28.1%,TN增加30%,TSS增加12.1%,TP和活性磷呈先升后降特征,底泥中的TN、速效磷随着运行时间呈现对数下降的趋势。试验结果表明,该机能有效促进底泥中营养盐的释放。


海洋低温脂肪酶MLP的同源模建及分子动力学模拟
《生物物理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低温脂肪酶(marine low-temperature lipase,MLP,登录号:ADM47601)是一株海洋细菌来源的新型脂肪酶,其具有耐碱性pH的优点,在生物能源、食品加工等行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作者从MLP的氨基酸序列入手,利用同源模建方法构建其三级结构,并通过Ramachandran图和Profile_3D图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同时,通过"界面激活"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对覆盖在活性位点区的"盖子域"进行了预测和分析。该研究结果将为今后更高性能突变株的获得及该酶空间折叠方式的研究等提供理论指导。


养殖生态因子对合浦珠母贝α-淀粉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温度、盐度、饵料浓度及吊养水层下合浦珠母贝α-淀粉酶基因表达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1℃时α-淀粉酶mRNA表达量最高,低于或高于此温度时,表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差异显著;α-淀粉酶mRNA相对表达量随盐度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达量最高值出现在盐度27时,并与其他各盐度间差异显著;饵料浓度从8×104cells/mL升高至20×104cells/mL的过程中,表达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浓度为16×104cells/mL时表达量最低;吊养深度对α-淀粉酶mRNA相对表达量影响较大,浅水层(1、2、3 m)低于深水层(4、5 m),且差异极显著。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α-淀粉酶 基因表达 温度 盐度 饵料浓度 吊养水层


锶对大麻哈鱼稚鱼生长发育及肌肉ATP酶活性的影响
《水产学杂志 》 2013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长期暴露的方法,研究锶(Sr2+)对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稚鱼生长、存活率和肌肉Ca2+-ATP酶及Na+/K+-ATP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15±0.2)℃下,将体质量(0.389±0.021)g的大麻哈鱼饲养在可控温玻璃水槽(100cm×50cm×40cm)中。水槽中添加SrCl2·6H2O,使Sr2+浓度达10、20、30和40mg·L-1,以不添加锶的水槽为对照组。30d饲养表明,各实验组大麻哈鱼稚鱼均能生长,但高质量浓度的锶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大麻哈鱼稚鱼的生长和存活率,显著影响了稚鱼肌肉中Ca2+-ATP酶和Na+/K+-ATP酶的活性。锶(Sr2+)质量浓度为10 mg·L-1时,各项生长指标和存活率最高;随着锶(Sr2+)质量浓度的升高,Ca2+-ATP酶和Na+/K+-ATP酶的活性下降。结果提示,大麻哈鱼稚鱼长期暴露的锶安全质量浓度在10mg·L-1之内。
关键词: Sr2+ 大麻哈鱼稚鱼 生长指标 Ca2+-ATP酶 Na+/K+-ATP酶


红酒提取物对南极磷虾贮藏过程中抗氧化效果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同浓度的红酒提取物溶液(0.1、0.5、1.0、2.0 g/L)对南极磷虾进行预处理,并以PPO活力、TBARS值、色泽变化和感官评价为指标,对贮藏在特定温度条件下(2℃和25℃)的南极磷虾抗氧化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2℃和25℃条件下红酒提取物最适质量浓度分别为0.1 g/L和0.5 g/L,在此条件下南极磷虾PPO活性、TBARS值及防黑变效果优于其他浓度及空白对照组,可以有效地保持南极磷虾的品质及延长货架期;南极磷虾波长450 nm的吸光度A450值变化和RGB值与贮藏时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考虑用作反映贮藏条件下南极磷虾抗氧化程度的指标。


黄芪提取物对鲤急性肝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芪提取物(Astragalus radix extract,ARE)是一种具有保肝作用的中草药,为了探讨黄芪提取物对鲤肝组织的保护作用,本试验用含黄芪提取物(1.0 g/kg、1.5 g/kg和3.0 g/kg)的饲料饲喂鲤60 d,再腹腔注射30%四氯化碳(CCl4)混合液,以不饲喂黄芪提取物,仅腹腔注射30%CCl4为CCl4对照组,然后抽血及采集肝和脾组织,测定肝和脾指数及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谷丙转氨酶(GPT)活性、谷草转氨酶(GOT)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蛋白质(TP)含量、白蛋白质(Alb)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GSH)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切片。研究结果显示:1.5 g/kg和3.0 g/kg黄芪提取物组鲤血清中GPT、GOT、LDH活性均显著低于CCl4对照组(P<0.05),而其鲤血清中TP和Alb含量均显著高于CCl4对照组(P<0.05);3.0 g/kg黄芪提取物组鲤肝组织匀浆中GSH含量、CAT活性、GSH-Px活性、T-AOC和SOD活性均显著高于CCl4对照组(P<0.05),而其MDA含量均显著低于CCl4对照组(P<0.05);3.0 g/kg黄芪提取物组鲤肝、脾指数显著低于CCl4对照组(P<0.05)。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CCl4对照组肝组织出现严重的脂肪变性,而黄芪提取物处理组肝组织这种损伤明显减轻。表明黄芪提取物对鲤肝脏有保护作用,可防治鱼类肝损伤。


日本鳗鲡人工繁殖的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对鳗鲡繁殖生物学的生殖生理、繁殖生态条件、人工催熟催产及孵化等关键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人工繁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摆脱单纯依赖天然鳗苗、保护鳗鲡资源和全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