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性能天然橡胶加工工艺探索
《应用化工 》 2021 CSCD
摘要:以微生物凝固天然橡胶胶乳,研究造粒、挂片、铺片及不同的熟化时间对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造粒后的橡胶性能较差,挂片、铺片的天然橡胶生胶的塑性初值、塑性保持率、门尼粘度、拉伸强度都能达到较高的值;其中以3 d挂片、铺片的最好,门尼粘度值78~79,P0值43,PRI值88~90,拉伸强度值24.74~25.93 MPa,撕裂强度值26.5~27 kN/m,扯断伸长率值749%~878%,三种工艺方式的橡胶性能挂片>铺片>造粒;硫化时间短,生产周期短,天然橡胶动态性能挂片优于铺片,说明改变目前的生产工艺,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国产天然橡胶的质量,满足轮胎胶的要求。


几种影响矮种椰子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几个影响矮种椰子成熟胚的愈伤组织诱导及褐化程度的因素进行研究。以海南优良矮种椰子‘文椰2号’和‘文椰4号’11月龄的成熟胚为材料,研究不同的基因型、凝固剂、激素浓度和接种方式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外植体褐化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以‘文椰2号’成熟胚为材料,愈伤率最高个体为H1;接种至PhytagelTM-P8169凝固剂的愈伤率最高,为71.43%;接种至Gelrite-G1910凝固剂的褐化率最低,为40.00%;接种至添加110μmol/L 2,4-D的培养基的愈伤率最高,为63%,褐化率最低,为46.67%;剥取胚芽接种的愈伤率最高,为48.72%,其褐化率与完整胚接种的无显著性差异。以‘文椰4号’成熟胚为材料,愈伤率最高个体为X1;接种至Agar-A8190凝固剂的愈伤率和褐化率最高,分别为46.15%和30.77%;接种至Gelrite-G1910凝固剂的褐化率最低,为16.67%;接种至添加600μmol/L2,4-D的培养基愈伤率最高,为40.00%,但与110μmol/L 2,4-D无显著性差异;接种至110μmol/L 2,4-D的褐化率最低,为50.00%;纵切接种获得愈伤率最高,为40.00%;完整胚接种褐化率最低,为33.33%。结果表明:基因型、凝固剂、激素浓度和外植体接种方式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均有显著影响。‘文椰2号’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2,4-D浓度为110μmol/L,最佳凝固剂为PhytagelTM-P8169,最佳接种方法为剥取胚芽接种。‘文椰4号’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2,4-D浓度为110μmol/L,最佳凝固剂为Agar-A8190,最佳接种方法为胚纵切接种。


霜疫霉侵染对不同荔枝品种果皮苯丙烷类代谢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荔枝霜疫霉病是荔枝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荔枝品质和产量。本文以霜疫霉病抗病品种‘黑叶’和感病品种‘桂味’成熟果实为材料,研究霜疫霉悬浮孢子接种后果皮中苯丙烷类代谢通路相关酶活性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分析苯丙烷代谢通路与荔枝对霜疫霉侵染抗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抗、感病品种接种霜疫霉菌后,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抗性品种‘黑叶’的POD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桂味’。与之相反,‘桂味’的β-葡萄糖苷酶(BGLU)活性高于‘黑叶’。抗性品种‘黑叶’的总酚、类黄酮和花色素苷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桂味’,而‘桂味’的香豆素含量高于‘黑叶’。接种霜疫霉菌后,总酚、类黄酮和花色素苷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香豆素含量则有一定程度的升高。相关分析表明,上述指标与病情指数显著相关,暗示它们与荔枝对霜疫霉侵染的抗性密切相关。
关键词: 荔枝霜疫霉病 苯丙烷类代谢 苯丙氨酸解氨酶 过氧化物酶 β-葡萄糖苷酶 香豆素


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B18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及其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效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主要研究了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B18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热带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 TR4)的生物防治效果.在对木薯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分析筛选时发现一株对FocTR4生长有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B18,结合细胞形态判断、生化理化检测以及16SrDNA和gyrB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对B18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平板对峙法,分别探索了B18菌株的菌悬液、发酵上清液对Foc TR4的拮抗作用.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用B18菌悬液对香蕉幼苗灌根,探索其对由Foc TR4引起的香蕉枯萎病的防效.结果表明:B18菌株的菌悬液能有效抑制尖孢镰刀菌Foc TR4的菌丝生长,进一步盆栽实验发现B18菌株对由FocTR4引起的香蕉枯萎病表现出明显的抗性,防效高达67.9%.研究结果表明B18在香蕉枯萎病防治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和价值,可用做防治香蕉枯萎病的生防菌剂.


1961-2015年中国热区降水和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深入认识中国热区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特征,探讨中国热区农业气候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按照气候区划方法选取中国热区,利用1961-2015年76个气象站降水、气温资料,结合线性倾向率、距平与累积距平、Mann-Kendall检测、最小二乘法、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年际、年代气候变化特征.[结果]①55年来,中国热区年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3.85 mm/10 a,20世纪60年代为枯水期,20世纪90年代为丰水期,2002-2003年间降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②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由东南向西北减少趋势,降水量增加明显的地区为海南岛,降水量减少明显的地区为云南.③热区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都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分别为0.09、0.07、0.13℃/10 a,1996-1997年间发生了由低温向高温的突变,1990-1999年气温呈增温趋势;④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高值区分布在雷州半岛,气温增加明显的地区为福建,气温减少明显的地区为云南西南部.⑤热区水热资源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广西、广东和海南岛,热区西部云南地区气候较为适宜.[结论]中国热区过去55年整体呈增湿增温趋势,是中国响应全球气温变暖的非显著地区,年均最低温是热区增温的主要贡献者.研究从时间、空间方面把握热区气候资源的现状与趋势,为热区农业资源区划、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 降水;气温;气候变化;时空变化;热区


我国典型森林土壤微生物驱动的氮代谢途径特征解析
《环境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生物介导的氮代谢途径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阐明微生物群落与氮代谢途径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微观水平上扩展对氮代谢途径的理解.然而,微生物的基因水平转移使得基于分类学的方法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功能性状影响着群落构建和生态系统功能,将基于功能性状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土壤微生物能更好地说明氮代谢途径的特征.因此,本文选择5种我国典型森林土壤,包括黑土(黑龙江哈尔滨)、暗棕壤(吉林长白山)、黄棕壤(湖北武汉)、红壤(福建福州)和砖红壤(海南乐东),利用可以量化微生物功能性状的宏基因组技术对不同森林土的氮代谢途径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氨同化、硝酸盐异化还原、硝酸盐同化还原、反硝化、硝化、固氮和厌氧氨氧化过程.结果表明,细菌序列在宏基因组文库中占主导位置,占所有序列的98.02%,且所涉及的几种氮代谢途径在细菌中都被检测到.5种森林土有着相同的氮代谢途径特征,即氨同化是细菌中检出频率最高的氮代谢途径,每百万个带注释的细菌序列平均检测到2 830个氨同化途径的功能基因,固氮和厌氧氨氧化代谢途径检出频率较低,每百万个序列分别只检测到28.3和10.7个功能基因.不同森林土壤中同一氮代谢过程可由不同的微生物参与,且负责整个氮代谢途径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不完全相同.
关键词: 森林土 氮代谢途径 微生物群落结构 功能性状 宏基因组


不同育苗基质下咖啡种间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特性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粒种咖啡(Caffea liberica)1号为砧木、中粒种咖啡(Caffea canephora)热研1号高产无性系为接穗形成种间嫁接苗,以棕榈叶+表土、棕榈叶+椰糠和椰糠+表土不同比例配置基质,比较不同处理下嫁接苗的根系形态、光合特性、生物量及苗木质量指数,筛选适宜育苗基质。结果表明:以棕榈叶+表土体积比1∶0(M1)、7∶3(M2)、1∶1(M3)处理植株根尖数、净光合速率(Pn)、总生物量及苗木质量指数较高,较常规育苗配比(CK),M1处理分别提高98.17%、25.88%、159.54%和142.86%,M2处理分别提高122.99%、39.11%、162.61%和151.40%,M3处理分别提高157.18%、40.47%、194.22%和214.29%,增幅均达显著水平,各处理植株根系形态指标、净光合速率、总生物量、苗木质量指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M1、M2和M3处理混配基质均能较好的满足咖啡种间嫁接苗生长需要,建议推广应用。


咖啡腐皮镰孢黑果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针对云南咖啡园在雨季出现的一种咖啡果实变黑的黑果病害进行病原菌分离,获得CPE5和CPE12菌株。这2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毡状,菌丝体灰白色,表面稀疏,背面出现浅黄色色素。分生孢子具1~8个隔膜,长6.08~65.3μm,宽2.76~9.03μm。小型分生孢子呈肾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型。致病性测定表明,无论是接种健康新鲜的咖啡离体叶片还是果实,产生的症状以及再分离后获得的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均与初始接种菌株的一致。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无论是ITS、β-tubulin、TEF、28S rDNA单个基因聚类树,还是ITS-TEF加合基因序列聚类结果均一致,表明菌株CPE5与CPE12均属于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这是国内腐皮镰孢危害咖啡果实的首次报道。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咖啡腐皮镰孢菌最适宜生长的培养基是PDA和玉米粉琼脂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28℃;完全光照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病原菌对碳源甘露醇以及氮源牛肉浸膏、甘氨酸、尿素利用率最高;菌株在75℃,10 min条件下即可致死。咪鲜胺锰盐和戊唑醇2种药剂的EC50值分别为1.8352μg/mL和1.4826μg/mL,对菌株CPE5菌丝体生长具有十分显著的抑制效果。


海南不同母质橡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运用Biolog-Eco微平板培养技术对海南橡胶人工林4种母质(花岗岩、玄武岩、变质岩和浅海沉积物)发育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进行研究,同时测定土壤理化特性,探究不同母质发育橡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和功能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母质之间橡胶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玄武岩土壤肥力水平最高,其次是浅海沉积物和变质岩,花岗岩最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微生物吸光值(AWCD)逐渐增加并在216 h达到最大值,土壤碳源利用能力也逐渐增强并趋于稳定;花岗岩和浅海沉积物发育土壤中微生物利用碳源功能强于变质岩和玄武岩;橡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对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较强,对胺类和多聚物类较弱;土壤微生物吸光值(AWCD)、均匀度(McIntosh指数)和优势度(Simpson指数)均与土壤孔隙度、有机碳、全氮、pH值、碳氮比等理化因子显著相关;孔隙度、pH值、全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
关键词: 橡胶人工林 成土母质 Biolog-Eco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土壤肥力


早期不同施氮量下橡胶园土壤中无机氮的运移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橡胶园土壤中无机氮形态和含量呈现季节性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氮肥用量进行田间试验,分析早期施肥后橡胶园土壤中氮素运移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土壤中矿质氮素的运移特点有所不同,但均以垂直运移为主;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在不同层次的水平迁移主要在30 cm以内;各施肥处理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均存在明显的向下迁移,铵态氮主要迁移至40~60 cm深度,常规施肥、减量20%处理铵态氮含量分别达到209.43 mg/kg、133.32 mg/kg;硝态氮主要迁移至20~40 cm深度,常规施肥和减量20%硝态氮含量分别为127.21 mg/kg和114.29 mg/kg;不同施肥处理无机氮向下的迁移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减量40%施肥的无机氮在深层土壤中低于常规施肥和减量20%施肥处理,进一步减少了无机氮的向下淋溶损失;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矿质氮的主要形式为铵态氮,施肥增加了硝态氮的占比,这可能与氮肥输入以及土壤pH有关。
关键词: 橡胶林 施肥配比 铵态氮 硝态氮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