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芒果VOZ转录因子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芒果维管束锌指蛋白(VOZ)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为深入探究芒果VOZ转录因子在免疫反应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芒果全基因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芒果VOZ转录因子基因家族成员,并分析其理化性质、保守基序及系统发育进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与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itri pv. mangiferaeindicae)侵染下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从芒果全基因组中间鉴定出4个VOZ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分别为MiVOZ1、MiVOZ2、MiVOZ3和MiVOZ4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2901482 bp,编码氨基酸数量为429493,蛋白分子量为47.2654.96 kD,等电点(pI)为5.476.00,亲/疏水性指数为-0.663-0.552,不稳定指数为37.6650.86,二级结构均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要元件。芒果和其他9个物种的49个VOZ蛋白聚为十个分支,在ClassⅠ中3个MiVOZs蛋白(MiVOZ2、MiVOZ3和MiVOZ4)与苹果、木薯和毛果杨聚类在一起,在ClassⅤ中MiVOZ1与拟南芥、木薯和毛果杨聚类在一起。在胶孢炭疽菌侵染下,仅MiVOZ1和MiVOZ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显著升高(P<0.05,下同);在细菌性黑斑病菌侵染下,仅MiVOZ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显著升高。【结论】芒果VOZ转录因子在抵御不同病原菌侵染的生物学功能方面存在差异,其中MiVOZ2基因在抵御胶孢炭疽病和细菌性黑斑病侵染的免疫反应中具有相似生物学功能,属于正调节因子。
关键词: 芒果 VOZ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实时荧光定量PCR


椰子种质资源、栽培与利用研究进展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椰子是热带地区主要木本油料作物,也是食品能源作物;不仅口感清凉,风味独特,并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并且具有解毒、美容、消毒等功效。随着椰子产业发展,对椰子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椰子规模化生产发展迅速,关于椰子各方面研究非常重要,同时也受到人们重视。然而,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椰子种质资源、栽培、产品加工及作用等研究较晚,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但是,近20 a来,国内外在椰子种质资源、栽培、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产品加工等及作用研究取得一些重要进展,为椰子生产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文综合分析了椰子种植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创新利用、耕作栽培、栽培生理等研究进展情况,并介绍了椰子产品加工利用的研究进展,就进一步的研究和利用提出具体建议,以期为今后椰子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苦瓜MAP30基因序列多态性与苦瓜瓜形连锁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瓜长和瓜刺是苦瓜瓜形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研究这两个性状可以提高苦瓜的产量并获得理想的瓜形。本研究对从世界各地收集的177份种质资源通过自交获得表型稳定的纯系,并统计果实长度和瓜刺等重要农艺性状。苦瓜MAP30 (Momordica anti-HIV protein of 30 kD)蛋白属于核糖体失活蛋白,具有降血糖和抗肿瘤等多种功效,通过对177份苦瓜种质资源中的MAP30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MAP30基因编码区存在两个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位点,分别为20份材料的第6位碱基(G6A)和24份材料的第206位碱基(G206A),对应氨基酸的变化分别为蛋氨酸-异亮氨酸和组氨酸-精氨酸。进一步分析发现第6位(G6A)的20份材料中没有或极少有瓜刺,且瓜长在22~36 cm之间,这些材料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而第206位(G206A)的24份材料大都带有瓜刺,并且瓜长在8.3~40.8 cm之间,这些材料主要从印度等南亚国家收集,更像野生种。以上研究表明,MAP30基因与瓜刺和瓜长连锁,并且可能是这两个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同时也可作为区分野生种和中国驯化种的重要分子标记。


PEG胁迫对不同椰枣品种耐旱生理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Sewi’‘Helali’‘Khadrawy’3个椰枣品种的耐受干旱胁迫能力,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进行胁迫处理,探讨不同品种椰枣种子、椰枣幼苗在聚乙二醇胁迫下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种子萌发阶段,‘Khadrawy’在高浓度PEG胁迫下种子萌发率最高,‘Sewi’次之;在幼苗期,3个品种在受到15%PEG和25%PEG胁迫时,‘Khadrawy’鲜株重和根长均最大,其耐受渗透胁迫能力最强,叶片中生理指标脯氨酸含量较高,丙二醛含量较低,因此‘Khadrawy’在高浓度PEG胁迫下生长量大,渗透调节能力最强,‘Sewi’耐胁迫能力次之,‘Helali’较差。综上结果,‘Khadrawy’品种可能更适合干旱地区种植,比如海南的乐东、东方、三沙市和三亚等常年干旱少雨地域,盐碱化地域种植,而‘Helali’可能更适合有一定降水量但降水量较少地域种植,比如海南昌江、陵水,云南元江等。


温度及光周期对日本食蚧蚜小蜂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温度、光周期对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发育与繁殖的影响,在不同温度、光周期条件下观察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发育历期、出蜂数、雌蜂寿命以及寄生率。结果表明:温度和光周期显著影响日本食蚧蚜小蜂种群增长。在18~30℃之间,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发育历期及雌蜂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8℃时发育历期与雌蜂寿命最长,分别为60.9 d和29.9 d,30℃时发育历期最短,为21.3 d,33℃时雌蜂寿命最短,为8.3 d;18~24℃之间,寄生率及出蜂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4℃时最高,分别为77.1%和38.7头;24~30℃之间,随温度升高日本食蚜小蜂的寄生率及出蜂数呈下降趋势。在光周期L 8 h∶D 16 h~L 16 h∶D 8 h范围内,当光周期为L 12 h∶D 12 h时,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发育历期最短,为22.1 d,出蜂数最高,为39.0头;当光周期为L 14 h∶D 10 h时,雌蜂寿命最长,为22.6 d,寄生率最高,为71.1%。表明温度24~27℃、光周期L 12 h∶D 12 h为日本食蚧蚜小蜂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和光周期条件。
关键词: 日本食蚧蚜小蜂 橡副珠蜡蚧 温度 光周期 发育 繁殖


'桂蕉1号'香蕉成熟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和香气特征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桂蕉1号’香蕉果实的不同后熟时期进行挥发性物质的分析,并使用气味"ABC"法对果实的香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桂蕉1号’香蕉的绿熟、黄熟和过熟期共检测出24种相对含量大于1%的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酯类和其他烷烃挥发性物质。其中绿熟期以反式-2-壬醛和反式-2-,顺-6-壬二烯醛为主的挥发性物质,黄熟期以反式-2-己烯醛、异丁酸异戊酯和己醛为主的挥发性物质,在过熟期相对含量最高的是乙酸异戊酯。香韵分析结果表明绿熟期涵盖15种香型,其中脂肪香味香型载荷较大,黄熟期和过熟期分别包含13种和14种香型,其中黄熟期以青香载荷最大,过熟期以果香载荷最大。‘桂蕉1号’果实在不同的成熟阶段,其香气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有较大的变化,并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其香韵的种类也有明显的变化,绿熟期和过熟期的香型种类最多,是食品香精开发的最佳时期。
关键词: 香蕉 ‘桂蕉1号’ 挥发性成分 香味特征 后熟时期


菠萝蜜叶绿素缺失突变体幼苗维管组织结构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本植物维管组织发育对木材形成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石蜡切片法和光学显微技术,研究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叶绿素缺失突变体(chlorophyll deficient mutant,CDM)幼苗不同部位的维管组织结构,观察及测量导管分子、筛管分子的孔径和密度等,分析了维管组织和形成层的特点。结果表明,CDM幼苗的根、茎、叶柄和叶主脉维管组织中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结构均发生改变。与正常苗相比,CDM幼苗中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和韧皮部筛管分子的孔径和面积减小,密度增大;根和茎维管组织中形成层厚度减小,层数减少;CDM茎中的维管组织相比于根显示出更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木本植物维管组织发育提供了新材料。


薏苡糠壳的化学成分及其种子萌发活性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薏苡(Coixlachryma-jobi)糠壳的化学成分,利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其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豆酸(1)、香豆酸甲酯(2)、2-羟乙基-香豆酸酯(3)、咖啡酸甲酯(4)、阿魏酸甲酯(5)、(E)-3-(4-甲氧基苯基)丙烯酸(6)、2,3-二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7)、2,3-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8)、对羟基苯甲酸(9)、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0)、1,3,5-三甲氧基苯(11)、methyl (3-hydroxy-2-oxo-2,3-dihydroindol-3-yl)-acetate (12)、尿囊素(13)、2-(2-羟乙基)-3-甲基反丁烯二酸(14)和油酸(15),其中化合物3、7、12、13和14为首次从薏苡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2、9、10和11对种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6个不同可可品系(品种)比较试验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可可作为重要的特色热带经济作物,目前国内主栽品种单一,为鉴定筛选出优异的可可品系,以培育我国可可新优品种。本研究以XYS-1、XYS-2、XYS-3、XYS-4、XYS-5、‘热引4号’等6个可可品系(种)为材料,在海南万宁对其植物学、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XYS-5果实成熟周期最长达192 d,XYS-1果实成熟周期最短仅为162 d;XYS-4果实长度最长,平均达到218.27 mm,与其他5个品系(种)差异显著;XYS-2的产量最高,平均单果种子干重为46.48 g,平均单株结果量为59个;XYS-2的产量除与’热引4号’差异不显著外,与XYS-1、XYS-3、XYS-4、XYS-5差异均显著;XYS-5可可脂含量最高,平均值达51.27%,显著高于’热引4号’,XYS-1可可脂含量最低,平均值为43.67%。XYS-2、XYS-4品系植株长势强、产量高、品质稳定,可作为可可新品系(种)在海南进行扩大种植和示范推广。


碳纳米管与二硫化钼协同增强丁腈橡胶复合材料吸波性能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不同维度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二硫化钼(MoS2)在形貌和性能上的互补性,通过机械共混制备了电磁性能优异的丁腈橡胶(NBR)吸波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和矢量网络分析仪(VNA)对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了MWCNTs与MoS2比例对复合材料电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WCNTs和MoS2共掺协同促进了彼此在NBR基体中的分散,形成更完善的电磁损耗网络;与单纯MWCNTs或MoS2填充的NBR复合材料相比,NBR/MWCNTs/MoS2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提高了2.3倍以上;当MWCNTs/MoS2体积比为5/5时,复合材料的吸波效能最优,反射损耗峰值达到-31.08 dB,有效吸收带宽达到3.04 GHz。对复合材料电磁波衰减机理分析表明,MWCNTs和MoS2共掺调和了彼此的电磁参数,使复合材料具有较为平衡的阻抗匹配度和衰减常数,促进了复合材料对电磁波的衰减。

